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資料時,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1948年5月20日,根據中央在城南莊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精神,原晉察冀軍區和晉察魯豫軍區合并,成立華北軍區。
華北軍區成立后,之前的軍區部隊也進行了整編,最開始是整編為兩個兵團,即華北軍區第1兵團和第2兵團。
不久,即1948年的7月,華北軍區在原有兩個兵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兵團,也就是第3兵團。
而有意思的事情,就在這三個兵團上。
一、1兵團自成一體
這里說的自成一體,意思是說1兵團后,就顯現出了極強的自主獨立性,除了建制上歸屬華北軍區外,包括指揮、作戰行動以及具體作戰部署,華北軍區都沒怎么插過手。
為什么會這樣呢?兩個原因。
首先第一個,華北軍區1兵團的前身,并非是出自晉察冀軍區的部隊,而是來自晉察魯豫軍區的部隊。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原本在晉南作戰的陳謝兵團,也橫渡黃河去了豫西,而這么一來,晉察魯豫軍區留在山西執行內線作戰任務的部隊就少的可憐。
而當時山西是閻錫山經營多年的老巢,兵多將廣實力雄厚,為了對付閻錫山,晉察魯豫軍區就必須擴軍。
不過,擴軍說起來容易,但怎么擴、如何擴,擴了之后又怎么提升戰斗力,就成了當時一個最大的難題。
好在,徐向前徐帥來了。
徐帥在之前的一段時間里,因為胸膜炎嚴重住進了醫院,但作為一位征戰多年的老將,他始終想的是趕緊上前線。
考慮到徐帥的身體已經基本康復,經過中央批準,最終在1947年的夏天,徐帥來到了晉察魯豫軍區,并擔任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1947年時晉察魯豫軍區的情況,相信熟悉軍史的人都知道,自劉鄧大軍主力共12萬人和同屬晉察魯豫野戰軍的陳謝兵團離開后,晉察魯豫軍區內線部隊就只剩下萬余人。
用萬余人對付閻錫山的的十幾萬大軍,顯然是有些困難。
而徐帥上任后,提出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擴軍15萬”,而當說出這個數字時,把薄一波都嚇了一跳。
15萬這個數字,并不是隨意定的,按照徐帥的計劃,這其中一部分是要輸送給外線兵團的,而剩下的一部分,則是要用來組建內線野戰兵團。
之后,徐帥、薄一波、滕代遠等人開四核著手擴軍,他們先是以太岳軍區的基干部隊和軍區地方武裝,組建了第8縱隊,之后又對太行軍區、晉魯豫第8軍分區等地的軍事力量進行了整合,將包括縣大隊、游擊隊、地方武裝等部隊進行整編,又組建了五個獨立旅外加四個團。
這么一來,整個晉察魯豫軍區的部隊,就達到了6萬人上下。
不過,六萬人聽起來不少,但由于大部分都是像縣大隊這樣的地方武裝,所以戰斗力十分堪憂,在這種情況下,徐帥又開始著手整訓,而經過他的調教,這支由地方武裝組建而成的部隊,發揮出了驚人戰斗力。
比如運城戰役,再比如著名的臨汾戰役,都是徐帥率領部隊打下來的,包括后來的解放太原,同樣是這些部隊取得的輝煌戰果。
也就是說,徐帥把一支“臨時拼湊”起來的部隊,不僅調教成了精銳之師,還把坐擁十幾萬大軍的閻錫山徹底擊敗了。
這份能力,即便是放眼全軍也不多見,能與之并肩的,估計也就是在陜北的彭總了。
彭總在陜北時,情況跟徐帥差不多,部隊兵力少而敵人無比強大,西野剛建立時,兵力不過二萬多人,而胡宗南的部隊卻有二十多萬。
但即便如此,彭總最終不僅擊敗了胡宗南,還讓西野得到了不斷壯大,因此,就擴軍、練兵這方面,彭總和徐帥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到了1948年5月,晉察魯豫軍區與晉察冀軍區合并為華北軍區,而原晉察魯豫軍區的外線部隊,即劉鄧大軍和陳謝兵團,改為中原野戰軍,歸中原軍區,剩下的內線部隊,則一并劃到了華北軍區,改為華北軍區第1兵團。
由于這一部分部隊一直在山西境內作戰,包括到劃給華北軍區后也是如此,且由徐帥親自指揮,所以,華北軍區司令部自然就不用過多操心,有徐帥坐鎮,已經無需額外指揮了。
并且,在華北軍區成立后,徐帥也是華北軍區的第一副司令員,從職務上來講,是僅次于華北軍區司令員聶帥的。
既在外單獨作戰,又由第一副司令員指揮,自然就讓1兵團有了很強的自主性和自主權,因此就形成了自成一體的情況。
二、2兵團和3兵團
與1兵團不同的是,華北軍區的2兵團和3兵團,是由原晉察冀野戰軍組成的。
