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的航空工業,成飛集團這個名字絕對是繞不過去的。這家扎根在四川成都的企業,幾十年來一直是國家國防工業的頂梁柱,尤其是生產出了殲-20這樣的隱形戰斗機,讓中國空軍挺直了腰桿。可就在2023年,一場收購案把成飛集團的命運徹底改寫——它被中航電測收入囊中,從此“成飛”這個名字在獨立意義上成了歷史。這事兒不僅讓成都人心里五味雜陳,也在中國航空工業的版圖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一、成飛集團的歷史和成就
成飛集團,全名叫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958年在成都西郊的黃田壩破土動工。那時候,國家剛起步搞工業化,132廠(成飛的前身)就是響應號召建起來的。1964年工廠正式投產,從那時起,成飛就成了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張名片。1998年,132廠改制成集團公司,正式叫“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成飛”。
成飛的廠區占地近500萬平方米,員工1.5萬多人,其中技術和管理人才占了三分之一。位置也好,旁邊就是火車貨運西站,還有綜合性機場和專用公路、鐵路貨運線,交通方便得很。這條件為成飛后來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成飛的戰略是“航空為本,軍民結合”,意思是以航空工業為主,同時搞民用飛機和非航空民品。業務分三大塊:軍用飛機、民用飛機和非航空民品。
先說軍用飛機,這是成飛的看家本領。1978年,成飛開始生產殲-7戰斗機,1990年殲-7E首飛成功。1998年3月,殲-10首飛,這可是中國自己研發的第三代戰斗機,意義重大。到了2011年1月,殲-20隱形戰斗機首飛,2019年10月正式列裝空軍,成了中國空軍的王牌裝備。殲-20的出現,直接把中國航空工業的水平拉到了世界前列。
再說民用飛機,成飛也有亮點。2006年12月,成飛交付了國內首架ARJ21支線客機的機頭。2009年12月,又交付了首架C919大型客機工程樣機的機頭,后來還成了C919機頭的獨家供應商。這些成績說明成飛不光會造軍機,在民航領域也有一席之地。
至于非航空民品,成飛涉足了汽車模具、磁懸浮列車、柴油機電噴裝置等領域。雖然市場競爭激烈,但成飛靠著航空技術的底子,還是站住了腳。
成飛在中國航空工業的地位不用多說,它是殲擊機研制生產的頂尖基地,也是民用飛機零部件的重要供應商。幾十年來,成飛為國防事業立了大功,也為中國航空工業攢下了不少家底。
二、中航電測的背景和業務
中航電測,全名叫中航電測儀器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在陜西西安成立,2010年8月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總部在西安,生產基地在漢中。它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航空工業集團)的控股企業,主打航空電子測量和控制系統的研發生產,產品用在飛機、導彈、衛星上,技術實力挺硬。
中航電測的業務分四大塊:航空軍品、傳感控制、智能交通、工業軟件。航空軍品是核心,為飛機、導彈、衛星提供測控產品和配電系統,是航空工業的“大后方”。傳感控制這塊,生產電阻應變計、應變式傳感器、稱重儀表和軟件,用在工業自動化、機器人、醫療器械上。智能交通方面,提供機動車檢測系統和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在這一行也算有影響力。工業軟件則是為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提供支持。
中航電測的戰略是“以航空為主,軍民融合”,跟成飛的路子有點像。它在航空電子測量設備領域地位不低,技術扎實,市場認可度高,是中國航空工業不可或缺的配套企業。
三、收購的經過和原因
2023年1月11日,中航電測扔出一顆重磅炸彈:它要向航空工業集團發行股份,買下成飛集團100%的股權,價格定在174.39億元。這消息一出,市場炸了鍋,成飛集團要被中航電測“吞并”的說法傳得沸沸揚揚。
