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講解
《八大人覺經》,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大家請放掌!這次有殊勝的因緣,我們這個學期要跟大家學習,佛遺教三經。那么這三部經呢,就是《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跟《四十二章經》。我們在學習這三部經之前,我簡單地說明學習這三部經的一個目的。
佛法說我們的生命,就像是一條永遠沒有止盡的水流,過去、現在、未來無窮盡的流轉下去。這個水流流動的范圍,主要有六個法界,在這六道輪回當中,佛陀在經典當中都是贊嘆人身難得。為什么人身難得呢?因為在流轉當中,只有得到人的果報,我們才能夠以人的心識,來聽聞法義、如理思惟,產生一種抉擇是非的智慧;其他道的眾生,比如說天人安樂的果報,或者三惡道的苦惱,他們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都是靠直覺心隨境轉,不可能依止智慧來判斷是非。
所以在六道當中,只有人才能夠用自己所學習的智慧來抉擇對錯,這是六道當中,人特別尊貴的地方。在蕅益大師的開示當中,智慧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種、是屬于世間的智慧;第二種、是屬于出世間的智慧。
第一種世間的智慧它所學習的對象,就是我們一般所看到的人文、科學等等,從這樣一種人文、科學的學習,內心當中累積了很多的知識;但是當我們內心,隨順這些知識去運轉的時候,并不能產生對治煩惱跟罪業的力量。換句話說,我們這一念心隨順世間的知識而轉,只能夠創造一些安樂的資具,但是并不能夠使我們解脫生死、離苦得樂。雖然說,你積集很多的知識,但是你的煩惱、痛苦依舊還在,所以這樣的世間智慧,只是一種有漏的智慧,而不是一種圓滿的智慧。
第二種是我們在佛法中所學習的出世間的智慧。出世間的智慧,我們內心隨順它而轉的時候,能夠產生一種清凈光明的觀照,可以消滅我們無始以來所累積的煩惱跟罪業,使令我們離苦得樂,這一點是不共于世間智慧,而特別殊勝、尊貴的地方。當然,佛法并不是一種學術,更重要的它是一個宗教;既然是宗教,它就有改造生命的作用;想要改造生命,當然我們應該對生命要有所了解。
在佛法當中,認為生命是由我們內心所變現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有兩個門:一個是痛苦之門,一個是安樂之門。假設我們的內心是隨順愚癡、顛倒,我們就會打開痛苦之門,這時候內心所變現的都是一些苦惱、障礙的果報;假設,我們的內心是隨順智慧的觀照,這時候我們就會啟動安樂之門,招感很多寂靜安樂的果報。我們這一念心就像魔術師,它可以變現讓你痛苦的境界,它也可以變現很多安樂的果報來讓你受用。
從這樣的觀念,我們應該要在生命當中,深入學習佛法經論,以智慧來觀照自心,這是我們離苦得樂唯一的方法。但是智慧的成就,必須還要有戒、定的資助;如果我們沒有透過持戒、修定的基礎,智慧很難生起來,即使勉強的生起,也會很快、很容易的被破壞,因為它不堅固。因此,廣泛來說,離苦得樂之道,應該包括戒定慧三無漏學,才算是圓滿的。
我們這次所研究的《佛說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乃至《佛說四十二章經》。對于我們應該如何持戒,來斷惡修善;應該如何修習禪定,來對治我們的散亂心;乃至如何修習智慧,來對治我們的迷惑顛倒,都有非常詳細的說明。我個人覺得,如果我們能夠很認真的把這三部經學完,你就知道應該怎么修習戒、定、慧了。當你掌握了戒、定、慧,在生命的水流當中,你就掌握了整個趨吉避兇、離苦得樂之道,這就是我們學習這三部經的主要目的。
根據這個次第,我們應該先學習《佛說八大人覺經》,請大家打開講義的第一面。
將釋此經,大分為三:一、解釋經題。我們根據古德的傳統講法,先解釋本經的經題。二、經文大意。在進入經文之前,我們先說明本經的綱要;讓大家先掌握綱要,進入經文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如何去匯歸。三、隨文釋義。第三科是隨順經文來解釋其中的義理。就分成這三大科。
壹、解釋經題(分二:一、總釋經題。二、別明六義)
一、總釋經題:
我們看第一科的解釋經題,解釋經題當中分兩科,先看第一科的總釋經題,就把這個經題先做一個總說。第二科再加個別名。《八大人覺經》前面的四個字是別題,指有別于一般的經典;最后的經字是通題。別題當中,我們分成三部分來說明:
