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診療手術。
□文/攝 鄧麗雪 本報記者 董新英
“真沒想到,在我們市里醫院做檢查,上海專家直接幫我看片子!”近日,在肇東市人民醫院遠程會診中心,55歲的張女士拿著剛出具的肺結節篩查報告感慨道。一周前,她在肇東市人民醫院體檢中發現的結節,利用遠程會診系統確認了早期癌變風險。從篩查到手術方案制定,全程未出肇東。“要是拖半年再查,后果不敢想。”張女士說。
醫聯體和醫共體建設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肇東市人民醫院黨總支書記曹洪軍介紹,醫院以“抓好黨建促發展,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構建“上聯優質資源、下延基層末梢”醫療網絡。作為縣域內的三級醫院,通過“雙線織網”將省級三甲醫院的“技術觸角”與鄉鎮衛生院的“服務根系”緊密融合,使域內患者不出“市”就能享受到更高端的醫療診治。
“云診室”開在家門口
走進該院遠程醫療中心,電子屏正實時連線黑龍江省醫院肺微小結節暨上海張國楨肺微小結節診療中心團隊。身在哈爾濱的黑龍江省醫院肺微小結節專家調取了一位鄉鎮轉診患者的肺部CT影像,雙方針對細微病灶展開討論。據介紹,2024年7月以來,該院通過遠程會診平臺為25例肺部結節患者帶來便利。
通過鋪設“互聯網+醫療”專網,該院不僅實現了與6家省級三甲醫院的常態化會診,還實現了與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線上會診,設立的名醫工作室,實行“名醫駐點輪值制”,定期有省級專家現場帶教。
“過去患者追著專家跑,現在我們把專家‘帶回’縣城。”肇東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暴海軍說,醫院積極參與醫聯體建設,相繼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二、三、四、六醫院以及省醫院建立協作關系,就是希望通過醫聯體這個平臺,打破醫療機構之間的壁壘,形成一個上下聯動、資源共享的緊密型醫療共同體。
“云急救”為生命競速
“卒中患者已由鄉鎮衛生院發出預警,救護車25分鐘后抵達!”通過醫共體卒中急救協同平臺,瞬間同步至肇東市人民醫院卒中中心溶栓團隊,神經內科醫師同步啟動靜脈溶栓預案。
該院副院長孫丹杰介紹,醫院與8個鄉鎮衛生院建立聯系,并建立“卒中優先”救治通道,實行“先溶栓后繳費”機制。
“我們醫院作為醫共體的牽頭單位,承擔著引領和帶動的重要作用。要發揮技術優勢,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包括專科建設、適宜技術推廣等,還要負責醫共體內部的管理協調,推動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確保醫共體的高效運行。”孫丹杰說。
“云醫鏈”編織健康網
“不是簡單把大醫院‘搬’下來,而是讓資源精準流動。”談及醫改實踐,曹洪軍說:“如果把醫院的醫聯體醫共體建設比作一張地圖,6條藍色箭頭從省城指向縣城,代表專家、技術的輸送路徑;16條紅色箭頭從縣城輻射鄉鎮,標注著培訓、轉診的標準化流程。”
“經線是省級優質資源的下沉通道,緯線是縣域同質化服務的延伸網絡。”曹洪軍說,經線承載著省級三甲醫院的專家智慧與技術賦能,緯線串聯起縣域內標準化的診療服務體系,兩者交匯形成的網格,正重塑著基層醫療生態。這種“經緯線”架構在實踐中展現出雙重效應。人才培育機制成為經緯交織的關鍵節點。肇東市人民醫院實行“雙軌制”進修模式,既選派骨干醫師赴省城進行專科特訓,又要求帶教鄉鎮醫師。
曹洪軍介紹:“實踐證明,優質醫療資源可以在縣域形成閉環流動,進而推動縣域三級醫院高質量發展。我院現已成為我省首家縣級三級醫院原研藥實驗基地。下一步,將重點建設‘智能健康守門人’系統,通過AI輔助診斷、穿戴設備監測等手段,讓疾病預防的關口再前移,真正把健康網織進每個家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