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8日,是第42個國際古跡遺址日。當天,“守護三星堆—金沙遺址”主題活動在德陽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舉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相關專家分享災害與沖突下的遺產應對,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發布遺址守護者招募計劃和微公益倡議書,呼吁更多人加入對遺址的關心和保護中來。
古跡遺址,因不可移動且大多數暴露于戶外,面臨著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雙重風險。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均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見證,記者了解到,兩遺址早已從被動搶救模式轉向主動預防,通過事前防控和多學科技術手段分析病害,為遺址構建起科學的保護體系。
其中,金沙遺址在考古發掘時通過修建大棚,讓遺址區避免風吹日曬。同時,在遺址區布設可監測溫濕度、裂隙位移、空氣質量和地下水等的傳感器,實時采集關鍵數據,通過智能分析平臺動態評估環境風險。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還制定應急預案,針對高溫暴雨等不同災害等級,采取加強監測、提前部署、緊急排險等針對性措施。
三星堆遺址基本暴露于戶外潮濕環境中。為及時發現災害苗頭,三星堆博物館與廣漢公安系統構建聯防聯控隊伍,30多名文保人員和巡邏隊員在遺址20平方公里范圍展開日常巡查。針對馬牧河、鴨子河的洪水危害,三星堆廣泛征求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意見,將鴨子河綜合治理、馬牧河遺址區上游段分流等納入三星堆遺址保護規劃修編的重要內容。同時,為避免日曬雨淋對古城城墻的破壞,研究人員已展開試驗,希望通過裂隙灌漿加固、堆筑回填、改性材料運用等措施,為后續實施三星堆城墻本體保護夯實科學基礎。
文/吳曉鈴
(四川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