八:以下是根據蕅益大師的注解來講解,蕅益大師說八是八種,指八種修學的法門,這是約法來說。
大人:是指諸佛、菩薩。諸佛、菩薩當然是一個人,為什么要加上大字呢?大有尊貴的意思。意思是說,諸佛、菩薩能夠成就廣大事業的緣故,故名為大。
什么是成就廣大事業?從兩方面來解釋:首先,諸佛菩薩的內心,他有無漏的戒定慧功德,依此功德他能夠破惡生善、離苦得樂,成就自受用的安樂,他有這種力量,這是約著自利的角度來說。其次,諸佛菩薩有大悲心,廣設種種方便度化眾生,使令一切眾生也能夠離苦得樂。因為諸佛菩薩明了的心性,能夠成就自利、利他廣大的功德,所以我們稱他為大,這是一種尊貴、廣大的意思。
覺: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層次。自覺是約著智慧來說,指內心的觀照智慧;覺他是約著慈悲心來說;覺行圓滿是把前面的智慧跟慈悲,悲智雙運,就叫做覺行圓滿。如果欠缺了智慧,或者欠缺了慈悲,都是不圓滿的。我們看經題《八大人覺經》,其實重點是在這個覺字,就是覺悟的意思。
那么覺悟到底是什么樣的相貌呢?《金剛經》一開始經文就說: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身為一個凡位菩薩,我們立定志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有這樣一個廣大的目標,接下來你就應該修習智慧的觀照。智慧有兩個相貌:第一個、云何應住。你要契入佛法,安住在真理當中。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你要調伏內心的一切障礙。所以從覺悟所開展出來的修學特色,就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有所安住、有所對治。
(一)業果的真理
我們剛開始對于真理的覺悟,是從業果的道理去覺悟,我們應該要思惟生命的果報,它的背后有一定的因緣,也就是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也就是說,我們因為過去的善業,而招感安樂的果報;也由于過去的罪業,而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透過業果的觀察,我們將心安住于善業,以對治惡業。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剛開始你必須:住在善業、對治惡業,就是這樣修行!當然,你會這樣做,就是你已經覺悟了,因果決定的道理;但是這樣的覺悟、觀照、調伏是屬于一種有相的智慧;我們這一念心,如果經常在這樣善、惡的有相境界安住、對治,你會覺得有所不足,總覺得我們這一念心都是在擾動的塵勞境界中活動。
(二)空性的真理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進一步的修習無常,無我的智慧。來觀察所謂的善業,是無常、無我的、畢竟空寂的;罪業也是無常、無我的、畢竟空寂的。透過無常、無我的智慧,我們就會從這種有相的分別,進入到一種無相的空性真理,這個時候諸相叵得,無有少法可得;你安住在空性,以空為住,來降伏、對治你對有相的執取。
所以,當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我們的心所安住的處所:有時候住有相觀,思惟善惡的因緣;有時候從有相的境界出來,進入到無相的真理,無有少法可得,這是空觀;有時候再從空觀出來,思惟假觀,分別善惡因緣;之后,又回到空觀,如是游行法海。
(三)中道的真理
除了有相觀跟空觀,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觀真如實觀,把你這念心帶回家!回歸到你不生不滅的本性,把這些有相的因緣觀和無相的空觀撥開來,向內心深處觀察現前一念心性,如同智者大師所說的: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空、有存在,空、有平等的一真法界的境界。這時候,你會離開有跟空的對待,而合乎一種中庸之道。
所以佛法的覺悟,你有不同層次的覺悟,你也就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安住,產生不同層次的對治。大方向這個覺悟就是三類。這個就是八大人覺。講到這個別題。
