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于軒轅黃帝,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集結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黃帝內經
藏氣法時論
原文: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聞其事!
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聞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長夏,起于秋,禁寒飲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長夏,長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熱食、溫炙衣。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譯文:
黃帝問道:結合人體五臟之氣的具體情況,取法四時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作為救治疾病的法則,怎樣是順從呢?怎樣是悖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從逆和得失是怎么一會事。
岐伯回答說: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表現在時令氣候,有生克衰旺的更迭變化,依據這些變化,可以測知疾病的死生,決定醫療的成敗,進而確定五臟之氣的盛衰、疾病輕重的時間,以及死生的日期。
黃帝說:我想聽你詳盡地講一講。
岐伯說:肝屬木、旺于春,肝與膽互為表里,春天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主治的時間。甲乙屬木,足少陽膽經主甲木,足厥陰肝經主乙木,所以肝膽旺日為甲乙。肝在志為怒,怒則氣急,甘味能緩急,故宜急食甘以緩之。心屬火,旺于夏,心與小腸互為表里,夏天是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主治的時間。丙丁屬火,手少陰心經主丁火,手太陽小腸經主丙火,所以心與小腸的旺日為丙丁。心在志為喜,喜則氣緩,心氣過緩則心氣虛而散,酸味能收斂,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屬土,旺于長夏(農歷六月),脾與胃為表里,長夏是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主治的時間。戊已屬土,足太陰脾經主已土,足陽明胃經主戊土,所以脾與胃的旺日為戊已。脾性惡濕,濕盛則傷脾,苦味能燥濕,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屬金,旺于秋,肺與大腸互為表里,秋天是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主治的時間。庚辛屬金,手太陰肺經主辛金,手陽明大腸經主庚金,所以肺與大腸的旺日為庚辛。肺主氣,其性清肅,若氣上逆則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腎屬水,旺于冬,腎與膀胱互為表里,冬天是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陰膀胱經主治的時間。壬癸屬水,足少陰腎經主癸水,足太陽膀胱經主壬水,所以腎與膀胱的旺日為壬癸。腎為水臟,喜潤而惡燥,故宜急食辛以潤之。如此可以開發腠理,運行津液,宣通五臟之氣。
肝臟有病,在夏季當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來年春季病即好轉,但此時要注意千萬不能遭受風邪。患有肝病的人,愈于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轉。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時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時候病就加重,到半夜時便安靜下來。肝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故肝病急用辛味以散之,若需要補,以辛味補之;若需要瀉,以酸味瀉之。
心臟有病,愈于長夏,若至長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會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夏季病即好轉,但此時要注意應禁忌溫熱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患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已日,如果戊已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丙丁日病即好轉。心臟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時候神情爽慧,半夜時病就加重,早晨時便安靜了。心病欲柔軟,宜急食咸味以軟之,若需要補,以咸味補之;若需要瀉,以甘味瀉之。
脾臟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長夏的時間病即好轉,,但此時要注意應禁忌吃溫熱性食物、飲食過飽、居濕地、穿濕衣等。患有脾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加重,如果在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戊已日病即好轉。患有脾病的人,在午后的時間精神清爽,日出時病就加重,傍晚時便安靜了。脾臟病需要緩和,甘能緩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緩之,若需要瀉,用苦味瀉之;若需要補,以甘味補之。
肺臟有病,愈于冬季,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長夏時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秋季病即好轉,但此時要注意應禁忌寒冷飲食及穿的太單薄。患有肺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已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轉。患有肺病的人,傍晚的時候精神爽慧,到中午時病就加重,到半夜時便安靜了。肺氣欲收斂,宜急食酸味以收斂,若需要補,用酸味補之;若需要瀉,用辛味瀉之。
腎臟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長夏時病就加重,如果在長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冬季病即好轉,但此時要注意應禁食火燒烤的過熱食物和穿著經過火烘干的衣服。患有腎病的人,愈于甲乙日,如果在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己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壬癸日病即好轉。患有腎病的人,在半夜的時候精神爽慧,在一日當中辰、戌、丑、未四個氣溫轉換的時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時便安靜了。腎主秘藏,其氣欲堅,宜急食苦味以堅之,若需要補,用苦味補之;若需要瀉,用咸味瀉之。
原文:
夫邪氣之客于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饑(別本作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
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譯文:
