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深耕母嬰行業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夜深了,糖球已經睡了。我去臥室看他,蹲在床邊,看著他熟睡的臉,內心一陣感慨:能夠守護孩子健康長大,雖然辛苦,但真的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
突然又想起白天刷到的那條視頻:一位媽媽和某平臺的教育博主連麥,哭訴自己的5歲女兒和12歲的兒子走丟半小時后,女兒回到家“下體紅腫”“害怕哥哥”。
在博主的反復追問下,浮現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她5歲的女兒被12歲親哥哥猥褻了。那一刻,我渾身發冷,不愿相信這是事實。
網友對這件事的評論
媽媽在連線中一直在說:我真的不愿意接受,我的家到底是怎么了,我女兒怎么會遭遇這種事……
一聲嘆息,成了媽媽這么多年,這種事只要想一想,心都會揪成一團。
“性侵”、“猥褻”,這些刺眼的詞語,再一次提醒我們,壞人有時候不會考慮“獵物”的年齡,甚至是性別。他甚至不用刻意偽裝,有可能就是我們身邊熟悉的人。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爆出來的新聞:一名小學老師,利用補課的機會對多名女學生下手,最終被判刑12年,并終身禁業。
雖然壞人最終受到了懲罰,但被傷害過的孩子們,還需要面對漫長的人生,那些心理陰影將會陪伴他們很久很久。
這些案件,正在成為懸在孩子頭頂的隱形利劍,它們有共同的特點:熟人作案、低齡化、隱蔽性。
而在這些性侵兒童案件的關鍵詞背后,正是無數家長共同的焦慮——如何防范兒童被猥褻被性侵?
今天,我們用真實數據和案例,給家長們一份“不煽情、只實用”的防性侵指南。
溫馨提醒,下面數據很扎心很刺眼,但爸爸媽媽們最好認真讀完。
01
數據告訴你性侵兒童有多近
首先,作為一個男孩的母親,我曾天真地以為“男孩更安全”。
直到看到最高檢的數據:2023年性侵兒童案件中,有83.43%是熟人作案,男童受害者占比近10%的時候,我才驚覺,原來危險不分性別,它離每個孩子都這么近。
而在這些熟人的群體中,包括但不限于老師、親屬、鄰居甚至是小區保安。比如山東某男子長期性侵養女,直到孩子向老師求助才曝光。更可怕的是,熟人作案往往持續多次,超50%的案件中孩子被侵害2次以上。
其次,6-14歲的孩童成重災區
廣州法院數據顯示,6-10歲兒童受害占比超53%。2020年統計中,7-12歲小學生受害比例高達46.91%,很多小孩子因為自己的認知還在發展,在受到外界的肢體接觸后,并不能分清什么是關愛,什么是猥褻,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性侵”,這些弱點,更容易讓他們成為目標。
第三,網絡成為新犯罪溫床
2023年曝光案例中,16.8%通過網絡發生,包括“隔空猥褻”、誘騙線下見面。曾有一起案件涉及40名兒童,施害者通過社交軟件長期威脅受害人。
觸目驚心的數據,讓我此刻打字的手都在抖。
02
惡魔可能就在身邊
案例1:教師偽裝下的惡魔
甘肅某鄉村小學教師李吉順,在宿舍、教室對26名4-11歲女童多次實施強奸、猥褻,最終被判處死刑。
此類案件警示:學校封閉管理絕對不等于安全!家長要定期與孩子溝通在校情況。
案例2:家族親人的背叛
重慶一名13歲少女長期遭繼父和堂兄性侵,母親因害怕家庭破裂隱瞞不報。最終繼父被判無期徒刑,母親因未履行強制報告義務被追責。
還有我在文章開頭說的連線事件,12歲已經開始青春期的哥哥,利用一根棒棒糖把5歲的妹妹騙到外面,推到草地上猥褻完,自己回家跟媽媽說妹妹太調皮,出門玩跑遠了。妹妹回家之后渾身是土,媽媽問她到底怎么了,她才哭著告訴媽媽前后經過。
血淋淋的事實說明:親屬也可能成為加害者。
案例3:網絡“大灰狼”的陷阱
江蘇一名9歲女孩通過游戲結識網友,被對方以“送皮膚”為誘餌騙取裸照并威脅。這類“隔空猥褻”案件近年激增,孩子手機里的每個陌生好友都可能是隱患。
而電影《素媛》《熔爐》中呈現的兒童被猥褻和性侵的場景,正是現實中無數悲劇的縮影。
03
做孩子的“安全盾”,家長必學4招
1、教孩子畫“身體紅線”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明確指出的兒童“身體安全規則”:
第一,教孩子認識身體隱私部位,拒絕他人不當觸碰。
第二,強調“任何人都不能強迫你做不舒服的事,即使是認識的人”。
第三,鼓勵孩子及時向信任的成年人報告不安全的情況。
如果孩子年齡小,還可以用各種繪本和科普故事,給孩子進行身體啟蒙和性教育,比如我在糖球幼兒園的時候,就會通過繪本故事告訴他,男生女生身體的特點,推薦《不要隨便摸我》、《小威向前沖》、《小雞雞的故事》。
到了6歲以后,我們可以陪著孩子看更多的科普視頻,比如《“丁丁豆豆”成長故事》《父與子的性教尬聊》等等。
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在孩子們的成長中,在對“性”有興趣之前,把這件事自然而然的告訴他們。
