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4月17日,美國和烏克蘭簽署礦產協議備忘錄,特朗普宣稱協議將于本月24日敲定。這一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國際政治軍事舞臺上掀起了驚濤駭浪。此前雖有相關細節曝光,核心內容是烏克蘭交出50%的礦產資源換取安全保障,但當備忘錄真正簽署,其背后的復雜博弈和潛在影響才愈發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此次美烏雙方簽訂備忘錄,意義非凡。它確定了兩國工作框架,標志著華盛頓和基輔在戰后開發烏克蘭礦產及重建方面達成了一定共識。烏克蘭經濟部長斯維里堅科表示,接下來將確認最終協議內容并簽署,最后提交兩國國會批準。這一系列流程看似有條不紊,但背后卻隱藏著無數未知的風險和變數。
在協議簽署前,就有消息傳出特朗普罕見對烏克蘭做出巨大讓步,從原來的3000億美元“債務”降至1000億,接近澤連斯基所說的900億。以特朗普一貫的行事風格,突然妥協實在令人費解。畢竟,美方一直將達成“礦產協議”視作收回對烏軍援成本的機會,“只收不賺”顯然不符合美國政府的作風。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在協議內容或某些條款上,美方必然會獅子大開口,提出苛刻條件。澤連斯基此舉,無異于“割肉”喂美國這只老鷹,恐怕難以喂飽。
礦產協議背后的“和平迷霧”
美烏簽署礦產協議,表面上看預示著烏克蘭沖突逐漸向“和平”靠攏。美國要開發烏克蘭資源,總不能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去開發,所以特朗普一定會想方設法勸說各方停火。然而,這看似和平的背后,實則暗流涌動。
近期,《泰晤士報》報道了美國特使凱洛格提出的“停火方案”,其內容令人咋舌。方案參考二戰時的“德國模式”,烏東四州歸俄羅斯,英法“保護”烏克蘭西南地區,基輔當局管理烏克蘭中部和北部,并在俄烏兩軍接觸區域建一個寬約30公里的非軍事區。凱洛格雖指責《泰晤士報》歪曲他的言論,稱不是“分割”烏克蘭,而是劃分“保護區”,但本質并無區別。美國只是想突出“烏克蘭主權完整”這一點,以掩蓋其真實意圖。
據《鳳凰衛視》報道,目前俄羅斯對凱洛格的方案比較滿意,莫斯科還向華盛頓提出將敖德薩和赫爾松“劃歸”俄羅斯控制之下。一旦如此,烏克蘭將失去所有出海口,完全淪為一個內陸國并處于四分五裂狀態,基輔當局必然難以接受。那么,澤連斯基同意與美國簽署礦產協議備忘錄,是否與“分割烏克蘭”存在某種關聯呢?或許有此可能。澤連斯基可能想通過與特朗普簽協議的機會,說服美方更改俄烏和平計劃的相關內容。
英法的“維和算盤”與特朗普的“戰略轉移”
法國和英國似乎對分割烏克蘭比較感興趣,英法牽頭的“自愿聯盟”正在積極推動派兵維和一事。然而,由于歐盟內部意見不一,派兵計劃遲遲沒有達成一致,很多國家擔心如果美國撒手不管,歐洲軍隊去烏克蘭風險很大。
但特朗普卻不管這些,他想要的是盡快與俄羅斯達成協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方不惜讓步。《鳳凰衛視》報道稱,美方承諾一旦達成協議,華盛頓將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北約國家撤軍。這些條件誘惑力極大,普京估計又要贏麻了。
美國為什么這樣做?這就跟特朗普的戰略轉移有關了。歐洲已非美國戰略優先,印太才是。華盛頓想把烏克蘭這個爛攤子交給歐盟和英國,自己則專注于印太。這種戰略調整,無疑是對國際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沖擊。美國試圖通過犧牲烏克蘭的利益,換取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優勢,這種做法不僅不道德,而且極有可能引發更大的地區動蕩。
俄羅斯的“和平底線”與未來的不確定性
稍早前,俄羅斯情報部門負責人謝爾蓋·納雷什金提出了俄烏和平方案,核心內容是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放棄獲取核武器、承認俄羅斯“新領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俄方大概率會同意美方提出的“德國模式”,但一些細節需要打磨。
然而,未來的局勢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美烏礦產協議能否順利簽署并實施?特朗普能否成功說服各方停火?俄羅斯是否會接受修改后的和平方案?英法等國的派兵維和計劃能否實現?這些問題都如同一個個謎團,等待著時間去解開。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