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博士博主發帖,太可惜了,北大42歲副教授去世。
看他的簡歷,應該跟我是同一年參加高考的,當時從四川考上北大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他去的還是北大的實驗班-元培學院。元培學院的名來自于北大著名校長蔡元培,設立元培實驗班,是為了培養具有北大風格的各行各業新時期高素質人才,進入元培班更是難上加難。
北大本科畢業后繼續在北大讀了博士學位,然后去人大任教,十年后在2021年重新回到北大任副教授,不出意外應該會繼續在北大評上教授,培養更多的人才。
沒想到啊,年紀輕輕就不幸去世,真的太讓人惋惜了。這個年齡應該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家中的頂梁柱倒了,這個家后面的日子可怎么過啊……
最近一段時間高校年輕教授去世不少,甚至比前兩年還要頻繁,看著每年必須完成的KPI,每天睜眼就是想辦法去搞項目,啥時候是個頭啊。
- 這究竟是咋回事?
4月18日,“北大發布”微信公眾號發文,沉痛悼念陳昊老師。
陳昊(1983-2025.4),四川成都人。2011年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得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之后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任教,現任教于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
據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官網介紹,陳昊教學和研究主要圍繞中國3-13世紀的醫學史、知識史和文化史展開,關心的問題包括醫學知識群體的歷史、醫療和信仰的歷史、寫本和早期印本時代的書籍史以及中國古代社會面對疾疫等災難時的應對和集體創傷。近5年來,他的研究也開始涉及近代和當代的議題,當前進行的研究課題有兩項:第一項是試圖在全球知識流動的背景下理解20世紀初期東亞醫學史等學科的建立和發展;第二項則在近20年疾疫大流行的背景下,重新理解東亞動物和人的歷史。
- 針對此事,網友們紛紛議論,感慨萬千。
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唏噓和評論:
希望我們的社會松弛點,不要沒頭沒腦的內卷了,按客觀規律辦事。任何事務發展都有其發展規律,欲速則不達!
國家應該對知識分子和科技人才,每年安排他們去體檢一到兩次,關懷他們的健康狀態,及時發現情況。
年輕人壓力太大了,壓力的問題怎么去解決?年輕輕的孩子,父母怎么受得了?孩子你一路走好吧!
陳昊副教授年僅42歲便離世,這對北京大學以及整個學術領域而言,都是極其沉痛的損失。在學術生涯的黃金時期驟然離去,中斷了他在學術道路上可能取得的更多輝煌成就,也讓學界失去了一位極具潛力的優秀學者。
讀博士嘔心瀝血才畢業,參加工作第一年青年基金,再過兩年面上自然基金。備課上課晚上寫論文寫本子,關鍵還有買不起的房子生不起的娃,一個人高強度高符合高壓力工作結果能怎么樣?
學歷史的,學文的達到一定高度必須停下來學理,就如同搞來了許多原材料放在車間里卻不會深加工,最終邏輯混亂引起植物神經紊亂,身體過度透支要了命,這是當下中囯高知的致命缺陷,許多高知英年早逝,專業深耕不如換個維度看問題。
又一位80后走了!這是為什么?是累的嗎?好像很有規律性的,都是40多歲的年輕人啊!太讓人痛心了!
-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北京大學和媒體發布的陳昊老師的照片都是他年輕時候的照片。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陳昊老師留著短發,眼含星辰,長得很清秀很帥氣。
但筆者查閱資料發現,陳昊老師的近照已經大變樣了。可以肯定的是從2022年開始,陳昊老師已經發福了。陳昊老師參加了2022年的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第三屆開學迎新儀式,從當時的合影照片中可以看到,陳昊老師已經發福,頭發也稀疏了,還戴上了眼鏡。
2024年,陳昊老師依舊參加了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2024-2025學年迎新暨開學儀式,從現場照片中可以看到他依然是發福狀態。
這一年,他還參加了北大科技史第五屆優秀大學生夏令營的閉幕活動,從現場照片中可以看出,他依舊發福,臉色有些許憔悴。
看到這些照片,不難讓人覺得陳昊老師過勞肥了。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陳昊老師埋頭做學問,避免不了久坐,又加上缺少運動,中年發福難以逃脫。
而關于死因,有知情人士透露,陳昊疑似是因為腦梗離世。
如今斯人已逝,讓人唏噓!如此光輝璀璨的人生履歷,卻沒有逃脫英年早逝的遺憾。這也再次提醒所有人,安康才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希望大家勞逸結合,注意身體。愿逝者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