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縣城,被很多人認為是理解當下中國社會的一把鑰匙。在《云落》這部小說中,張楚就虛構了一個“縣城”宇宙,寫出了縣城《清明上河圖》一般的生態。
正如他這樣形容縣城:“云落猶如正在褪殼的螃蟹,舊殼尚未完全剝離,新殼正隨著風聲慢慢地氧化,沒有人知道這只螃蟹是否還是從前的那只螃蟹,唯一能確定的是,它的心臟依然是從前的心臟?!?/p>
書里的這個角色
是對往昔生活的一種回望
上觀新聞:櫻花開放的時節,我們來說說您筆下的主人公萬櫻好嗎?您似乎特別偏愛“櫻”這個名字,您寫過兩篇關于女孩櫻桃的小說,一篇是《櫻桃記》,一篇是《剎那記》,文中的櫻桃停留在了少女時期,小說在駛向未知的、顛簸的車廂里戛然而止。您說您一直牽掛著“一個內心至純至善的人會不會被這個世界悄然改變,最后淪落為沉睡的惡人?在看電影時,在觥籌交錯時,在飛機穿過云層時,在陽臺上看著楓樹發呆時,時不時有這樣的念頭困擾著”?!对坡洹防锏闹魅斯f櫻,是對這樣的困惑的回應嗎?您是想看清櫻桃中年后的命運?
張楚:萬櫻這個角色確實是我對往昔生活的一種回望。她經歷了晦暗的少女時期,我特別希望她后來的生活明朗燦爛。當然,看是看不清的,只有落筆寫下來的時候,你才能真實地了解她的精神世界。萬櫻是沉默的、安靜的,同時她對人世間的磨難始終報以體諒和仁愛,她沒有改變這個世界,同時也沒被世界改變,她對生活的這份寬容,使她比其他人更自由,內心也更強悍。
上觀新聞:她似乎是個不太美貌的女主人公,您給她的設定是矮、胖,幼時有些外表殘缺,總在打零工、沒有一份像樣的“事業”,家庭也支離破碎,但似乎她并不是那種承擔苦難的底層婦女,不是祥林嫂,您突出了她的一種生命力,并且給予這份生命力一種魅力。萬櫻身邊的人,不是被她的外表折服,而是因為她對待生命的那股勁兒被吸引、繼而無法釋懷。
張楚:在我的想象中,萬櫻很美。她的善良與卑微、她的愛與哀愁、她的驕傲與羞澀讓她身上籠罩著一層光芒。她就是你在縣城能遇到的那種普通女人,有點笨手笨腳,稱不上是傳奇人物,一生沒有什么大作為,但她們的神奇并非體現在她們的壯舉或駭人聽聞的行為上,而是在她們接受命運的方式,以及姿態各異的反抗命運的方式上。
上觀新聞:萬櫻的朋友來素蕓的性格則和萬櫻是截然相反的,她非常張揚、敢作敢為,而蔣明芳則非常理性,她們似乎成為一組縣城女性群像,展現了這個群體的不同側面。
張楚:來素蕓是個配角,可但凡她一出場,戲劇性和幽默感就格外強烈。我經常聽到她在我耳畔喃喃自語:多寫寫我啊,給我多加點戲。不知不覺,她在書里的“戲份”就越來越重了。她和萬櫻不一樣,她熱情似火、敢作敢當、我行我素,對愛情也有一種飛蛾撲火的熾熱。我覺得真好啊,就是這樣自我,就是這樣生機勃勃地活著。蔣明芳則是傳統的北方女性,懂規矩、重情義、知恩圖報,過著一種被生活矯正過的日子。
萬櫻和她的朋友們都生活在縣城,每天見面、聊天、吃飯,同時,她們也生活在兩個世界里,但是彼此之間有愛、有理解、有女性對女性的心疼。
縣城不是平靜的池塘
可以說是波瀾起伏
上觀新聞:人們會想當然覺得,大城市的生活是千變萬化的、生活在那里是五光十色的,而小鎮和縣城的生活是歲月靜好的,人們的生活是平淡的。當厭倦大城市極速競爭的內卷生活時,人們會設想一個縣城,到這里來生活可以放緩內心,適合歸隱。
張楚:其實,真實的縣城和想象的縣城是不一樣的。它們的區別類似蛹和蝶。我們經常夢想的地方,極有可能就是我們最后要逃離的地方。
上觀新聞:有評論說,在《云落》中,張楚寫出了中國縣城《清明上河圖》一般的生態??h城,似乎是個介于城市和農村、現代和傳統之間的存在。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縣城?
