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18日的德黑蘭建軍節閱兵,與其說是傳統意義上的武力展示,不如看作伊朗向世界遞出的一張“國防自主名片”。當總統佩澤希齊揚在阿扎迪廣場說出“我們的導彈不瞄準任何國家,但能精準擊碎威脅”時,背后折射的是這個被制裁國家長達四十年的軍工突圍,從被迫“閉門造車”到主動構建“非對稱優勢”,伊朗正在用獨特的生存智慧改寫地區軍事格局。
閱兵式上最值得玩味的,是伊朗對“無人機?!睉鹦g的極致自信:除了已在實戰中證明威力的“見證者-136”巡飛彈,更有具備衛星通信能力的“卡曼-22”察打一體無人機首次公開。這種將低成本無人機與精密制導技術結合的打法,本質上是對美國“分布式海上作戰”“蜂群戰術”概念的逆向吸收——既然無法在航母艦隊或隱身戰機上正面抗衡,那就用“技術性價比”撕開缺口。去年俄烏沖突中,伊朗無人機在馬里烏波爾戰場的表現,早已證明這套“窮國強軍”策略的實戰價值,而此次閱兵則是將其納入國家戰略層面的正式宣告。
另一個被刻意強化的信號,是伊朗對“防御性威懾”的重新定義。不同于沙特等海灣國家依賴美制裝備構建的“采購型國防”,伊朗選擇將98%的國防預算投入本土研發,這種“內生性國防工業”雖導致部分裝備在精密程度上落后,但卻換來了驚人的戰時產能——想想看,當某國無人機工廠能在三個月內增產2000架作戰單元,這種“工業游擊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威懾。更值得注意的是,閱兵中出現的“法塔赫”高超音速導彈與“霍爾達德-15”防空系統的協同展示,暗含著伊朗正在構建“區域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體系:用中程導彈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用多層防空網壓制敵方空襲,用無人機群消耗敵方高價值目標,這套組合拳雖不具備全球打擊能力,卻足以讓任何試圖軍事冒險的對手三思。
當然,這種“夾縫中求生存”的國防哲學也存在隱憂:過度依賴自研導致技術迭代速度受制于國際技術封鎖,部分關鍵芯片仍需通過第三國轉運;“非對稱優勢”的有效性,也依賴于對手是否愿意在伊朗設定的戰場規則下博弈。但不可否認的是,伊朗正在用一場場閱兵證明:在全球化退潮、技術脫鉤加劇的今天,“國防自主”早已不是意識形態口號,而是中小國家維系主權的必備生存技能。當沙特開始采購中國無人機、土耳其加速自研五代機,伊朗的軍工突圍之路,或許正在為新興國家提供一種“去依附化”的參考范式。
這場閱兵的真正啟示在于:在傳統軍事霸權體系松動的當下,衡量一個國家的威懾力,早已不局限于航母數量或核彈頭規模,而是看它能否在資源約束下找到“技術破局點”,并將這種局部優勢轉化為戰略平衡能力。伊朗的選擇未必適合所有國家,但其“從封鎖中培育創造力”的倔強,確實為多極化世界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