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鐘聲七條
云門曰:“世界恁么廣闊,因甚向鐘聲里披七條。”
無門曰:大凡參禪學道,切忌隨聲逐色。縱使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也是尋常。殊不知,衲僧家騎聲蓋色,頭頭上明,著著上妙。然雖如是,且道,聲來耳畔,耳往聲邊。直饒響寂雙忘,到此如何話會。若將耳聽應難會,眼處聞聲方始親。
頌曰:
會則事同一家,不會萬別千差,
不會事同一家,會則萬別千差。
一
譯文參考
云門禪師問:“世界如此廣闊無邊,為何聽到鐘聲就要披上袈裟?”
無門禪師講道:參禪修道的關鍵在于不追逐外在的聲響與色相。即便有人因聽鐘聲而頓悟、見色相而明心性,這也不過是尋常境界。
真正的禪者能超越聲色的束縛,在一切現象中洞見清明,于每個當下體悟精妙。然而,即便達到聲響與寂靜皆忘的境界,又該如何言說這種體悟?若只用耳朵聽鐘聲,終究難以契入真諦;唯有以眼睛「聽」聲時(即超越感官分別的直觀體驗),才算真正親證禪機。
頌曰:若真正領悟了,萬事萬物本是一體;若未領悟,則世間萬象千差萬別;反之,若未悟卻強求一體,看似萬物歸一實為迷執;而真悟者眼中,雖知萬物同源,卻更能在千差萬別的現象中見其本真 。
二
云門文偃禪師
文偃俗姓張,浙江嘉興人,幼年于空王寺依志澄律師出家,研習《四分律》及大小乘經論,但自覺“己事未明”,遂四處參學 。他首參睦州道蹤禪師(黃檗希運法嗣),三次叩門求教,道蹤開門后擒住他逼問:“道!道!”文偃擬議間被推出,門壓其足,豁然開悟 。后遵道蹤指引參訪雪峰義存,以“這老漢項上鐵枷何不脫卻”之機鋒得雪峰印可,并承襲其宗風 。
文偃晚年駐錫韶州云門山,于923年創建光泰禪院(今云門寺),弘法三十余年,形成“聞風向道者云集半千”的盛況 。他融合雪峰禪法與自身參悟,提出“云門三句”——“函蓋乾坤”(真如遍在)、“截斷眾流”(破妄念)、“隨波逐浪”(應機接引),奠定云門宗思想根基 。南漢王室多次召其入宮供養,賜號“匡真”,弟子達百余人,法嗣遍及南北 。
文偃禪風以險峻著稱,主張“一切現成”,強調日常中體悟真如 。其教學獨創“一字關”,以單字截斷學人思慮,如答“如何是佛”曰“乾屎橛”,答“如何是正法眼”曰“普”,以悖論破除執著 。他擅用“截斷眾流”之法,如學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答“日里看山”,以意象阻斷邏輯推演 。叢林評其“云門天子”之風,喻其禪機如帝王詔令般不容擬議 。
文偃的禪法將青原系玄思與臨濟峻烈結合,其“云門三句”及“一字關”成為禪宗接引學人的典范。雖云門宗南宋后漸衰,但其思想通過《云門匡真禪師廣錄》及后世公案傳承,至今為禪門所重 。
三
晨鐘暮鼓
云門曰:“世界恁么廣闊,因甚向鐘聲里披七條。”
寺院以鐘聲為號,將修行融入日常制度。云門寺的作息制度中,晨鐘喚醒僧眾誦經、勞作,暮鼓收攝雜念歸于寂靜 。
晨鐘暮鼓聲里,都是修行的當下。鐘聲打破時空界限,將修行者從散亂中拉回當下。正如云門以“鐘聲清,鼓聲響,早晚相聞休妄想”點化學人 ,制度化的節奏消解了時間流逝的焦慮,讓修行者直面“此時此地”。
日常勞作(如出坡、農禪)被賦予“心手合一”的禪意。百丈懷海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云門更以“早朝牽犁,晚間拽杷”回應學人提問 ,將掃地、吃飯等瑣事轉化為“觸目皆道”的契機。
云門垂語“日日是好日”,破除學人對特定時日的分別 ;又以“春來草自青”喻佛法自然現成 ,呼應鐘聲里披七條的“平常心是道”。制度與隨機看似對立,實為“函蓋乾坤”的一體兩面。
叢林制度中的每個細節皆可應機接引。例如“過堂”時靜默進食,既是戒律約束,亦是“觸一粒米而知法界”的觀修 。