張楚:假如你和我一樣,在縣城生活上三四十年,那么你就會發現這個縣城所有的秘密,許多獨屬于縣城的秘密,這些秘密有些是道聽途說的,有些是眼見為實的,大時代所有的變化:經濟發展上的每個節點、財富的驟然聚攏與消散、人心幽微的觀念轉折,在縣城都有它的體現。縣城不是平靜的池塘,就像你用的詞“波瀾起伏”,對,縣城就是平靜表面下海浪般翻滾的所在,這里充滿復雜、充滿欲望、充滿地動山搖,當你發現了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后,你就不會簡單給它貼一個“桃源牧歌”的標簽了。
中國有一千多個縣城,在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多年里,都發生了巨變。有些縣城,如今看上去也是高樓林立的,有了三四線城市的外觀,但內核還是鄉土中國的。它們剛剛在表面上完成了現代化建設,屬于縣城的精神世界的現代化還在進行中。那些來自農耕文明的傳統文化、倫理結構,依舊頑強地在縣城里展現它們的生命力。尤其是宗族社會的人情世故、民風民俗,在縣城里還被保留著、運行著。我很懷念、貪戀那種人情味。盡管互聯網時代抹平了信息差,使得許多本來各不相同的區域變得雷同,但每個縣城都有自己獨特的“胎記”。
上觀新聞:作家格非認為:“張楚用了很多方法使小說中的縣城能夠拓展容量,容納更多的事物,呈現出作家對當今社會的思考。”那您覺得,從未來趨勢看,縣城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會是什么樣的?會對標一線城市,慢慢形成一個小上海或者小廣州嗎?
張楚:我覺得未來的縣城都會變成小型城市,文化、地域、風俗的差異會慢慢消失。
每個人的精神世界
都是獨一無二的小宇宙
上觀新聞:《云落》里也包含了一個“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您說這源于您從電視里看到的一個專題片:一個離家出走半年的孩子,被找回后性情大變。直到某天,另一個青年找上門來,說自己才是離家出走的那個孩子。
張楚:對,我對這個故事印象很深,當時記者采訪了當事人和許多鄰里親朋,我覺得很疑惑:一個父親會認錯僅僅出走半年的兒子嗎?那個鳩占鵲巢的流浪兒,當初又是如何蒙混過關、騙過父親和左鄰右舍的呢?專題片給出的答案是:兩個孩子長得確實像,流浪兒又很聰明,在大家寒暄時察言觀色,判斷來人的身份和輩分,并未露出半點馬腳……之后的若干年,我時不時想起這個故事。它里面似乎囊括了很多屬于中國家庭的原始密碼。小說原本在“麒麟之?!蹦钦陆Y束,按照我的理解,開篇是出走者返回故鄉,結尾是又一個出走者誕生,如此就形成了一種結構與精神上的閉環,圓的起點和圓的終點重合。
上觀新聞:您曾和我聊起,您喜歡觀察別人,是童年不斷遷徙的經歷教會了您這些嗎?
張楚:我覺得觀察人、體恤人、構建人的精神世界,應該是小說家的基本素養。
上觀新聞:只要留心,會覺得遇到的每個人都是一本小說。
張楚:真的是這個道理。我一直秉承著這樣的信念:即便是最普通的人,其實也和偉大的人一樣,有著同樣波瀾壯闊的內心世界,只不過他們可能沒有生動自如的表達能力。在他們身上,我經常能感受到各種讓人心動、讓人熱淚盈眶的美德:有情有義、勇敢良善、誠信擔當、互助互愛……每個人展開的精神世界,其實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小宇宙。
上觀新聞:您現在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城市,和縣城里的朋友們聯系多嗎?
