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大通中心更衣室的走廊盡頭,庫明加把訓練服甩進洗衣筐的聲響格外刺耳。
這個22歲的前鋒剛結束加練,汗水順著下巴砸在地板上--過去兩場生死戰,他坐了整整96分鐘冷板凳。走廊另一頭的發布會現場,科爾正對著話筒解釋:“巴特勒每場要打40分鐘,而他和庫明加的組合效果不好。”
科爾的邏輯簡單到殘酷。巴特勒加盟后,勇士從附加賽邊緣沖到西部第七,老將的硬解能力成了救命稻草。但數據不會說謊:當巴特勒和庫明加同時在場,勇士每百回合凈負對手9.3分。這種“1+1<1”的怪象,在收官戰打快船時達到頂峰--庫明加全程DNP,巴特勒拼到大腿抽筋,勇士卻輸給殘陣快船。
“我們得走在最可能贏球的路上。”科爾的解釋聽著耳熟嗎?三年前他DNP懷斯曼時,說的也是這句臺詞。
復出后的庫明加從持球手轉型無球藍領,三分命中率暴跌至30.5%,防守端還總漏掉底角射手。最要命的是,當他站在弱側等空切時,巴特勒的低位單打空間被壓縮成沙丁魚罐頭--對手五人收縮禁區,庫里被迫在logo處強投。
這種畫面在打掘金時反復上演:庫明加悶頭突破吸引協防,完全無視外線大空位的庫里,氣得巴特勒直接把球砸向廣告牌。
科爾寧可用1米93的小佩頓打鋒線,也不愿給庫明加8分鐘試試水。
這種選擇暴露了勇士建隊邏輯的撕裂:既要啃老(巴特勒場均38分鐘聯盟第四),又要養新(庫明加曾是第三得分手)。結果就是庫明加成了“薛定諤的潛力股”--你永遠不知道他下一場會不會突然被踢出輪換。
這種不確定性,比DNP本身更摧毀年輕球員心態。
薪資壓力才是真正的大BOSS。
巴特勒2年1.21億的合同,加上庫里和追夢的頂薪,三人吃掉球隊83%工資帽。庫明加團隊去年拒了4年1.2億續約,如今卻要為3000萬年薪苦苦掙扎--他本賽季場均15.3分,效率值比新秀年還低。
這種落差,讓人想起被勇士賤賣的懷斯曼:同樣是天賦炸裂,同樣毀于戰術不適配。
更衣室的裂痕早已藏不住。
3月打熱火時,庫明加和巴特勒爆發沖突,一把推開上前勸架的科爾。這個畫面被做成了表情包,在勇士球迷群瘋傳。而追夢的“讓位門”更顯諷刺--他曾主動讓首發給庫明加,如今后者卻連替補席都坐不穩。
這種身份認知的混亂,讓庫明加賽后加練時都帶著戾氣,三分打鐵聲比噓聲還刺耳。
勇士的困局何嘗不是時代縮影?
當“既要贏現在又要賭未來”成為奢望,老將的油箱和菜鳥的成長只能二選一。科爾的選擇看似冷酷,實則揭開了NBA最現實的生存法則:在成績壓力面前,潛力是最容易被犧牲的砝碼。只是不知道庫明加深夜刷手機時,會不會想起哈登那句扎心的調侃:“你咋不上場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