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城市遠景。
同江市區。
三江口國家濕地公園。
三江口起點廣場。
“中俄雙語”路牌。
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尤文鳳(中)講授魚皮工藝品制作方法。
□賀東旭 王艷云 本報記者 劉大泳
連日來,同江市處處涌動著“迎旅發、強作風、促發展”的熱潮:漫步同江市三江口國家濕地公園,俄語講解之聲與江鷗鳴叫交織成韻;城市里LED屏上滾動播放的“逐日東極 相約旅發”宣傳標語非常醒目;出租車頂燈上跳動著中俄雙語歡迎詞;身著赫哲族魚皮衣的姑娘們加緊排練傳統歌舞;非遺工坊內全息投影重現千年漁獵技藝……
精品項目建設火熱進行
走進八岔赫哲族鄉漁獵體驗區文旅綜合體施工現場,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為5月底的投用做最后沖刺。他們動作嫻熟,手中的工具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每一次的敲擊和焊接都充滿了力量。
這座占地近2萬平方米的項目將赫哲族魚皮文化基因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智能交互的漁獵體驗展覽館已初具雛形。項目負責人介紹:“目前室外風情園改造、室內裝修均已完成90%,這里建成后將成為展示中俄界江文化的‘會客廳’。”
如今,文旅項目建設熱潮在全市涌動:三江口國家濕地公園完成內部亮化工程;非物質文化展示館啟動展陳布置;體育公園主體結構成型;街津口赫哲族文化村改造工程同步推進。
同江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張志梅說:“全市26個旅發重點項目全面實行‘掛圖作戰’,專班干部駐場督戰,從設計施工到驗收投用全流程把控,確保每個項目都成為精品。”
培訓廣覆蓋 營造國際范
近日,同江融媒體中心記者集體開“卷”。記者陳晨反復練習著“歡迎來到同江”的俄語發音,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旅游專業詞匯。同江融媒體中心自今年3月啟動“白天跑新聞、晚上啃俄語”特訓以來,20多名骨干記者已掌握新聞采訪專業俄語。“現在能直接采訪俄羅斯運動員,報道效率提升40%。”同江融媒體中心記者展示著手機里與俄遠東記者互動的短視頻。
這種“本領恐慌”意識已轉化為同江城市軟實力。為更好地服務游客,同江市組織全市500余名出租車駕駛員進行安全駕駛服務規范、俄語交流培訓。目前,全市出租車駕駛員基本學會簡單的俄語禮貌用語。
走在同江大街小巷,無論是商店、餐飲商鋪、公交車站牌以及服務窗口都能看到俄語標識,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中俄雙語服務,為俄羅斯游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張志梅介紹:“全市已設立雙語標識1000余處,培訓涉外服務人員近千人次,要讓每位游客感受‘國際同江’的開放胸懷。”
暖心服務讓游客更安心
在提升“硬設施”的同時,同江還注重“軟服務”的提升。全市組建的110人“文旅志愿者”隊伍,可提供多語種講解、應急救護等專業化服務,讓來同江旅游的中外游客安心暢游。
“我們策劃了‘追光東極’燈光秀、精心設計了6條觀摩和游覽路線,還有豐富的專場演出和多彩的文體活動,爭取讓‘流量’變‘留量’。”同江市旅游發展中心主任李錦成說。
今年以來,同江市相繼推出中俄歡樂冰雪旅游季、中俄界江冰上足球友誼賽、非遺邀你過新年等百余項活動。鰉魚水餃、鰉魚火鍋等同江特色美食,與冰雪休閑、民俗體驗、體育健身四大產品體系吸引了眾多游客。
“我們以街津口赫哲文化為核心,三江口生態旅游、八岔漁獵體驗為兩翼,串起15個特色村屯,形成全域聯動格局。”隨著張志梅的指尖劃過規劃圖,一幅幅文旅融合的美好圖景映入眼簾:非遺體驗館里魚皮畫匠人指尖翻飛;稻田公園中游客踩著“智慧綠道”感受現代農業;三江口觀景臺前攝影愛好者架起“長槍短炮”捕捉“兩江交匯”奇觀……
據悉,2024年,同江市共接待游客178.3萬人次,同比增長6.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2億元,同比增長11.4%,旅游市場持續升溫。
圖片均由同江市委宣傳部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