經:經是梵語修多羅之意譯。修多羅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叫作契經。經的前面加上契字,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契字去掉了。事實上,契字有它一些特殊的意義,是指這些經上契諸佛實相之理,另外它也是下契眾生差別的根機。也就是說,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書,要被稱作經,要有兩個條件:
第一個、你所說的道理,是生命的真理。是諸佛菩薩、古圣先賢所共同覺悟的真理,這樣才能稱為經;如果你所講的是錯謬的,就不能稱作經。
第二個、你這些道理是可以用來修行的。譬如有一部經,這部經凡夫根本做不到,那就不是經。就一個宗教而言,它的修學次第,必須每個人都做得到的,這樣才能叫作經,它要有契機性。
所以,這部經為什么被稱作經?就是這以下的八種法門,我們都可以一步接一步向前邁進,只要你肯努力,都可以做到,因此有資格稱作經,它有契理性跟契機性,這就是所謂的《八大人覺經》。
這部經,我們再將總相做一個總結:古德對于八、大人、覺這三個主題,有兩種說法(其實這個主要是八大人跟覺這三個主題):如果我們從因地的凡位菩薩修行來說,我們依止這八個法門,來成就我們內心的覺悟,所以這八個法門是我們所修行的法門,是這些大人去修行這八種法門,成就了內心的覺悟。就是說在因地來說。我們依止八種法門而成就諸佛菩薩的覺悟。
第二種說法是,從果地的功德來說,就是這些大人菩薩已經覺悟了,他以他的善巧方便,開示了八種法門來引導眾生,這是約利他的果地功德來說。是從因地跟果地上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解釋。
二、別明六義:
(一)、通別義。(二)、人法義。(三)、一多義。(四)、能所義。(五)、名德義。(六)、感應義。
我們看別明六義,把這個八、大、人、覺、經這四個字,這個清朝的虛法法師以六種義理來作以分別,使令我們對內涵更加清楚。
通別義:
通是通于一切經典;別是別于一切經典,別是個別的,別于一般經典。這個通指的是經,別是八、大人、覺,這個容易清楚。
人法義:
在八、大人、覺這三個主題當中,我們約著八跟大人這兩個主題來說,有人法義跟能所義兩種相互關系。我們解釋一下八跟大人。
當我們先探討八跟大人的相互關系,有人法的意思,就是這個八是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它是一個規則,它沒有明了性的。它就是存在宇宙間的法門,你要去修也好,不修也好,它是永遠存在的,那么這個人呢,就是大人,就是有明了性的眾生。所以這個八跟大人的差異,一個是有明了性的眾生,一個是沒有明了性的一個存在宇宙間的規范。這就有人法的差別。
能所義:
其次這個八跟大人有能所義——就是第四個。這個大人菩薩是能修行者,他是主動的,在修行當中,我可以修的多一點,我可以修的少一點。那么這個法是所修行,它是被動的,法本身不能有任何意見,你要修多修少,它沒有任何意見。這個是八跟大人之間,有人法義有能所義,這兩種差別。
一多義:
其次我們講到這個八跟覺之間的關系。八跟覺之間的關系,有一多義跟感應義。這個八是多,當然是開出了八個法門,但是八個法門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啟發我們內心的覺悟,你內心當中去隨順這個八個法門,可以產生很多很多的覺悟。也就是說這八個法門是一個廣大的作用,這個覺是你所會歸的理體有一多義。
感應義:
其次八跟覺之間有感應義。諸佛菩薩的內心,安住在清凈光明的覺悟中;諸佛菩薩要把這種覺悟,創造成八種法門,要有感應的因緣。也就是說,諸佛菩薩有大悲心,是能應;眾生的善根成熟,是能感,所以才出現這八個法門。
前面的一多義是指因地的修行,我們透過這八個法門,建立自己內心的覺悟。感應義意思是說,總有一天,我們內心的覺悟,在感應道交、因緣成熟的時候,我們也會開展出八種法門,來引導未來的眾生,這個感應義。這是講到佛法的流通,要有一些感應道交的因緣才能夠出現。
最后把這個大人跟覺做一個說明:
名德義:
大人跟覺的關系是名德義。大人是個假名,菩薩是個假名,唯有覺才是真實的功德。比方說我們受了菩薩戒,就有人稱你是“某某菩薩”,那你就具足了菩薩的假名;但是你的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還是顛顛倒倒,那你就是只有假名,而沒有真實的功德——有菩薩之名,而無菩薩之德。所以大人跟覺之間就是一種名、德的關系,覺是真實的功德,大人是個假名。