具體怎么買的呢?中航電測以8.36元一股的價格,向航空工業集團發行20.86億股,換來成飛集團100%的股權。交易完成后,成飛集團就成了中航電測的全資子公司,航空工業集團在中航電測的持股比例也猛漲到89.8%。
這場收購背后有啥原因?首先,成飛集團這些年雖然成績亮眼,但問題也不少。發動機技術跟不上,材料研發掉鏈子,軍品訂單忽高忽低,民用市場又擠得要命。加上管理層級多,決策慢,內部資源搶來搶去,供應鏈還老出問題,成飛的發展有點卡住了。
反過來,中航電測技術實力強,市場地位穩,通過收購成飛,能把雙方的優勢捏到一塊兒。中航電測的電子技術加上成飛的制造能力,產業鏈能優化不少,研發效率也能提上去。
再說大背景,這也是航空工業集團內部整合的一步棋。近年來,航空工業集團一直在推央企改制上市,把優質資產塞進下屬上市公司。成飛集團是塊肥肉,通過中航電測上市,能拿到資本市場的錢,干更多大事。
收購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2023年1月11日,中航電測停牌,2月2日復牌后,股價連著8天20%漲停,市場炒得火熱。2023年11月,深交所受理了重組申請,但審計機構大華會計師事務所被暫停業務6個月,審核被迫停了。2024年6月24日,審計搞定,深交所恢復審核。7月11日,重組審核通過。8月6日,證監會同意中航電測發行股份買成飛。2025年1月,資產交割完成,成飛正式歸中航電測。2025年2月,中航電測改名“中航成飛”。
四、收購對成飛集團和中航電測的影響
對成飛集團來說,這場收購影響大了去了。首先,成飛沒了獨立性,成了中航電測的下屬公司,管理運營得聽中航電測的。其次,業務上會跟中航電測整合,資源共享,技術融合,可能會迎來新機會。但員工和文化得重新適應,新管理模式和新企業文化能不能服水土,還得看后續。
對中航電測,這是一次華麗轉身。原來它是搞航空電子測量的,現在直接跳級成了航空整機制造企業,業務范圍和規模都爆棚。收購前,中航電測資產總額39.75億元,2023年營業收入16.77億元,凈利潤0.98億元。收購后,資產總額飆到1256.34億元,增長超30倍;2023年營業收入766.3億元,增長近45倍;凈利潤25.21億元,增長近25倍。2025年4月14日,股價59.40元,總市值1590億元,成了陜西軍工和航空裝備的龍頭。
雙方業務整合也有看頭。中航電測的電子技術跟成飛的制造能力一結合,技術能融合,資源能優化,航空裝備的研發生產效率肯定會提高。技術、人才、市場資源深度整合,能補齊產業鏈短板,整體競爭力蹭蹭往上漲。
這場收購對中國航空工業的影響不小。首先,它是航空工業集團內部資源整合的一大步,產業布局更合理,整體競爭力上去了。成飛集團通過上市拿到資本市場支持,技術研發、設備更新、產能擴張都有了底氣。
其次,中國航空工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能借機提升。成飛的制造能力加上中航電測的電子技術,航空裝備性能和質量會更好,在國際市場上說話更有分量。
再往遠了看,收購給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開了新路。中航成飛會繼續專注航空主業,造整機和零部件,預計未來營收能到800億元。成飛的航空夢在“中航成飛”身上延續,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社會上,這事兒反響挺復雜。成飛的員工和成都人有點失落,畢竟成飛是成都的驕傲,名字沒了,心里空落落的。但不少人也覺得,這是航空工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能提升整體實力,大家還是能理解。
市場反應就熱烈多了。收購消息一出,中航電測股價連漲8天,20%漲停天天見,投資者熱情爆棚。收購完成后,中航成飛市值大漲,成了陜西軍工和航空裝備的領頭羊,市場對它的未來很看好。
對股市和投資者來說,這也是好事。中航電測業務規模和盈利能力猛增,吸引了大票投資者。股價持續上漲,買進的人賺得盆滿缽滿。
總的來說,成飛集團被中航電測收購,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成飛的名字雖然沒了,但它的精神和使命在“中航成飛”身上活了下來。這場收購讓中航成飛成了行業新星,也為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鋪了新路。成都或許痛失了成飛,但中國航空工業卻因此邁出了更大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