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1871年8月14日(同治十年)出生于北京醇王府,1908年11月14日病死于瀛臺涵元殿,享年38歲,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皇帝駕崩讓本已是千瘡百孔的清王朝,更加雪上加霜。
囚禁光緒帝的中南海瀛臺
先來說說光緒帝的駕崩,按大清典制,皇帝出殯,皇室官府人員需要全部參與,就算慈禧對光緒帝有諸多不滿,但無論如何,他都是名正言順的清朝皇帝,光緒一天沒有被廢帝,那么他的葬禮終究是不能有馬虎的,一切按照國葬規格準備。
因為沒有建造陵寢,等到了1909年3月12日,朝廷才給光緒皇帝舉行出殯儀式,并將他的梓宮運往清西陵暫且安置。
按照皇室的規矩,皇帝的靈柩要做得龐大而華麗,而且抬棺的人數也有嚴格的要求,當時給光緒抬棺送葬的隊伍就是128人的大規模了,而且兩側還有騎馬的帶刀新式清軍衛隊。由64人組成的執幡隊高舉萬民旗傘為送葬隊伍開路,然后是1628人規模的儀仗隊,每個人手上都拿著各種紙扎的惟妙惟肖的法器和冥器。隨后跟著的便是聲勢浩大的抬棺隊伍,送葬隊伍的最后是用來運送陪葬品的馬隊,一眾馬匹,毛色一致。
1909年3月12日,光緒出殯的那天,嗩吶聲響,佩著清脆的鑼鼓聲音,引來了京城的所有百姓,所有人都想來對這么盛大的場面抱有不小的好奇心,于是紛紛放下手上在做的事,不辭辛勞地從城里的四面八方跑來圍觀這聲勢浩大的葬禮,甚至營造出了萬人空巷的景觀。
自從鴉片戰爭失敗后,這是京城第一次這么熱鬧,街上擠滿了人,除了給送葬隊伍留出的主干道以外,其他地方都圍滿了前來圍觀的群眾,熙熙攘攘的,可謂是人山人海,抬頭低頭引入眼簾的都是人。不論是送葬的隊伍還是百姓,從街頭一時都看不到街尾。
送葬隊伍從紫禁城前往天壇
出殯隊伍路過景山附近
當時,人們被允許沿著光緒皇帝的葬禮路線圍觀參拜,照片也記錄了當時群眾的態度,他們的眼睛迷茫麻木,沒有人悲傷,更奇怪的是,人們看著送葬隊伍卻不下跪。
從當時的照片來看,在場的官員和大臣面部表情都麻木了,根本看不出任何悲傷,他們中有些人的眼神似乎很遲鈍,葬禮現場由東洋的一位攝影師拍攝。
光緒皇帝的葬禮采用了傳統的方式,遺體從紫禁城出發,最終運到清朝的西陵。這是一個200多英里的旅程,盡管當時交通相對便利,光緒皇帝的葬禮仍然沿襲了先人那種抬轎的方式。
在送葬隊伍前面有一輛大篷車,扛旗隊由64人組成,他們是領隊,他們都穿著紫色的團花麻衣、黃色的手套、黃色的靴子、卡其色的褲子、黑色的氈帽和黃色的鵝毛。后面儀仗隊的人數達到幾千人,長達五英里。
從這些光緒皇帝葬禮老照片來看,送葬的隊伍龐大,旁觀觀望的大清子民不少。整個過程被一個外國人記錄了下來。
從整個環境來看光緒皇帝葬禮隊伍可能已經出了皇城,向光緒皇帝的墓地金龍峪前行。
光緒皇帝的陵寢位于清西陵正殿內,這座大殿被稱為臨時宮殿,也就是說,他的遺體只是臨時安放在這里,直到1913年光緒皇帝的遺體才正式下葬。
當時,封建制度逐漸衰落,清朝的權威也逐漸削弱,在老百姓眼里,他們對皇室的尊重越來越小,對這些封建禮節越來越麻木。
有人回憶說,慈禧太后去世時,當時學校組織學生在靈堂前叩頭,太監高呼“哀悼”,大家低頭偷偷大笑,此外,著名作家夏衍回憶說,慈禧去世時,人們對停止結婚和娛樂100天的想法感到惱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