總之,八、大人、覺從一個凡位菩薩的角度來說,透過八種法門來啟發我們內心的智慧,謂之《八大人覺經》。總有一天我們成功以后,依止我們這一念的智慧,再開展出八種法門來引導后世眾生,這就是這部經的經題的大意。
貳、經文大意
經文當中有八個法門,我們把它分成兩部分:
首先是正見:正見是一種內心的觀照力,就像一個人的眼睛,這是第一覺悟無常無我覺,屬于一種觀照力;由這個眼睛帶動外在的修行、外在的行動力。
其次是修行,包括了自利跟利他:
一、自利當中又分成斷惡跟修善。修學少欲知足這是斷惡。當然惡法很多,但是所有惡法的根源是貪心,所以佛陀要我們先斷貪。因為一個人會起嗔心,這跟貪心有關,一個多貪之人容易起嗔,貪不到就起嗔心。所有煩惱的根源,貪欲是根本,所以在本經當中,首斷貪欲,要能少欲知足。
當然,斷惡是很消極的,更重要的是積極地建立善法。修善當中,本經提出了三個主題來修善:第一個是精進;第二個多聞;第三個布施。精進、多聞,成就智慧;布施,成就福德,這是修善法。以上斷惡、修善,是成就自己離苦得樂的功德。
二、其次,我們要利他,利他當中分成方便跟正行。方便是指出家;如果你本身對于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沒有什么使命感,你只想自己解脫就好,那就不一定要出家。但是,如果你想要使佛陀光明的正法久住,那你一定要現出家僧相才莊嚴;在家居士弘揚佛法,就感到不莊嚴;所以在利他當中,要以出家為方便。當然出家只是一個前方便,你還要發菩提心,你還要有弘護正法、續佛慧命的廣大心行,以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為己任,這就是利他的正行。
也就是說,在修行當中,無常、無我是我們的眼睛,依止這個眼睛的觀照,啟動了少欲、知足、精進、多聞、布施、出家、發大心等七個行動的力量,經由這樣的目足雙運,慢慢地破除我們心中的顛倒,開啟我們內心的覺悟,這個就是整個經文的大意。
參、隨文釋義(分三:甲一、總標。甲二、別明。甲三、結嘆。)
以下的經文科判,是引用蕅益大師的注解科判。入文分三:甲一、總標;甲二、別明;甲三、結嘆。蕅祖將經文分成三大科,先看第一科、總標。先對經文作一個總標的說明。我們看經文:
甲一、總標
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在講經文之前,先作一個總說:身為一個佛弟子,你內心當中,已經立定志向要離苦得樂,跟一般還在生死大海里、顛顛倒倒的流轉眾生有所不同;既然你愿意做一個佛陀的弟子,你應該要經常的,不管白天或是晚上,要有一個固定的定課。什么樣的定課呢?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至心,依據蕅益大師的解釋,是一種真誠而不虛妄的心!我們凡夫的心,平常的相貌都是在虛妄分別中,我們心中所想的境界,跟外在的境界有很大的差距;雖然你這樣想,但事情并不是這樣,就叫做虛妄分別。那怎么辦呢?我們在人世間塵勞忙碌之后,你應該先去拜拜佛,把心靜下來,拜佛二十分或三十分鐘,然后再靜坐一下,經由修止的力量,把心中的昏沉跟散亂調伏下來,讓內心呈現一種明了寂靜的狀態,明了而寂靜,寂靜而明了;對于所緣境明靜而住,這時候至心就出現了,心中所有的烏云都退散。
當然,這個至心只是修止,這時應該進一步起觀,要提起觀照。怎樣觀照呢?誦念八大人覺。誦是讀誦它的文字,你剛開始先把這些文字背下來,否則你沒辦法讀誦;一方面讀誦它的文字,一方面去憶念、思惟它的義理——誦其文,念其義,這就是起觀。在明了寂靜的心中,去思惟、觀察這八種法門,來開啟心中的智慧。
這個地方當然是講出一個消息:在我們佛弟子的修行當中,基本上,有兩個重點必須要修學:第一個是修習福德資糧;第二個是修習智慧善根的資糧。這當中以善根為正行,以福德為助行。因為福德是沒有方向性,你的福德沒有智慧善根的引導,這個福德就會招感卑賤的果報,因為你心中還有顛倒,有了顛倒,這個福德就會流落到卑賤的安樂果報去。
古德說本經是西土圣賢集,是印度的祖師會集而成的,到底是誰會集,古德也沒有說明,匯集以后是安世高尊者把它翻譯成中文。安世高尊者,是安息國的一位王子,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他從小就想出家,但是他的父母親不允許。當他的父親往生后,安士高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自己就出家去了。出家之后,他不但通達佛法的大小乘經論,對于外道的典籍、咒術、醫學、卜卦等等,也都全部通達。從傳記的內容來看,他是一位成就圣道的圣人。
