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事兒,其實是有點無語的——你能想象有一天自己吃的餃子,居然也能惹上“專利麻煩”嗎?事情起因是這樣的:前陣子刷新聞,看到說韓國CJ第一制糖公司(就是做必品閣Bibigo餃子的那家)居然把“餃子”的外觀專利給申請到了美國,還注冊下來了,保護個15年。估計和我一樣,很多“吃貨”朋友當時都懵了:餃子,這不是從小吃到大的中國國民美食嘛?咋一轉身,突然變成“別人的專利”了,還真是現實比段子還離譜……
吃餃子這事兒,到底關專利啥事?
我先說說我的小“疑惑”吧。本來嘛,餃子這玩意兒,咱從小吃到大,有多少中國胃就是過年過節“搓一盤”的餃子喂大的?就算平時不自己包,一個冷凍餃子隨手也能買上一袋,有什么新鮮嗎?但有一說一,近幾年身邊吃Bibigo(就是CJ必品閣)餃子的朋友還挺多的。理由很簡單:超市好買、味道也不賴,還有點“韓風”。其實呢,在美國、澳洲這些地方,幾乎所有的亞洲超市冷柜里,韓國那幾家餃子特別顯眼,價格還普遍比同規格的“中國餃子”要高,哎,這差價,咱老中一看就得犯嘀咕。
“為啥中國做的便宜,偏偏韓國餃子能賣貴一倍?專利真有這么神?”
說實話,要不仔細琢磨,真覺得這就一波巧營銷。直到這次外觀專利的新聞出來,我也才反應過來:誒?原來這背后真有點門道。搞了個專利,不就等于在美國市場上“打標簽”,誰碰形狀、誰就要小心了。
聊聊我眼中的餃子,順便講個“小八卦”
其實我覺得吧,餃子的出身特別中國。你別看現在大家什么餛飩、云吞、鍋貼、煎餃傻傻分不清楚,就那“皮包餡”手法,最早能追到春秋時期,有考古學家還在山東滕州發現了類似實物,三國時期的庖廚俑,餃子的造型都雕刻得明明白白。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是誰動動手就能隨便變歷史的。
小時候家里每年除夕都“全家總動員”包餃子,我負責搟皮兒,小表妹喜歡捏褶兒,包完一定得比一比誰褶多、誰褶勻稱。其實包不好那天也沒人嫌棄,大過年嘛,重在氛圍。還有,南北方的餡都不一樣:北方豬肉白菜,南方薺菜豬肉,調料蔥姜啥的一定不能省。自己動手其實很省錢——這讓我后面分析“專利情況下餃子能賣多貴”有了底氣。
價格這東西,仿佛永遠有“知識盲區”
說真的,冷凍餃子的價格我一直覺得挺神奇。國內大品牌冷凍餃子,十幾塊錢能買下一大包,動不動一斤20只餃子,合下來也就幾毛一只。路邊小店自己包的水餃,老老實實一盤的,差不多一塊錢一只,也是良心價。
但你看看國外超市,尤其是美國什么韓國超市,同樣大概500克一包的Bibigo餃子,換算下來至少要4~5美元,怎么著也得20多塊人民幣,比國內幾乎貴上一倍。更高階一點的,什么“手工水餃”“異域風味”外包裝,簡直能把價碼頂到天上去。是不是“專利”加持了品牌,還是中間環節太多,物流、冷鏈、人工各路神仙都要分錢?搞不懂啊,只能感嘆:吃口餃子,仿佛要“交保護費”……
同樣是餃子,體驗卻大不同
忍不住要吐槽一下我自己的“購物試驗”。有一陣子我真被朋友圈種草了韓國產的冷凍餃子,說是有海外專用版,皮特薄,餡特多,還加了芝士。某天下班心血來潮,超市花大幾十買了一包,回去煮上給全家嘗新鮮。剛下鍋那一刻,確實覺得皮比較Q彈,餡肉順滑,還帶點淡淡的“韓式洋氣調料”,和國內常見的豬肉白菜、三鮮口味還是有點差別的。
但是說實話,可能咱口味“太家鄉”了,總覺得肉味有點淡、蒜味有點過頭,下鍋幾分鐘后餃子皮還有點易破。我媽吃了說:“這不是咱家包的那口味,貴一倍圖啥?”——后來我再買三全灣仔碼頭的冷凍水餃配速凍小蔥,加幾滴香油,煮出來全家吃得特別滿意。一包八九塊錢,隨手買還不心疼。
當然也有朋友說韓國必品閣煎餃或者炸的更適合,皮不會爛,適合邊追劇邊吃……這就看需求吧。說到底,貴有貴的道理,專利或許增加了品牌的溢價,但是真的有顛覆傳統的內在創新嗎?我打個問號。
選購冷凍餃子的小寶典!
這里分享幾個我自己的小門道,跟姐妹們、兄弟們劃重點——
成分表一定要看清!
看肉含量和蔬菜新鮮度,有些“專利外觀”但餡料實際寡淡,別被包裝忽悠;重量和單價算一算
有的品牌一包便宜,但餃子個頭迷你,吃完撐不了肚子,算起來其實不劃算;嘗嘗不同國家的口味
韓國的加點芝士和蒜香,日式餃子愛用雞肉,國產的花樣最多,看你更喜歡什么;囤貨前小批量試吃*
別一次買太多,家人口味有分歧,剩下的屯冷柜心疼自己;別迷信“專利”“獲獎”,主要還是挑適合自己口味的
曾有“國際專利形狀餃子”,拿來一看其實是“老家那一款”,多留點心,別交智商稅哈!
親身趣事再來一則!
有一年我出國旅游住朋友家,元旦那天我自告奮勇給他們包餃子。鄰居阿姨看著我的手藝直抬杠:“這是你們中國餃子,還是韓國的Mandu呀?”我哭笑不得,現場普及了下餃子歷史,還硬生生把每種不同包法都做了幾個樣:有褶的、半月形、元寶形……她嘗著贊不絕口,連說我們家的“餃子皮”才是最有嚼勁的。這時候我真切地發現,專利只是法律的框架,美食更多還是傳承和創意。
對“餃子專利”這事的看法和期待
說實在,這專利事件吧,對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影響也有限。商家爭來爭去,最終拼的還是味道、特色和消費者的認可。就像小時候外婆囑咐那樣,食物用心做出來,吃的人自然能體會。別說什么“外觀專利”就能壟斷好吃,畢竟,世界上的好餃子多著呢!
以后我買餃子,還是優先挑自己熟悉喜歡的那幾款,價格合理、口味地道——不用被什么“專利壟斷”嚇到。倒是希望中國的老字號能更積極點地尋求保護,讓經典口味和“家鄉的形狀”不僅在中國,也能在全世界堂堂正正打出牌面。畢竟,咱中國人發明的餃子,不可能用一紙專利就“消失味道”對吧?
所以啊,選餃子的事兒,別太較真那些花里胡哨,讓胃和嘴投票吧。要不,哪天你發現超市冷柜塞滿了各種“創新專利餃子”,卻吃不到小時候那個家里的味兒,那才是最扎心的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