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網訊 記者王麒、通訊員鄧丹、梁寧報道:4月10日,嘉魚縣農谷豐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基地中,合作社負責人李國平正在大棚內檢查水稻苗的長勢。
掀開育苗大棚的門簾,迎面而來一股濕潤且溫暖的氣息。在噴淋設備下,一株株水稻苗正在育秧盤內旺盛生長,顏色翠綠欲滴,長勢十分喜人。
“最近幾天氣溫較高,每天要噴灑數次水,除了自動噴淋設施外,我們還安排了工人對噴淋不到位的地方進行人工澆水。”李國平表示,在水稻苗的培育過程中,需要仔細控制溫度和濕度,以保證苗株的存活率。
走近育秧盤,可以看到在部分育秧盤的前方插有一個個記號牌 ,上面標注有水稻品種和人名。
“今年農戶選的品種比較多,再生稻品種有5個,早稻品種有3個,不同的水稻品種管護要求也有差異。”李國平介紹,目前基地里培育的早稻和再生稻秧苗可以移栽的面積預計在3000畝。為了更好地管護水稻苗,合作社請了很多家住附近的村民前來幫忙,最忙的時候務工人數接近40人,每人每天的工資為150-200元。
為進一步提高基地的育秧水平,李國平還專門從外地邀請了一位有著幾十年農技經驗的專家常駐基地,以解決育秧過程中碰到的技術難題。
記者注意到,在育苗基地一側,一臺臺農業機械設備整齊排列,上面沾染的泥土顯示了它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合作社不僅可以幫助農戶代育秧,而且還能提供技術培訓、農技服務等多項服務,能有效地滿足農戶的農業生產需求。”李國平說,基地占地面積100畝,涵蓋了10畝智能溫室連棟大棚、30畝標準化單體大棚、900平方米自動化加工車間及300平方米恒溫育苗車間。內部配置有全自動育苗流水線、智能插秧機等先進農機設備,年育秧能力可滿足2萬畝稻田機械化插秧需求。
“比起農戶自己育秧,集中育秧好處多多。通過規模化、工廠化的方式,能夠充分利用機械化設備和大型育秧設備,大大節約了時間和人力成本,從而提高種植效率。”李國平表示,該基地的水稻育秧成苗率達98%,農藥施用量減少40%。與此同時,通過應用恒溫調控、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生產效率提升60%。
據悉,水稻的育秧時間大概為一個月,最早的一批再生稻品種甬優4949——來自陸溪鎮一名農戶的水稻品種,目前已經可以移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