他觀察到自己跟中國的眾生有因緣,于是來到了中國;到了中國就到處去參學。有一天,他來到了廬山,坐船要渡過洞庭湖的時候,湖畔有一座非常高大莊嚴的神廟,這座神廟很靈驗,任何船只要經過,一定要先跟神廟禮拜供養,否則要是這個神生起氣來,不得了,君王一怒,血流千里,船只一定會翻覆的。
所以,安世高尊者所乘的這只船,也就按照規矩,到了神廟的地方,就靠岸前往奉祀。船主帶了幾位隨從,拿了很多的珍寶去供養神廟,供養之后正要離開,廟神就附在乩童身上說:這位船主且慢,你船上有一位出家人,請你把這位出家人請過來跟我見面。因為人很多,他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出家人,去船上找,果然找到了安世高尊者,就把安世高尊者帶到神廟去了。
安世高尊者見到這位乩童,就呵責他:你知道嗎?你以前是我的同學,都是出家同修梵行,你以前喜歡修福報,僧團大大小小的事務你都做,這是非常難得。當時我勸你修學止觀,以對治心中的顛倒,你卻聽不進去。而且你修福報時嗔心很重,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沒有觀照調伏自己的心念,放縱自己的習氣;因為福報的加持跟嗔心的引導,你今生才會招感墮入福報很大的蟒蛇道!
這神被這樣一呵責,就生起慚愧心,因為前世聽過佛法的人,總是有善根,它就掉眼淚說:同學啊!我今天做這個神,殺了很多人,很多的船只經過我這里不跟我打招呼,我嗔心一動,就把船給翻覆了,很多很多的人命,就在我一念嗔心中,被斷送了;我死了以后,恐怕要墮到地獄去了!它就很真誠的向安世高懺悔,交待侍者把倉庫打開,將所有的珍寶資具,供養給安士高,希望以此廣修福田,能夠消除它的罪障。這件事情后來安世高也就接受了。
看這個傳記這個蟒蛇后來也超度了。安世高要臨走之前,對這神說:你靠著別人的身體講話,你應該把你原本的身體,顯現出來給大家看看。它說:我這身體非常的丑陋,你們看了會感到恐懼!安世高說沒關系,現出來給大家增加一些信心,那么他現身的時候是幾十丈的大蟒蛇。后來安世高跟他開示以后,所以這個人也是這樣,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我們的果報體,是由心來支持的。當它的嗔心消滅了,果報也就結束了,因為他的心跟果報已經不相應了。所以沒有多久,這條大蟒蛇就舍報了。之后,安世高看到它變成一位年青人,投胎于人道。
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該從安世高尊者的公案,得到一些警惕:什么樣的警惕呢?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佛弟子不能一天到晚忙來忙去的,身為一個凡夫眾生,我們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這是可以理解。但是,當你把這些該做的事情,做完了以后,你一天當中,要撥出固定的時間,做什么呢?至心誦念,八大人覺。把外緣通通都放下來,拜拜佛、靜坐一下,思惟觀察這八種法門,生起自性的智慧,以對治心中的顛倒,這樣你的生命才能夠趨向于解脫之道。
六祖大師說:自性若迷,夫何可救?如果說你只是修習福報,你都不修習觀照力,心中完全都沒有觀照力,那么這種福報雖然會給你來生,帶來廣大的資具,也可以成就廣大的勢力,但是,因為你心中還顛倒,你就很容易依止這廣大的福報力,去造作罪業。造作罪業以后,第三生你就要墮落到地獄去受苦,這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
只修福德,不修智慧,謂之三世怨。
也就是說,你今生只修福報不修智慧,你的生命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先受福報,第三生就要受苦,你給自己第三生帶來了痛苦!所以祖師大德慈悲勸勉我們,在剛開始的經題當中,就提醒我們身為佛弟子,我們應該在有限的生命當中,經常的在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經》,提升我們的觀照力,來對治心中的顛倒,這件事情非常重要!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再繼續講下面的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