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動對胡塞武裝打擊以來,美國智庫的兵棋推演結果讓美軍心驚:若此刻在西太平洋爆發沖突,美軍在前72小時就會損失60%的遠程打擊能力。這個殘酷結論的背后是高達70%的JASSM導彈庫存已被消耗在中東戰場,新生產的導彈僅能彌補15%的缺口。曾參與推演的退役海軍上將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直言:"我們正在用明天的戰爭資源支付今天的賬單。"
AGM-158C LRASM 擁有半自動制導系統,航程約為 200 海里(約 370 公里)。該導彈可以以高亞音速發射重達 454 公斤的彈頭。
2024年11月以來,美軍在也門戰場上投擲的精確制導炸彈總數已突破1.6萬枚,光是這些彈藥的價值就超過10億美元:原本封存在日本橫須賀、關島安德森基地地下武庫里的AGM-158C隱身巡航導彈,正以每周50枚的速度被調往中東戰區;而在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美軍最近發現庫存的LRASM反艦導彈減少三分之一。這些射程超過800公里的智能導彈本是用來封鎖宮古海峽的關鍵利器。現在它們卻出現在沙特蘇丹王子空軍基地的彈藥清單上,準備用來攔截也門方向的無人機襲擊;
洛·馬公司生產線上,AGM-158系導彈年產量長期徘徊在200枚左右。雖然五角大樓要求到2025年將產能提升到1000枚,但工廠目前連500枚的目標都難以達成;可見,美軍高度依賴這款隱身巡航導彈的產能—這對于中國發展的導彈火力網絡倒是一個好消息……
中國的“隱身+超音速”組合使隱身巡航導彈更難被攔截,可壓制美國“愛國者”“薩德”等反導系統:例如,東風-100的射程覆蓋“第二島鏈”,迫使對手防御圈外擴:建立中國對臺海與南海的威懾,隱身導彈可穿透臺灣“強網”防空系統,對關鍵節點(雷達站、機場)實施首波打擊(南海島礁部署鷹擊-21可威脅美軍航母編隊);
中國央視展示的巡航導彈全自動生產線反映了中國在國防工業自動化、智能化領域的顯著進步:全自動生產線依托工業機器人、AI質檢、數字化管理系統等技術,理論上可實現24小時無人化連續生產。參考現代汽車工業(年產數十萬輛)的自動化水平,導彈生產線因工藝復雜度更高(精密部件、裝藥、制導系統等),推測單條生產線年產能可能在數百至數千枚之間;
中國量產的關鍵制約因素包括:高端材料(如耐高溫復合材料)、精密傳感器、芯片等依賴國內產業鏈配套能力和其他供應鏈穩定性;巡航導彈需嚴格環境測試(振動、溫濕度、電磁兼容等),可能成為生產瓶頸—提高測試與質檢周期很關鍵!
和平時期,中國隱身巡航導彈生產線通常不會滿負荷生產,而是根據戰略儲備需求動態調整:我軍平時維持基礎產能(如年產500-1000枚)以補充庫存;但是要保留冗余設備與人員,便于戰時快速擴產;
在這種機制下,中國隱身巡航導彈戰時產能采用產線復制與并行化:通過模塊化設計,戰時可在其他軍工基地快速復制同類生產線,產能可能呈指數級增長;民用工廠轉產導彈部件(如精密機械加工廠生產彈體、電子企業供應制導模塊);戰時,我軍可能降低非核心指標(如部分環境測試標準),縮短生產周期;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工業門類),戰時動員潛力巨大。參考二戰美國“民主兵工廠”模式,戰時導彈產能或可達到平時的5-10倍(如年產數萬枚);但是,隱身巡航導彈技術復雜度遠高于傳統彈藥,擴產速度可能受限于高端芯片、復合材料等“卡脖子”環節;
美國雷神公司戰時可動員年產約1.5萬枚巡航導彈(據美國國會報告估算);
中國若實現關鍵元器件國產化,戰時產能可能接近美國水平:展示全自動生產線不僅傳遞“可持續高強度消耗戰”的信號,也可能暗示中國已建立分布式生產網絡(多個隱蔽生產基地,例如西安、成都),降低被“首波打擊”癱瘓的風險,而且可以提前年產量(總計1500-2500枚/年);
若中國在戰時遭遇極端封鎖(如高端芯片禁運),可能需切換為“降級版”導彈(犧牲精度或射程):日常的儲備和國產化無疑就是最佳選擇—中國民營企業的量產能力已經可以大部分替代西方同類產品,我軍必須保障足夠的儲備量;
美國同類導彈成本
AGM-158 JASSM(隱身亞音速巡航導彈):單枚約130萬美元;
AGM-158C LRASM(隱身反艦導彈):單枚400萬美元以上;
成本驅動因素:高精度導引頭(多模融合制導)、隱身涂層維護、嚴格測試標準。
中國隱身導彈成本估算:舉例
東風-100:單枚成本約80-150萬美元(得益于規?;a和低成本供應鏈);
鷹擊-21:單枚成本或超200萬美元(因超高速動力系統和特種材料);
中國的成本優勢來源于工業鏈自主化(稀土材料、復合材料自給);中國的人力成本較低(工程師薪資為美國1/3-1/5);中國還可以簡化測試流程(戰時標準可能更寬松);由此推斷中國的巡航隱身導彈平時產能:單條線年產約500-2000枚(取決于導彈類型與供應鏈);到了戰時爆發的極限產能:通過全國工業動員,年產量或突破1萬-2萬枚,但需以犧牲民用經濟為代價;
中國在稀土加工、常規導彈技術(如DF-17乘波體彈)等領域已形成局部代差,全自動生產線進一步強化了“規模+技術”的雙重威懾—中國可以制裁美國和西方國家、反華國家的稀土供應鏈;
所以,中國急需解決巡航隱身導彈導引頭中FPGA芯片(仍需進口賽靈思、英特爾)戰時可能被斷供;高溫高速環境下涂層易損耗,需頻繁返廠維護,影響持續作戰能力等難題;
未來,中國巡航隱身導彈引入AI目標識別(通過彈載GPU實時分析圖像),降低對衛星導航的依賴; 發展“蜂群”協同作戰(多彈共享目標信息)。量產它們的成本進一步壓縮:3D打印技術降低復雜結構件成本;氮化鎵(GaN)雷達元器件國產化,替代進口砷化鎵(GaAs)組件。
(注:以上信息基于公開報道與分析,實際情況可能因政策調整或保密協議而變化,以中國官方媒體報道為準。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