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月初鎖單1.9萬之后,小米汽車的銷量仍在狂飆,甚至并未因安徽車禍事件受到持續影響。從首年交付13.7萬輛到2025年目標上調至35萬輛,很難只憑一句“雷軍擅用互聯網思維”來概括“米車狂飆”的現狀。
爆單的三角平衡:產能、產品與定價
小米SU7系列的成功,源于精準的市場定位與供應鏈優勢。標準版21.59萬元起售,Ultra版以52.99萬元對標百萬級性能車,憑借三電機系統、賽道級電池和碳纖維車身,硬生生將“高端性價比”標簽焊在用戶心中。
數據顯示,SU7 Ultra發布3天鎖單破萬,拉動全系周新增訂單超1.9萬,其中Ultra占比高達30%,新YU7也將殺入車市,資本市場的反應非常積極,可以說車主和投資者對小米汽車都有著較高的認可度。
并非一帆風順,突發事故難掩增長底色
產能曾是小米的短板,但雙班生產與二期工廠投建(年增15萬輛)正快速填補缺口。盡管交付周期長達30-43周,用戶仍愿為“極致體驗”買單,足見品牌勢能之強,
安徽車禍事件引發輿論對智能駕駛安全性的質疑,小米第一時間公布行車數據、配合調查、承諾透明處理。4月初小米股價由59高位降至37,個別媒體人唱衰“這可能是小米汽車的滑鐵盧”,但小米危機公關做得也很穩健,全年35萬輛目標未受動搖,增長勢頭依舊為業內看好。
多點開花,小米YU7或成下一個爆點
小米的野心不止于轎車,6月或將推出SUV車型YU7,預計起售價23.59萬元,CLTC續航770km,配備四屏交互,劍指特斯拉Model Y9。若延續SU7的產品邏輯,YU7有望以“高配低價”再掀市場風暴。
盡管質量管控與輿論風險如影隨形,但小米汽車已經實現了供應鏈整合能力、用戶信心和市場認可的三重buff,品牌護城河足夠堅固,就有望實現“訂單驅動產能”的良性循環。不得不說,現在的年輕車主真的不吃BBA那套了,友商眼紅也沒辦法。至于未來米車能否繼續自己的“加速度神話”,就交給時間來證明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