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如果把我們對宇宙的認知,用打著火把走夜路做比方,火把照亮的這一小段路是人類所了解的宇宙,而周圍一片的黑暗,才是真正的盲區……
4月18日,中國航天日十周年科學家主題巡講活動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都附中舉行。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曾經參與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物理學家劉勇來到學校,和高一同學們分享了關于航天的故事。為了認識宇宙,人類鍥而不舍地向太空發起一次又一次探索。在現場,劉勇讓同學們扮演自傳的火星,以及人類發射到火星的飛行器,“人類從地球到月球,大約一個星期往返,如果到火星,需要6-7個月……”
講座現場
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月亮是中國詩歌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從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留下足跡,到中國探月成功,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國登月計劃中,除了登陸月球正面,還去了月球背面。劉勇給大家展示了一張月球照片:月球背面傷痕累累,“月球太坑了,沒有一塊好肉。”
為什么要研究月球背面?因為月背隕石坑為研究太陽系的歷史以及月球本身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獨特的機會。而月球背面沒有來自地球的無線電干擾,這為射電天文學提供了理想的環境。
講座現場
如何飛向火星?
地球和月球的距離有38萬公里,那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呢?答案是超過5500萬公里。
火星真的是最像地球的行星嗎?劉勇解釋說,這只是因為太陽系里的其他行星都“太難”了。比如金星,就像一個高壓鍋,不僅溫度有400多度,還有90幾個大氣壓,而水星晝夜溫差更大,白天溫度400多度,夜晚只有零下180度,相比之下,火星變成了一個優等生。
探索火星有多難?人類探索火星50多次,一半都以失敗告終。
“人類從地球到月球,大約一個星期往返,如果到火星,需要走弧線飛行,需要6-7個月……”
我們把相機對準火星,拍下的照片卻模模糊糊,是因為相機沒有對準嗎?隔了幾個月后,謎題終于揭曉,原來,火星上正在上演沙塵暴。
如何飛向火星,劉勇展示了一段人類航天器在火星著陸的視頻,從火箭助推器脫落,整流罩脫落,飛行器繞著火星飛行,再到包得嚴嚴實實的大包裹在火星地面上彈跳十幾公里后,終于停下來,打開,安全釋放出了火星探測器。這里都包含著人類探索火星的智慧。
講座現場
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有多少?
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有多少?這好比拿著火把走夜路,火光照亮的距離,就是我們所了解到的宇宙,而滿滿的黑夜,才是我們未知的宇宙……
那我們為什么要探索宇宙?“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劉勇引用劉慈欣的一句話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