總之,邪氣侵襲人體,都是以強凌弱,到了臟腑所生的時候病情就可以痊愈,到了臟腑被克制的時候病情就會加重,到了臟腑轉旺的時間病情就穩定不變,到了臟腑旺盛的時間病情就會好轉。但必須先明確五臟各自的平脈,然后才能推測疾病的輕重時間及死生的日期。
肝臟有病,則兩肋下疼痛牽引少腹,使人多怒,這是肝氣實的癥狀;如果肝氣虛,則出現兩目昏花而視物不明,兩耳也聽不見聲音,多恐懼,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樣。針灸治療時,取用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經穴。如肝氣上逆,則頭痛、耳聾而聽覺失靈、頰腫,應取厥陰、少陽經脈,刺其出血。
心臟有病,則出現胸中痛,肋部支撐脹滿,肋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這是心氣實的癥狀。心氣虛的癥狀,則出現胸腹部脹大,肋下和腰部牽引作痛。針灸治療時,取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經穴,并刺舌下之脈以出其血。如病情有變化,與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
脾臟有病,則出現身體沉重,易饑,肌肉痿軟無力,兩足弛緩不收,行走時容易抽搐,腳下疼痛,這是脾氣實的癥狀。脾氣虛的癥狀,則腹部脹滿,腸鳴,泄下而食物不化。針灸治療時,取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經穴,刺其出血。
肺臟有病,則喘咳氣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陰、股、膝、髀骨、足等部皆疼痛,這是肺氣實的癥狀。肺氣虛的癥狀,則出現少氣,呼吸困難而難于接續,耳聾,咽干。針灸治療時,取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外側的經穴,以及足厥陰肝經內側的經穴,刺其出血。
腎臟有病,則腹部脹大,脛部浮腫,氣喘,咳嗽,身體沉重,睡后出汗,惡風,這是腎氣實的癥狀。腎氣虛的癥狀,則出現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樂。針灸治療時,取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刺其出血。
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大棗、葵菜都是屬于味甘的。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狗肉、李子、韭菜都是屬于酸味的。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麥、羊肉、杏、薤白都是屬于苦味的。脾合黃色,宜食咸味,黑豆、豬肉、板栗、藿菜都是屬于咸味的。腎合黑色,宜食辛味,黃黏米、雞肉、桃、蔥都是屬于辛味的。五味的功用:辛味能發散,酸味能收斂,甘味能緩急,苦味能堅燥,咸味能軟堅。
藥物的偏性可用來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養五臟之氣,五果幫助五谷以營養人體,五畜用以補益五臟,五菜用以充養臟腑。氣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補益精氣。這五類食物,各有辛、酸、甘、苦、咸的不同氣味,各有利于某一臟氣,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在運用的時候,要根據春、夏、秋、冬四時,結合五臟之氣的偏盛偏衰等具體情況,各隨其所宜而用之。
一直以來,我對于讀書的態度都是比較隨性的,總是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覺得怎么開心怎么來,從來沒有太在意過讀書的方式和細節。然而,今天參加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之后,我的這種觀念悄然發生了變化。
直播課程一開始,雖然隔著屏幕,我依然被那種莊重而神圣的氛圍深深吸引。老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對待經典書籍的那種尊重和敬畏之情,讓我深受觸動。老師告訴我們,“讀書就要有讀書的樣子”,讀書不僅僅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在誦讀中醫經典時,我們要端正姿勢、神情專注,這樣才能盡量身心合一,真正領略到中醫經典的魅力。這看似簡單的動作要求,卻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專注與寧靜。當我挺直腰板,雙手捧書,用心去感受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時,我發現自己竟然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仿佛跨越了時空與中醫圣賢面對面一樣,享受到一種久違的沉靜、喜悅。
回想起自己以前的讀書習慣,我不禁有些汗顏。我常常是躺在床上、窩在沙發里,隨心所欲地翻閱書籍,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姿勢是否會對視力、對頸椎造成不良影響,更沒有意識到讀書姿勢背后所蘊含的深意。而今天,在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老師的引導下,我學會了如何正確地坐直身體,如何調整呼吸,讓自己在誦讀的過程中保持專注和平靜。
當然,最讓我興奮的還是對《醫學三字經》的學習。這部中醫經典著作以簡潔明了的三字句式,闡述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和臨床運用,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易于記憶又便于理解。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字一句地誦讀,每一個音節都仿佛帶著一股神奇的力量,讓我對中醫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通過這次課程,我深刻認識到,讀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作為家長,我有責任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他們從小就學會尊重經典、愛惜書籍。同時,我也希望在接下來的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中,繼續跟隨老師深入學習中醫經典,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中醫的奧秘,感受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魅力。我相信,在這條道路上,我會收獲更多的智慧與成長,也會將這份對中醫經典的尊重與珍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一位家長。(果雪兒中醫經典誦讀工程:《醫學三字經》課程家長系列分享)
果雪兒少年兒童中醫啟蒙,依托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成果,以及依托中醫藥大學專家資源,面向幼兒園、學堂、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提供系列中醫課程合作服務;面向家庭提供中醫兒童營、中醫少年營、中醫游戲班、中醫誦讀營等線上課程,以及提供走進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夏令營、中醫冬令營等。
咨詢聯系果雪兒少兒中醫啟蒙黃老師。
咨詢聯系黃老師:微信號“ guoyiqimeng ”(“國醫啟蒙”全拼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