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海局勢又炸開了鍋,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維巴赫放出一句狠話:“如果中國大陸武力收臺,美國和它的盟友得先把中國艦隊干掉。”這話一出,全球都炸了窩,有人覺得這是美國在嚇唬人,有人覺得這是真要干仗的信號。臺海這塊地方本來就敏感,現在更是火藥味十足。
2023年,本已緊張的臺海局勢,再度被一句美軍將領的表態推向輿論焦點。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肯尼斯·維巴赫在一次閉門軍事戰略研討會上直言:“如果我們不能阻止中國收復臺灣,那就必須首先摧毀中國艦隊。”這句不加掩飾、直指核心的發言迅速被媒體爆炒,從夏威夷擴散到東京、北京、華盛頓,成為全球新聞的頭條。
這不是一句外交辭令,也不是模糊的威懾術語,而是軍事上赤裸裸的先發制人計劃。維巴赫點名中國艦隊,是因為在美軍戰略家眼中,現代兩棲作戰尤其是“攻臺”這種高強度島鏈爭奪戰中,解放軍的海軍編隊就是行動的骨架。若海上力量失去制海權,奪島作戰也就根本無法展開。
這類表態對外釋放的信號相當明確:美軍不會坐等局勢升級,也不會只搞表面上的援臺“嚇阻”,而是準備好了動真格的、直接打擊大陸軍事核心力量的劇本。這種語言的升級,代表的不只是態度問題,而是美國軍方對“臺海戰爭不可避免”的心理預演正在從推演圖紙走向戰場部署。
這一判斷在美軍內部已經醞釀許久。近年來,美國海空軍密集舉行以“臺海沖突”為假想敵的聯合演訓,重心正是“如何阻斷解放軍登陸臺灣”。因此,維巴赫的表態雖是首次以這種形式公開說出,但背后早有系統化的計劃支撐。而一旦付諸實踐,其所帶來的后果,將遠遠超越臺海一隅。
肯尼斯·維巴赫不是一位“喜歡上鏡”的政客式軍官,他的軍旅生涯更像是一條筆直的戰術路線圖。從冷戰時期起,他就活躍于美軍海外空軍部署第一線,特別是在中東和西太平洋積累了大量實際經驗。在飛行員出身的背景下,他對前線感知極為敏銳,也以果斷、激進的作風著稱。
維巴赫之所以迅速被提拔至太平洋空軍司令,與他對印太戰略的長期研究密不可分。他是“空軍制勝論”的堅定支持者,強調在多域沖突中,奪取制空權與打擊敵后基地是成功關鍵。這種戰略思維,也影響了他對臺海局勢的判斷。他堅信,如果讓解放軍艦隊順利靠近臺灣、在海峽內建立起臨時制海權,美國及盟友的戰略空間就會迅速萎縮,甚至“未來30年都無法奪回”。
在維巴赫的眼中,中國海軍尤其是以“山東號”“福建號”為代表的航母編隊,是解放軍突破“島鏈圍堵”的象征。他多次在內部會議中表示:“在戰時戰略評估中,不能讓解放軍在西太平洋穩住腳。艦隊存在一天,威脅就不會減少。”
他也不諱言“先下手為強”的戰術優勢,強調在沖突初期,美軍若不能果斷打擊對方海上力量,不但將喪失主動權,更可能面臨一場曠日持久、成本高昂的消耗戰。而這一切,恰恰是華盛頓無法承受的。
維巴赫放話之后,全球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震驚,其次則是“冷處理”與“低調評估”。中國外交部在第一時間召開記者會,發言人措辭嚴厲,直指其為“公然軍事挑釁與主權干涉”,并表明“誰敢動武,誰就要承擔后果”。
幾乎同步,解放軍東部戰區宣布舉行“常態化戰備演訓”,多艘戰艦、高速導彈艇以及空軍轟炸機編隊頻繁出現在臺海中線附近。數枚東風導彈也被擺上央視新聞聯播,釋放出“準備好了”的信號。
美方則采取了“實質配合、輿論淡化”的雙線應對。國務院并未重復維巴赫的措辭,而是用“堅定支持臺灣自我防御能力”做出回應,避免直接與北京公開撕破臉。但美國“林肯號”航母戰斗群已經南下至菲律賓海附近,與澳日艦隊合練反艦戰術,顯然是對中國海軍的一種牽制。
各盟國反應則耐人尋味。日本雖然表面上呼吁“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兩岸爭端”,但其自衛隊早已完成與美軍共享情報系統的對接,琉球駐軍也處于高度戒備狀態。澳大利亞政界表達了對維巴赫言論的“理解”,但未明確表態是否參戰。韓國則冷處理該言論,擔心被迫卷入臺海可能打亂其對朝鮮半島的戰略布局。
歐盟方面則基本保持沉默,德法甚至未對該事件發表評論。中東、非洲國家更是選擇“與我無關”。在這場風暴背后,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團結一致的盟友體系,而是一場“各自為政”的地緣博弈。
維巴赫的一句狠話,已經把臺海局勢再次推向臨界點。而此后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在圍繞這句發言進行演化:美軍加速援臺,臺灣接收了包括反艦導彈、電子干擾系統在內的新一批裝備;解放軍則通過在福建、浙江沿海增建臨時機場與無人機陣地,表明其“短期高強度戰爭”準備已進入沖刺階段。
軍事層面的緊張,正在滲透到經濟層面。臺海一旦爆發沖突,將意味著全球電子產業的“心臟地帶”陷入癱瘓。臺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巨頭的供應鏈將全面崩潰,引發世界范圍內的科技戰。
國際原材料運輸也將受到極大影響,馬六甲海峽與東海航線是全球貿易的血脈,斷掉一條,全球運費都將飆升。已經有華爾街分析師公開警告,“如果臺海發生戰爭,將比俄烏戰爭代價高十倍以上”。
俄羅斯與伊朗等“戰略局外人”也被認為可能趁亂而動。莫斯科可能會在歐洲方向制造新一輪沖突,牽制北約;而伊朗則可能在波斯灣引爆地區局勢,加劇中美對抗的全球化。這種連鎖反應,恰恰是維巴赫這類激進戰略家的另一層邏輯——“通過集中打擊中國艦隊,限制戰爭時間與規模,避免更大規模擴散”。
不過,這種“精準控制戰爭”的想法,更像是一廂情愿。在真實世界中,戰爭一旦開啟,很少能如棋盤游戲般控制在設想范圍內。如今的臺海局勢,已經不是幾句狠話能降溫的局面。維巴赫的一句話,雖然暫時未觸發戰爭,但已經讓整個印太戰略格局“跳了一下”。
肯尼斯·維巴赫的一句話,不只是一次言辭挑釁,更是美軍戰略思維的一次寫實呈現。在美中博弈進入白熱化階段之際,臺海成為這場大國對抗的前沿陣地。無論是“先發制人”還是“遏制計劃”,其核心都是戰略資源的集中與攤牌。
中美都在為最壞做準備,但也都在回避真正的“第一槍”。維巴赫雖然語氣激烈,但能否真的執行這種戰略,還需看華盛頓的最終決策層是否敢于承擔世界性沖突的代價。
臺海的未來,系于很多變量,但最關鍵的,仍是戰爭與和平的界限——誰先越過,誰就必須承擔不可控的后果。而這一次,全球的賭注,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