教育研討交流發言怎么寫?要把握4個原則。
第一個,內容要聚焦。教育分為不同階段,如果泛泛而談,容易出現千篇一律情況。所以研討時,要圍繞內容進行細致研究,圍繞“點”上內容深入研討。本文主要圍繞教育中如何學展開。梳理出一學二聽三看四講,把教育中的學習方式講得非常通透。
第二個,標題要新穎。研討交流文章,內容往往大同小異,所以標題必須亮眼。本文與一般文章不同,采取“單”字結構作為標題,讓人耳目一新。
第三個,結構要巧妙。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巧妙運用數學思維,按照大多數單位學習的方法,梳理出“一二三四”的結構,即第一層只有一個觀點,第二層兩個觀點,第三層三個觀點,第四層四個觀點,層層深入,值得借鑒。
第四個,語言要精彩。本文梳理出大量的經典名句,可以借鑒使用。比如: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眼學心忘;既要學好“條條框框”,又要學好“內涵本質”;“選擇性傾聽”“單方面傾聽”“無效性傾聽”;“車輪滾滾”變成“步履沓沓”;“提升清單”“銷號賬單”“個人名單”,等等。
(閱讀提示:為使大家更能深刻理解講話稿的內在邏輯,學會寫作技巧,在每節前附上構思立意,供大家借鑒。)
1.學
(構思立意:學習是教育的初始步驟,貫穿教育過程的“規定動作”。本節重點圍繞學習內容層面展開。從整體上構架上出發,將學習方式、學習做法、學習機制等內容放到其它層次撰寫。大家在借鑒過程中要注意把握。)
求木之長者必固根本,探流之遠者必浚源泉。教育展開后,個別單位沒有把握教育要求,學習“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眼學心忘”,出現學而不細、學不聚焦、學不走心的情況。要針對這些情況,加強系統學習,既要集體學好“規定內容”,又要主動學習“相關知識”;既要學好“重點內容”,又要學深“指定內容”;既要學好“條條框框”,又要學好“內涵本質”,做到學而深學而知學而懂,切實讓教育要求銘記于心、內化于心。
2.聽
(構思立意:本節采取縱向思維,圍繞“聽”的方式破題,一個是集體常規做法,即聽課;另一個是日常經常做法,本質是融入工作,防止教育單打一、不融入。)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廣開言路是提升教育實效的關鍵路徑,既要俯身傾聽基層聲音,又要敞懷接納多方智慧。防止出現“選擇性傾聽”“單方面傾聽”“無效性傾聽”的現象。
一是聽專題輔導。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學習,聽取各個領域專家解讀,了解教育的高度、內容的深度、融入的角度,工作的維度,在聽觀點中掌握方法,在聽實事中啟示自覺,聽出效益,聽出效果。
二是聽群眾心聲。堅持眼光向下,問計基層、問解于民。結合開展工作,走基層、到一線,沉下心、彎下腰,把“車輪滾滾”變成“步履沓沓”,把“我說你做”變成“你說我聽”,認真傾聽群眾的建議呼聲,找到推進教育的“良方”;仔細傾聽百姓“家長里短”,抓好解決急難愁盼的“良策”;全面傾聽一線的“心跳脈搏”,提高為民服務的“良心”。
3.講
(構思立意:本節采取綜合思維進行構思。本質上形式上三種講法,嚴格來說,線上講和線下講是對稱的,但是從綜合思維角度出發,線上線下其實很難分開,因此本節列出第三個觀點——綜合講。)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教育既要抓好“單向灌輸”,又要抓好“雙向互動”;既要克服“刻板說教多”,又要做到“鮮活表達”。要根據教育不同場合,采取不同方式,講清教育意義,講透教育內容,講明教育要求。
一是線下講。采取傳統教育方式,組織教育“大討論”“辯論賽”“觀點會”,調動大家參與教育積極性,通過講認識認知、內心感受、經驗體會,碰撞思想火花,激發內在動力,凝聚人心士氣。
二是線上講。
三是綜合講。
4.看
(構思立意:本節借助于“看”的動作,從看的內容,看的角度兩個大的維度展開。經驗和教訓是教育形式方面的內容,不足和發展本質是圍繞教育內容展開。大家在借鑒時要注意把握。)
直觀感受最能觸動靈魂,既要看他人之長,又要觀自己短;既看眼前當下,更看長遠發展。
一看經驗。及時總結教育中的經驗做法,提高教育實效。
二看教訓。組織到專題場館,借錘敲鐘,看他人過失,看別人“痛苦”,看功過得失,強化內心干凈做事、清白做人的內在自覺。
三看不足。
四看發展。要樹立長期思維,建立長效機制,把教育中的經驗做法總結梳理成為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辦法,確保教育走實走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