制度與日常在修行中打成一片,如云門示眾“微塵諸佛在你舌尖上,三藏圣教在你腳跟底” ,將鐘聲、袈裟、勞作悉數納入正念覺知之修行。
制度非枷鎖,而是“騎聲蓋色”的方便。若執著于晨鐘暮鼓的形式,反成“項上鐵枷”。
制度如鐘聲,可借不可執。現代人可將通勤、會議等日常事務轉化為“隨波逐浪”的修行,以“截斷”手機干擾、“隨順”當下專注,體悟“穿衣吃飯無非佛事”的云門家風 。
云門之問,實為對修行本質的叩擊:世界雖廣,真如不離鐘聲一響;七條袈裟雖微,法性已涵三千大千。制度與日常、機用與本性,終歸“函蓋乾坤”的圓融——此即禪宗“處處設教,處處見性”的旨趣。
四
無門之教
“大凡參禪學道,切忌隨聲逐色。”
無門禪師開宗明義,點破修行大忌——追逐聲色表象。鐘聲的清凈、袈裟的莊嚴,本質仍是外塵幻相。若執著于“厭俗慕僧”的分別心,實為生死輪回之根 。禪者需超越感官對境,如《楞嚴經》所言“反聞聞自性”,將向外攀援的習性轉為向內觀照 。
參禪者若沉溺于“聞鐘聲煩惱輕”的儀式感,實未觸及真如。須如云門以“鐘聲披七條”反問,截斷對修行的形式化執著 。
“縱使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也是尋常。”
聞聲悟道非究竟,香嚴聞擊竹聲而悟、靈云見桃花而明心,雖屬悟道機緣,但若執著此境,仍落“有所得”的局限 。
真禪者不滯于聲色,反能借聲色顯真性。如觀世音菩薩“入流亡所”,于聲塵中體證無生法性 。
無門以“尋常”貶抑表象悟境,實為激學人突破“悟”與“未悟”的二元對立,直趨“無所得”的實相 。
“然雖如是,且道,聲來耳畔,耳往聲邊?”
追問聲與耳的來去,旨在消解能聞(耳)與所聞(聲)的對立。如《楞嚴經》云“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顯聲性本空、聞性常住 。
聲塵是現象(用),聞性是本體(體)。真悟者了知“聲即是聞,聞即是聲”,如云門以“觀世音買胡餅”喻聲色與真如不二 。
我等參究此句時,可借“反聞法門”訓練:專注耳根覺性,超越“聲動/寂靜”的分別,實證“聞性如虛空,聲塵如云翳” ,這亦是轉識成智之化。
“若將耳聽應難會,眼處聞聲方始親。”
用耳識分別聲塵,仍屬生滅法。如凡夫聞鐘聲起煩惱,或圣者聞鐘聲悟道,皆未離能所 。
般若直觀超越六根界限,“眼處聞聲方是親”,喻真如無礙遍在。此即云門“騎聲蓋色”的境界 。
修習者可參“觀音耳根圓通法門”:從專注耳根覺性(聞性)入手,逐步消融能所對立,最終達“六根互用、心光遍照”的般若境 。
頌曰:“會則事同一家,不會萬別千差;不會事同一家,會則萬別千差。”
此頌或可牽強附會修行四境。凡夫之境,聲聞緣覺二乘之境,菩薩之境,究竟圓滿之境。
凡夫迷執(不會),執萬法差別,如見鐘聲、袈裟為實有 。二乘偏空(不會事同一家),強求“一切皆空”,墮入死寂斷滅 。菩薩妙用(會):性相不二,于一體中見森羅,如云門“函蓋乾坤”攝三千大千 。究竟圓滿(會則萬別千差),即差別即平等,如《中觀》云“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 。
真悟者既不被“鐘聲披七條”的形式所縛,亦不否定制度方便。恰如趙州茶、云門餅,聲色中見法性,法性中演聲色 。
無門關,重重關。一則破關,截斷對聲色的貪厭(隨聲逐色);二則透關:超越聲色的能所對立(騎聲蓋色);三則化關:融聲色為般若妙用(眼處聞聲)。四則無關,如無門所言,唯有“親證”方是究竟——此“親”非耳目之親,乃心性朗然照破色空的不二實相 。
每天早上,那清脆的鬧鈴聲,何嘗不是興發我們的清凈自性的覺性之鐘!
好,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