而不是刻意掩蓋,隱瞞,羞于啟齒。
沒有性教育,孩子會長大,但有了性教育,孩子會更安全更美好地長大。
千萬要記得,再也不要覺得“我家是男孩,沒事兒。”
壞人的目標沒有年齡和性別之分,男孩被猥褻性侵的概率一樣很高。
2、破除“熟人安全”幻想
我們需要明確告訴孩子:“任何人讓你不舒服的觸碰都要拒絕,包括親戚和老師。”
尤其是沒有父母看護的前提下,如果孩子的確必須單獨跟熟人接觸玩耍,提前告訴他,跟成人之間,需要有一個“不舒服接觸清單”——
清單包括:
-如果有人觸碰你的隱私部位,讓你很難受;
-如果有人要你脫衣服并且想摸你,甚至想拍照;
-如果有人跟你說,“如果你不摸我,你就是一個壞小孩”;
-如果有人對你說,“不要將我摸你的事情告訴別人”;
-如果有人讓你很不舒服或者你覺得某些方面不對勁;
-如果有人對你展示他/她的隱私部位;
-如果有人跟你玩游戲的時候,有不當的身體接觸。
如果發生了上述清單中的任意一條,孩子需要立刻大聲拒絕,并且想辦法離開這個人,然后告訴媽媽。
但是,是不是隱私部位絕對就不能讓別人碰呢?也不是。有兩種情況除外:
第一種是寶寶小的時候,父母照顧孩子的身體;
第二種是去醫院,醫生、護士要檢查孩子的身體。
除此之外的觸碰絕大多數都是不好的,一定要拒絕!
寫到這里,我想起曾經帶糖球去看生長科,醫生幫他檢查過生殖器。
即便在他小時候,我明確告訴過他“小褲衩覆蓋的地方,任何人都不許碰。”他當時被醫生檢查身體的時候,也并沒有表現的很慌亂。
因為“檢查身體”和“猥褻”是有邊界的。
孩子們需要分清不同種類的“touch”。什么是good touch,什么是bad touch。
有關good touch:
我們可以問孩子:平時生活中,什么樣的觸摸是讓你覺得開心、舒服呢?
媽媽的擁抱讓你舒服嗎?
抱著小寵物讓你舒服嗎?
那些就是good touch。
有關bad touch
什么樣的觸摸讓你不舒服呢?
陌生人的撫摸讓你舒服嗎?
別人推你讓你舒服嗎?
那些就是bad touch。
如果發生了“bad touch”,孩子們也需要如實告訴媽媽。
除此之外,我還會問糖球一些有引導性的問題。
比如:
今天在學校感覺怎么樣呀?
有沒有什么特別開心的事?
有沒有讓你覺得不舒服的事情?
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能做到“只傾聽,不評判”,孩子們是不會有什么戒備心的。
遇到那些讓他們不舒服的人或事,也會自然而然的告訴我們了。
3、警惕異常信號
如果孩子突然有下列的異常舉動,一定要引起警惕:
·突然抗拒洗澡、換衣服
·畫作中出現生殖器或暴力場景
·模仿成人性動作(可能是被教唆的表現)
·突然害怕家中某人或者鄰居某人,非常抗拒與其共處一室
這些行為可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遇到這類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我們需要非常堅定地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有一點害怕,但不管發生什么事,媽媽永遠愛你,相信你,站在你這邊。我會幫你處理這些問題,你只需要告訴我,發生了什么?”
4、建立“安全界限”
·對于馬上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要跟他們做好約定:不與網友單獨見面,拒絕任何線下邀約,每晚回家要有“門禁時間”,外出與同學朋友玩轉換場地必須同步家長;
·獨自在家時鎖好門,快遞放門口;
·戶外遇到危險時,迅速朝人群跑去,并破壞物品求救(如踢翻貨架);
·如果處于無法求救的場景,保命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的孩子真實地遇到了危險,我們要選擇堅定地站在孩子這邊,用我們的愛和保護,一起去抵抗外界的傷害。
我們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數。也無須在傷害發生之后,去譴責孩子。
他們沒有錯。漂亮的蝴蝶結,美麗的公主裙,都沒有錯。
錯的是壞人。
一位曾遭性侵的女孩在日記里寫道:“如果當年有人告訴我,這不是我的錯……”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不僅是教會孩子防范,更要營造一個“敢說真話”的環境。
從今天起,每天多問一句“今天開心嗎”,定期檢查孩子社交賬號,和學校確認安保措施。也許我們的一個舉動,就能擋住伸向孩子的黑手。
我們必須要記住:性侵預防不是讓孩子恐懼世界,而是教會他們有防范意識,并且勇敢說“不”。
這篇文章希望所有的爸媽都看到,并且能把這些防范意識教給孩子。但我真心希望他們永遠都碰不到這些。
所有的孩子們都應該健康快樂地長大。
我們無法消除所有黑暗,但可以教會孩子識別光的方向。
你可能還喜歡讀
原創不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多多點贊、在看、轉發支持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