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雨薇 本報記者 劉大泳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征程中,同江市積極汲取各地先進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在陣地建設、隊伍打造、活動開展等方面精準發力,走出了一條具有同江特色的文明實踐之路,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打造家門口的“精神加油站”
同江市秉持“陣地強基、服務惠民”的理念,全力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通過整合市域資源,盤活閑置公共空間,精心構建起市鄉村三級聯動、全域覆蓋的“1+12+N”文明實踐服務網絡,讓文明實踐陣地成為群眾家門口觸手可及的“精神加油站”。
在陣地打造上,注重功能優化與特色塑造。以同江市興華街道繁華社區為例,不僅設有科普室、圖書閱覽室、道德講堂等基礎功能室,還結合社區老年人口較多的特點,增設了棋牌娛樂室、舞蹈活動室;針對青少年群體,打造了創意手工坊、書法繪畫室等。同時,為確保陣地長效運行,同江市參照先進地區經驗,組織開展實踐所站“一所一景”“一站一品”建設工作,圍繞陣地便利性、隊伍多元性、活動創新性、群眾滿意度等核心指標進行綜合考評。有效激勵各實踐陣地從“有場地”向“優服務”、從“掛牌子”向“創品牌”轉變,以多元功能回應群眾期盼,凝聚人心、傳承文化、服務民生。
培育新時代文明實踐主力軍
文明實踐,關鍵在人。同江市通過“專業培訓+實踐淬煉”雙輪驅動,著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服務意識好的文明實踐主力軍。
年輕的文明實踐員趙亞丹剛到社區時,面對復雜的社情和群眾工作感到無從下手,她積極向老同志學習,在參與調解鄰里糾紛、協助推進小區改造項目中不斷錘煉工作本領。同時,她利用自己的電商知識,幫助搭建農產品線上銷售平臺,將具有同江特色的糖蒜、蜂蜜等農副產品推向市場,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此外,她還發起了“彩墨映巷”文明實踐服務項目,組織開展彩繪墻體、興趣培養等活動,為街巷注入了新活力。
在同江市,像趙亞丹這樣的文明實踐員活躍在各個基層角落。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溫暖民心,讓文明實踐的種子在同江大地生根發芽,成為傳播文明、服務群眾的中堅力量。
走深服務讓文明理念入腦入心
同江市聚焦群眾所思所盼,以文明實踐服務為基本形式,以群眾滿意為根本標準,緊扣理論宣講、移風易俗、文化文藝三大板塊,推動文明新風融入城鄉肌理。全年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超1000場,參與志愿者達2萬余名,惠及群眾超5萬人次,文明理念逐步從“入眼入耳”走向“入腦入心”。
理論宣講方面,同江市注重“鄉土味”與創新性。在街津口赫哲族鄉,宣講員用赫哲語和漢語雙語結合的方式,以說唱、故事分享等形式,向村民解讀黨的政策、鄉村振興戰略等,將“大道理”化為“家常話”,讓群眾聽得懂、樂意聽。樂業鎮東風村深入挖掘同江本地的知青歷史文化,以主題宣講、情景再現等形式開展宣傳活動,增強宣講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移風易俗工作中,同江市積極探索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同江鎮永勝村舉辦“新式婚禮”,通過喜事新辦、簡辦,展現文明婚喪嫁娶、勤儉節約新風尚,引導群眾摒棄陳規陋習。在各鄉鎮,利用鄉村大舞臺開展文藝匯演,將移風易俗內容融入小品、快板、歌曲等節目中,用文藝的形式傳播新理念,弘揚時代新風。
文化文藝活動豐富多彩,激活傳統魅力。在春節期間,舉辦“民俗文化節”,組織寫春聯、扭秧歌等活動,讓群眾感受濃濃的年味;在赫哲族“烏日貢”大會期間,開展傳統體育競技、歌舞表演、魚皮技藝展示等活動,傳承和弘揚赫哲族文化;在社區文化廣場,定期舉辦“百姓大舞臺”活動,讓群眾走上舞臺,展示才藝,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從鄉村實踐站的技能培訓課堂到城市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從田間地頭的助農服務到校園里的文明倡導,新時代文明實踐已深深融入同江這座城市的肌理。在這里,文明不僅是傳統節日里的民俗活動、文化墻上的道德標語,更是群眾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社會和諧發展的蓬勃動力,是同江不斷前行、煥發新活力的精神密碼。同江市將持續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不斷探索創新,讓文明之花在同江大地綻放得更加絢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