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由安徽博物院與天津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煌煌商邑 契刻千年——殷商甲骨文主題展”在安徽博物院新館盛大開幕。此次展覽匯聚130余件(套)珍貴文物,包括甲骨、青銅器、玉器及重要甲骨學著述,全方位展現甲骨文作為漢字之源與中華文明根脈的獨特魅力。展覽將持續至8月17日。
煌煌商邑 契刻千年——殷商甲骨文主題展(張迪攝)
煌煌商邑 契刻千年——殷商甲骨文主題展(張迪攝)
煌煌商邑 契刻千年——殷商甲骨文主題展(張迪攝)
煌煌商邑 契刻千年——殷商甲骨文主題展(張迪攝)
甲骨文是商王朝(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刻寫于龜甲獸骨上的占卜記事文字,沉睡三千年后于1899年被學者王懿榮重新發現,由此揭開商代歷史研究的全新篇章,之后,又經劉鶚、羅振玉等一大批學者的搜集與整理,逐漸讓甲骨學發展成為了一門成熟的、國際性的顯學。2017年,甲骨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珍視的文化瑰寶。
本次展覽展出的甲骨多來自天津博物館珍藏的王懿榮、王襄等近代名家舊藏,內容涵蓋祭祀、戰爭、農事、天文等領域。其中一片記載“月有食”的卜骨,印證了商代對天文現象的觀測,堪稱最早的“天文檔案”。
甲骨文作為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精神密碼,展覽試圖通過甲骨文這一重要的文明載體,勾勒出商朝的歷史脈絡與社會風貌,讓甲骨文從古老的龜甲獸骨中“活”起來,與我們進行一次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記者 符秀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