張楚:聯系還是很緊密的。離開稅務局十年了,可是只要回老家,老同事啊,親戚啊,老朋友們啊,都會開心地相聚,聊聊過去的事,暢想未來的事,家長里短,國際風云,我們交流得都很熱烈。這種人間的情分我格外珍視,它像晨曦的光芒,讓我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溫暖。我們家親戚特別多,百十口人,除了逢年過節走動,平時往來也很密切,無論紅白喜事、婚喪嫁娶,家家戶戶都幫忙幫襯,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能幫你抵御內心的孤獨。
人與小城的命運互相映照。過去幾十年里,現代化重塑著商業邏輯、改變了風土人情,也沖擊人的內心世界。每個人把看上去平常的小日子過好,都要有一顆勇敢堅韌的心。
有時我會想,在觀念上,我們到底是越來越走向開闊,還是越來越走向閉塞?其中,有各種意義上的“背離”和“回歸”,其間有多少艱辛不易,有多少出人意料和令人驚嘆,這都是值得書寫的。
寫作者致力于表達的
是一個個成長中的心靈
上觀新聞:評論家、作家李敬澤談到閱讀這本書的感受時說:“書中寫了很多平凡甚至庸常的小人物,但讀著讀著,這些人物的光芒就出來了,每個人到最后好像都有一個小星空在里面,在一個小地方展示出小宇宙。我很愿意跟著張楚,在這樣一個迷人的小世界里結識那些發著光的人。”
張楚:生而為人,都要為生活奔波,為更值得期待的未來拼搏。而縣城里的普通人發出聲音時,是不太容易被傾聽到的。
上觀新聞:不過,隨著現在社交媒體的興起,許多生活在縣城、農村的自媒體博主會用視頻的方式播放自己的生活,他們還需要一個代言人來發聲嗎?他們自己就在聚光燈下帶著流量。
張楚:對,現在這樣的UP主越來越多,這類視頻非常直觀地將鏡頭對準鄉村或縣城,展現了樸素真實的人間煙火,意義非凡。不過,我在短視頻里經??吹接械拇迕衩刻鞜跻淮箦侓~,煮一大鍋面分給老人,這本身無可厚非,我只是想如果他天天如此,難道不用工作嗎?流量帶來的收入能養家糊口嗎?這不是真實的鄉村生活,至少不是我熟悉的鄉村生活。有時候,這種“直面”反而成了“屏蔽”本身。因為真實的日常生活,是難以賺取流量的,可恰恰是真實的日常生活,最能反映普通人精神層面的困頓和探索。在看似乏善可陳的生活下面,是人們參差多態的性格,而形成這些性格的是時代的變化與新舊傳統的更替……
上觀新聞:所以您覺得視頻這樣可視化的存在,能直觀展現他們在做什么,但不能夠向人們展示他們在想什么。
張楚:對,文學關注和反映的是人們的心靈世界。寫作者致力于表達的,是一個個成長中的心靈。
上觀新聞:李敬澤說《云落》關注平凡甚至庸常的人。如何理解這里的“平凡甚至庸?!??
