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崔寒柏先生在一次講解中談到現在很多人強調的“筆筆中鋒是不可能存在的”,引起很多爭議,有人質疑崔寒柏先生這種觀點是為自己不會調鋒的辯解,是在誤導學書者,古人書論多有強調中鋒行筆的重要性,崔寒柏先生的這個觀點有悖傳統書論。
崔寒柏先生認為想要筆筆中鋒只能盡力保持毛筆和紙垂直,在正常書寫時是不可能做到的,大多數時間毛筆都會和紙形成一個角度,這就決定了很多筆畫都無法實現中鋒行筆。
崔寒柏先生還說其實古人也做不到筆筆中鋒,像蘇軾,他書寫時執筆的方式和現代握硬筆的方式非常相似,這種執筆方式注定無法實現毛筆和紙垂直,那么又怎么可能保證筆筆中鋒呢?從蘇軾的大部分真跡也可以看出,他有很多側鋒用筆。
崔寒柏先生進一步說到,在唐以前沒有很高的書桌,古人都是一手持卷,一手書寫,根本無法保證筆筆中鋒,也不去強調中鋒,中鋒是在唐中晚期才被重點論述。
崔寒柏先生說到,在書法中過分強調筆筆中鋒,始終將注意力放在筆鋒的運行動作上,會影響用筆的銜接,這是不利于流暢書寫的。
崔寒柏先生沒有列舉很多前代書論作為論據,更多的是根據自己的書寫實踐和對書法的理解進行論述,這讓很多人懷疑崔寒柏先生的觀點只是源自自己的認知偏見。
有人認為古人強調的所謂“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等等筆法,其實都是對中鋒行筆的描述,因為這些筆法只有中鋒行筆才能夠實現。
清代重光在“青筏”中說:“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斷在于此。”可見,中鋒是書法運筆中的主要法度,故至今書法在用筆以中鋒為尚。
中鋒運筆,由于起倒提按遣筆用鋒之變易,所以,會出現形跡不同的點畫、表現出剛柔曲直、縱橫轉運的意趣。若腕側管,有礙中毫的重心,使之鋒正。
古人論,腕豎則鋒正,正則四面鋒住,縱得出,收得緊,拓得開,按得下,提得起,筆勢則有往來,筆鋒則能自有回互。
所以很多今人認為之所以要進行用筆訓練,其目的就是要練習調鋒的技巧,做到中鋒行筆,調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達到中鋒用筆。
當然也有前人不贊同筆筆中鋒,唐虞世南云:“豎管直鋒則乾枯而骨露”;南宋姜夔云:“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這里的豎管直鋒和正鋒應該就是指中鋒。
漢代的蔡邕《九勢》,其云:“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算是對中鋒行筆最早的描述。
今人也沒有完全要求筆筆中鋒,更為推崇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所講的:“正鋒取勁,側鋒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鋒。”要求中側鋒并用,主要運用中鋒,側鋒輔助。
全用側鋒顯得單薄浮滑,全用中鋒則失靈氣,書法貴在圓渾、厚重,但是也不能呆板、僵化,中側鋒并用才能夠讓書法更為豐富。
對于崔寒柏先生對于中鋒用筆的觀點,以及崔寒柏書法中對中鋒的運用大家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