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繪制迄今分辨率最高的野生稻基因圖譜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韓斌院士團隊在《自然》期刊發表了關于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組的重大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完成了高精度基因組組裝,發現野生稻中的抗病基因豐度和多樣性明顯高于栽培稻,定位了1184個拷貝數高于栽培稻的抗病基因位點。這些發現確立了野生稻作為作物改良戰略資源庫的重要性,為未來水稻品種的抗病性和耐逆性提供了直接的基因來源,具有保障糧食安全的潛力。
亞洲首例!患者異種腎移植成功,供體豬來自在蓉高科技企業
4月15日,中國科學家完成了亞洲首例豬腎移植手術,患者術后40天生命體征平穩。這項突破性研究由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團隊進行,并獲得成都中科奧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六基因編輯豬腎。該公司是國內唯一可提供DPF級供體豬的企業。目前,我國終末期腎病患者龐大,而器官短缺問題嚴重,此次異種移植為解決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Stem Cell Reports丨劉興國團隊揭示多能干細胞線粒體趨核的決定因素與細胞可塑性調控
2025年4月11日,劉興國團隊在《Stem Cell Reports》上發表研究,揭示了Oct4因子在多能性獲得過程中對線粒體趨核分布的決定作用。該研究發現,線粒體趨核現象通過激活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影響間充質-上皮轉化(MET)的順利進行,并指出這種機制可能在胚胎發育、組織再生和癌癥轉移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還表明,抑制線粒體趨核運輸關鍵蛋白Dynein的活性會阻礙體細胞重編程進程。
禮來首個小分子口服GLP-1RA藥物orforglipron 3期臨床研究成功
2025年4月17日,禮來公司宣布其小分子口服藥物orforglipron在ACHIEVE-1的3期臨床試驗中取得積極結果。盡管orforglipron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表現出色,但其未來是否能順利獲批仍存在不確定性。此外,該藥物如獲批準,禮來是否能夠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充足供應也是一項挑戰。這些因素使得orforglipron的實際市場應用前景存在潛在風險。進一步的研究和監管批準將是關鍵環節。
Nature子刊:朱孝峰/鄧蓉團隊揭開鐵死亡傳播機制,帶來抗癌新靶點
中山大學朱孝峰和鄧蓉的研究團隊近日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鐵死亡傳播的關鍵因子Galectin-13。這種機制涉及患病細胞通過分泌Galectin-13與CD44結合,以抑制SLC7A11的質膜定位,從而增強鄰近腫瘤細胞對鐵死亡的敏感性。此發現提供了一個新的抗癌治療靶點,可能顯著提高對鐵死亡誘導劑及其他療法的反應。然而,這一機制的潛在負面影響,如對健康細胞的影響尚需進一步探討。
肺癌患者有望迎來新療法:中大團隊破解聯合靶點密碼
4月15日,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在《Cell Death&Disease》期刊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揭示了CCN1在EML4-ALK突變型肺癌中可逆性耐藥現象中的作用。研究發現,阿來替尼誘導的耐藥細胞通過抑制NF-κB或CCN1受體可以恢復對藥物的敏感性,顯示出CCN1作為治療靶點的潛力。這一突破為克服肺癌耐藥性提供了新的方向,盡管CCN1過表達未導致阿來替尼耐藥,耐藥機制仍需進一步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