張楚:我覺得小說家,基本上寫的都是普通人的不普通的時刻。當一個作家調動自己全部的寫作技巧、窮盡自己所有的才華,去塑造一個人物的時候,就是在寫一個人自身的精神成長、寫他的生活邏輯、寫這個普通人在那種不平常的時刻綻放出來的光芒——那一剎那,人性的美好明亮,或者幽微氤氳的部分,全都纖毫畢現地呈現出來。
【記者手記】
張楚有一張明星臉,介乎演員胡軍和吳鎮宇之間,尤其像胡軍。帶著這樣一種硬漢外表出門,人們想當然會覺得張楚應是豪爽的、不拘小節的,所以你很難在初見時預料,張楚有一顆極為敏感的心。
比如張楚不太喜歡大肉,但如果有人興致勃勃燒了一盤,他不會掃興,他會吃。他說他很小就是這樣。小時候父母不在家,有客人來了,他會招待客人落座、端茶送水,并不是父母特意訓練的結果——打小,他似乎總能自然而然地,在一群人中做那個最容易察覺別人情緒的人,他愿意心懷善意地對每個人物予以體貼。
細節決定一切。
張楚能清晰地記得生命中一些具體的細節。比如,童年一場大病,出院時正逢暑假,父親戰友的女兒跟他同級,有很多天,他去女孩家補抄落下的課堂筆記。夏天很熱,他抄寫筆記的時候,女孩就在旁邊吃西瓜。她吃西瓜的方式很特別,不是切成片,而是用湯勺將紅色的瓜瓤挖出,再小心翼翼放進嘴里,沒有聲息地咀嚼。
他也總記得那些在生命旅程中曾經相伴過一段路的人:在北京讀書時寄宿家庭里的三個哥哥,在山西大同寄宿家庭里的大伯和阿姨、曾經和他一起住院的孩子們、那個周末騎自行車接他去山溝和父母團聚的士兵。士兵是河南人,平時習武,好使九節鞭……他能一字不錯地報出這些人的名字、詳細說出他們的長相特征。四十多年前的記憶,九節鞭在手指下的觸感,纖毫畢現。
他寫離別,寫“有些人注定要消失,猶如夜幕中勻速行駛的彗星,當彗尾的光斑被天際線徹底淹沒,關于他們的記憶也被黑夜悉數抹除。這種消失甚至談不上遺憾……”真的全不遺憾嗎?全家隨著當通信兵的父親四處遷徙,使得張楚在8歲到11歲之間,幾乎每一年都要換一個陌生的地方,每一次他都會寄宿在一個陌生的家庭。雖然周圍人都待他友善,可那種動蕩不安、居無定所的日子深刻影響了少年的心。他在一種日夜懸心的狀態里,表現出超越同齡孩子的懂事乖巧、隨遇而安。那種少年時代被軍屬生涯訓練出的堅毅,使他長成了一個相當結實且有男子氣概的人,而那段少年時代四海為家的經歷,使他擁有了相當敏銳且總是“天真夾雜著傷感”的感受力,這兩種東西交織著。
前者,按住他在老家的縣城里安頓下來,按時考公進體制內工作,按時成家生子,按時在假日和哥們兒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后者,不斷召喚著他飛起來,飛躍到某個超越日常的維度之外,召喚他在工作的縫隙里寫作。然后,一個故事趕著一個故事從他筆下走出來。
2014年,張楚憑借短篇小說《良宵》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2024年,張楚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云落》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并入選首批“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中國小說學會2024年度好小說等。故事中的主人公萬櫻,是冀北平原縣城里的一個中年女人。她做保潔、掃大街、在餐館幫傭、兼職幫朋友看窗簾店、順帶經營旅館、晚上回家照顧植物人丈夫。從這么一個笨手笨腳、不算美貌的女人著筆,張楚勾勒出萬櫻和她的朋友們的縣城群像。在上百個人物淺吟低唱的復調中,用近四十萬字將平凡世界中普通人的糾結與掙扎、美好與善良徐徐展開。云聚云散,本來也沒有什么意圖,但云勾勒出了風的形狀。人心的困頓和掙扎,本來也沒有什么痕跡,但文字訴說了他們不被留意的困境和不被聽到的心聲。
人們稱《云落》用最日常普通的細節推動情節前進,從而打造了一個恒常運行的“縣城宇宙”。何為恒常?
張楚說出一件小事,大約四五歲時,他不小心將父親用積攢許久的工資買來的上海牌手表落進一碗粥里,被不輕易打罵孩子的父親狠揍一頓。
“然后呢?”
“然后,我知道了時間并不真正存在?!?/p>
《云落》
張楚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原標題:《當縣城女人成為主角,《云落》作者張楚:每個縣城都有自己獨特的“胎記”》
欄目主編:王一 文字編輯:王一
來源:作者:沈軼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