晉察冀野戰軍先后組建過兩次,第一次是在1946年,當時為了統一指揮,將原晉察冀軍區的第一、第二野戰軍進行合并,改為晉察冀野戰軍。
但到了當年12月,該野戰軍便被撤銷,
之后到了1947年6月,在朱老總的主持下,晉察冀野戰軍再次成立,部隊成立之初,下轄第2、第3、第4縱隊,不久又增設第6縱隊,由楊得志擔任司令員,羅瑞卿和楊成武分別擔任第一、第二政委。
而隨著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加上部隊不斷壯大,又成立了第7縱隊,加上1縱,共歸軍區之直轄。
而在華北軍區成立后,這幾個縱隊(除1縱和7縱)便由晉察冀野戰軍改編為華北軍區第2兵團,司令員仍由楊得志擔任。
不久,考慮到部隊規模加大(8縱成立),因此華北軍區就在2兵團的基礎上,對部隊重新劃分,將第3、第4和第8縱隊編至2兵團,將第1、第2、第6縱隊編為3兵團,3兵團司令員由楊成武擔任,7縱繼續由軍區直轄。
至此,華北軍區就有了三個兵團。
但在成立完3個兵團之后,除1兵團由徐帥率領繼續在山西作戰外,2兵團和3兵則迅速投入到了平綏線的作戰之中。
而在此期間,第2、第3兵團的絕大多數軍事行動,全是由中央直接指揮的。
比如楊成武的3兵團出兵綏遠,便是毛主席親自面授機宜,在向楊成武交代任務和注意事項時,毛主席甚至連行軍中的鞋子問題都想到了,專門叮囑楊成武要戰士們都多帶一雙鞋。
此外,楊得志2兵團牽制傅作義的行動,同樣是由中央軍委做具體部署的。
到了1948年的11月27日,也就是遼沈戰役剛剛結束、東野大軍尚未入關之前,中央軍委更是給華北軍區下達了一道明確指令:
“在林羅劉入關以前,平綏線作戰受軍委直接指揮,在林羅劉入關以后,即交與林羅劉指揮”。
這就意味著,本屬華北軍區的2兵團和3兵團,華北軍區司令部反而沒有了“指揮機會”,這就有點讓人覺得奇怪了。
按理說,第2和第3兵團是華北軍區的建制,理應由華北軍區指揮才對,畢竟這是直接上下級的關系,也理所應當。
可軍委的做法,似乎就沒打算讓華北軍區指揮。
其實軍委之所以這么做,倒不是不相信華北軍區的指揮能力,而是根據指揮層級,以及對部隊軍事行動的指揮順序,華北軍區“無權”指揮。
三、軍委直接指揮
我們都知道,我軍除華北軍區部隊外,有四大野戰軍,分別是西野(一野)、中野(二野)、華野(三野)和東野(四野)。
除了這四大野戰軍,很多人還習慣把華北軍區部隊稱為“第五大野戰軍”,或者是“華北野戰軍”。
其實這種說法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不對的,我軍從來沒有成立過華北野戰軍,而徐帥的1兵團、楊得志的2兵團以及楊成武的3兵團,準確的說,是叫做華北野戰部隊。
當然,在1948年11月全軍整編時,軍委下達的電令里,確實用到了“華北野戰軍”這一稱謂,但確實沒有設立過華北野戰軍的正式編制,同時,也沒有建立相應的野戰軍指揮系統。
而其他四大野戰軍,則分別都有自己的指揮系統,這一點不做贅述,感興趣的可自行查找了解。
不過,盡管沒有正式設立“華北野戰軍”,但華北軍區野戰部隊依舊是屬于野戰軍范疇,而由于沒有自己相應的野戰軍指揮系統,那么按照全軍整編時,軍委下達的《關于擴兵和編組野戰軍的指示》中要求,中央軍委是可以直接進行指揮的。
“以后這類主力機動兵團(即野戰軍編制)須直接接受中央軍委及各中央局的指揮調動......未編入機動兵團的地方部隊均由軍區、軍分區指揮。”
所以這就是軍委為何會直接指揮第2和第3兵團的原因所在,因為即便是根據指揮層級和程序,華北也不應該進行指揮的。
那么為何在東野入關后,軍委會提出將第2、第3兵團交由林羅劉指揮呢?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東野入關之后,平津戰役前委便隨即成立,而總前委是擁有指揮權的,因此就可以直接指揮楊得志和楊成武兩個兵團了。
還有一點,那就是中央軍委當時就在西柏坡。
既然軍委就在西柏坡,自然就無需再成立一個單獨的指揮機關,由軍委直接指揮反而更方便和直接。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和朱老總的軍事造詣極高,由他們親自指揮,部隊也能發揮出更強的戰斗力。
況且,身懷絕技之人,往往會有“技癢”的時候,而我軍其他野戰部隊又都有軍事主官,在這種情況下,華北軍區野戰部隊,自然就成了“露一手”的最好對象。
而楊得志和楊成武在軍委的直接指揮下,不僅取得了一系列不錯的戰果,并且自身的指揮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所謂名師出高徒,這就是最好的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