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寧夏頻道
人民網記者 寬容 梁宏鑫
“想去衛生服務站開點藥,你們能陪我去一趟嗎?”4月2日,在寧夏銀川市西夏區機床廠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呼叫器傳來老人的聲音。接到派單后,網格員立即聯系志愿者來到老人家中,幫助老人穿好衣服,并陪同一起到附近的衛生服務站看病開藥。這是寧夏銀川市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的一個縮影。
智慧養老走進尋常百姓家、建設社區“幸福食堂”、打造養老服務綜合體……近年來,銀川市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建成養老服務設施996個,覆蓋全市56個街道、287個社區,讓“老有所養”成為看得見的溫暖。
指尖上的全天候守護?
銀川市西夏區機床廠社區養老服務平臺。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記者在機床廠社區養老服務平臺的電子屏幕上看到,236位獨居老人的健康數據一目了然。“馬阿姨,您今天的血壓有點偏高,記得按時服藥。”值班人員通過智能手環監測數據,第一時間聯系老人叮囑注意事項。
而在興慶區崇安社區,物聯網技術正在重塑養老服務模式。“我們為獨居老人家中安裝了門磁感應、煙霧報警等12類智能設備。”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愛梅坦言,智慧養老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而是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老年人新的生活方式。
“居家養老是銀川大部分老年人的選擇,但居家養老人員較為分散,光靠人力去做成本太高,應用智慧化手段成為破題關鍵。”長期在養老行業一線工作,銀房城市綜合服務有限公司李麗對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的情況體會最深,智慧養老不僅解決了老年群體居家養老環境下存在的安全應急問題,也解決了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的后顧之憂。
煙火里的氣幸福滋味?
居民在社區食堂用餐。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中午12點,菜香撲鼻,笑聲陣陣,在金鳳區萬家社區食堂,不少老人邊吃邊聊,好不熱鬧。
午飯時間,記者在這家社區食堂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忙碌有序地擺放各式菜品和風味小吃,家住附近的不少老年人在食堂用餐,附近的“上班族”有的在餐廳就餐,有的則買好午飯打包帶走。
家住閱海萬家F3區的老人田冬梅作為食堂的“常客”,基本上每天中午都帶孫子來這吃飯。“食堂菜品樣式多,價格又實惠,從小區出來過個馬路就到了,很方便。”田冬梅說,就餐可享受敬老價優惠,一份西紅柿雞蛋、一份黃瓜蝦仁、一份土豆絲 、一份米飯,打完折實際支付19元。
記者了解到,這個占地808平方米的社區食堂,每天要接待近千人次用餐。“除了常規菜品,我們還根據時令推出枸杞燉羊肉、羊肉搓面等特色餐品。”食堂負責人余文波介紹,針對高齡老人推出的“定制餐”服務深受歡迎。
“剛開始擔心沒人來,現在每天翻臺三次都不夠坐。”金鳳區賀蘭山中路街道雙福社區黨委書記張麗娟說,社區食堂還為失能老人提供免費送餐上門服務,今年還將舉辦“銀發廚藝大賽”,希望讓老人們在切磋交流中找到歸屬感。
家門口的幸福聚合體??
“這首歌再練三遍,咱們就能演出啦!”午后暖陽透過玻璃窗,灑在金鳳區北京中路街道民生花園社區綜合鄰里中心的合唱教室里。72歲的彭立剛正帶領著“唱想民生”合唱團排練新曲目。鋼琴聲與歡笑聲交織中,剛寫完書法作品的王旭孝探頭笑道:“老彭現在可是咱們社區的文藝骨干,自從有了這個‘文化會客廳’,他連棋牌室都不去啦!”
社區居民在綜合鄰里中心練寫毛筆字。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這個讓居民們流連忘返的鄰里中心,自去年升級運營以來已成為社區“網紅打卡地”。社區黨委副書記馬梅介紹,居民自發組建的書法隊、合唱團、舞蹈隊頗受老年人歡迎。
有趣味,有滋味,有人情味,通過多彩活動,民生花園社區為“老有所養”想了不少實招:今年初,社區啟動了“銀齡守候計劃——共享兒女項目”,網格員們通過地毯式摸排,為17名特殊老人建立動態檔案,由26名志愿者組成的服務隊進行全天候服務。
4月6日晚上9點多,83歲的高齡獨居老人曹和生因家中網絡故障導致無法看電視,志愿者化莉接到老人電話后,趕緊聯系移動檢修人員,第二天一大早,維修師傅就上門解決了問題。
“替我們著想,為我們服務,要謝謝你們。”曹和生說。
社區食堂里,志愿者正將熱騰騰的餃子打包送往獨居老人家中;智慧養老平臺的屏幕上,閃爍的數據守護著千家萬戶的安寧……在這座西北小城,“老有所養”的美好愿景,正在化作觸手可及的現實圖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