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人類前行的動力,更是歷史真切的見證。
古人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吃,古代遺址中的美食與烹飪器具、文獻記載中的飲食禮儀、壁畫中的飲食場景、民間流傳的飲食習俗……在“民以食為天”的華夏大地,從先秦到明清,中國的每段歷史進程都曾被食物撬動,我們熟悉的食物都曾有波瀾壯闊的過往。
肉類熟食讓成湯軍隊“無敵于天下”,周代列鼎制度標志著飲食禮制的高峰;漢武帝以麥繼粟,為戰勝匈奴打下了堅實基礎,定型于唐代的“北麥南稻”格局則流傳至今;宋元發達的海上貿易使茶文化在西洋蔚然成風,大航海時代辣椒、番薯、玉米的引入又養育了明清繁盛的人口。食物的歷史就是文明的歷史,食物的滋味就是歷史的余味。
從食物看歷史——跟隨考古學者張良仁教授,以飲食為中軸,以朝代為線索,透視中國歷史的嬗變;在舌與箸的方寸間,重演中華文明的萬年進程。
《吃的中國史》,張良仁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文選讀:
市井珍饈與飲食業的發達
宋人極為喜愛面食?;影俪龅拿嬷破芬彩浅鞘兄腥粘J圪u的食物,人們常統稱它們為“餅”。北宋黃朝英的《靖康緗素雜記》云:“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三者都相當流行。城中居民往往可以在“坐賈”和穿梭在城中的“行商”處買到面食。《水滸傳》描寫的武大郎沿街賣炊餅,在北宋的城市中是十分常見的景象。蘇軾筆下“碧油煎出嫩黃深”的“寒具”,可能是類似今日的油條、麻花或馓子之類的食物,也是街頭的常見食物。江蘇昆山有一種名為“藥棋面”的掛面,“細僅一分,其薄如紙,可為遠方饋,雖都人、朝貴亦爭致之”。民間和上層社會還大量食用包子、餛飩、馉饳等面食。南宋王栐的雜史《燕翼詒謀錄》記載,宋仁宗降生后,真宗喜悅萬分,于是賞賜給臣下金珠包子,其中皆裝滿金珠為餡。而著名權臣蔡京非常喜食蟹黃饅頭,即為蟹黃包子,府中專有“包子廚”。
《清明上河圖》中的平民飯店
在當時的汴京城中,面食不需要在家中親自做,可以方便地上街購買。城中餅店如云,互相展開相當激烈的競爭;為了招徠顧客,餅店的品種花樣不斷翻新,層出不窮。市場化的商業競爭還直接催生了“知名品牌”的出現。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了都城內的“張家”和“鄭家”二店:
凡餅店,有油餅店,有胡餅店。若油餅店,即賣蒸餅、糖餅、裝合、引盤之類。胡餅店即賣門油、菊花、寬焦、側厚、油砣、髓餅、新樣滿麻。每案用三五人捍劑、卓花、入爐。自五更卓案之聲遠近相聞。唯武成王廟前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爐。
至于米粥、米飯一類的飯食,在南方更為流行,在北方則人氣稍遜。描述臨安的《夢粱錄》,比起回憶汴京的《東京夢華錄》,提到粥飯類食物的次數明顯更多。臨安城中諸多粥鋪,售賣著七寶素粥、五味肉粥、糖豆粥、三色炙潤鮮粥、粟米粥、臘八粥等多種粥食。臘月二十五,家家戶戶無論士庶都會煮用來祭祀食神的“人口粥”,本質上是一種紅豆粥。
宋代民窯吉州窯燒制的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不過,由于北宋滅亡后大量北方移民進入南方,在南宋時期,南方的市井面食也十分發達。在臨安府隨處可見三鮮面、雞絲面(當時稱“絲雞面”)、筍潑肉面、炒鱔面等時至今日南方依然流行的面食。面食店亦提供飯食。大都市的市井飲食呈現出明顯的南北融合的趨勢?!秹袅讳洝穼Υ烁袊@道:“南渡以來,幾二百余年,水土既慣,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矣?!?/p>
除了主食以外,兩宋時期的蔬菜種植極為發達,在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不少志書和文集都記載了豐富的蔬菜物產,甚至出現了像《菌譜》和《筍譜》這樣專門描述某類蔬菜的書籍?!洞疚跞街尽分浀呐R安府的蔬菜有生菜、菠菜、黃瓜、冬瓜、江葫蘆、山藥、蘿卜、茭白、菌、芹菜、芋頭、韭菜、蔥、姜、蒜、牛蒡等數十種。同時,宋人發展出了眾多蔬菜的加工儲藏辦法。汴京夜市中常見有辣子姜、辣蘿卜、咸菜、梅子姜等腌漬加工的蔬菜。由于“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汴京人已經養成了“囤貨”過冬的習慣,“上至宮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食用”。此外,隨著佛教文化的發展,素食成為一種風尚,一些士大夫還特意跑去佛門禪院享受素齋。市面上還出現了一些借葷菜為名的仿葷素菜,如用核桃、松子、芝麻做餡料,形狀類似肺的素食“玉灌肺”。而模仿山珍海味的菜品假河豚、假鯊魚則受到了皇家御膳房的青睞。
《清明上河圖》中出現在街上的豬(圖中偏左)
前文提到,宋人喜食羊肉,但食用豬肉的規模不斷增加。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城內的朱雀門外還有一條“殺豬巷”,該巷“每人擔豬羊及車子上市,動即百數”;每天更有大量的豬通過皇宮對面的南薰門進入城中,滿足大眾的口舌之欲——“唯民間所宰豬,須從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萬數,止十數人驅逐,無有亂行者。”十幾個人趕著上萬頭豬,數量上或有夸張,也算得上一種奇景了。除羊肉、豬肉外,大城市還普遍出售雞、鴨、鵝等家禽以及兔、鴿等野味,兼買賣生魚、螃蟹、蛤蜊等水產。品類之盛,完全不亞于現代。
豐富的蔬果和肉類供應,是宋代城市美食得以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汴京城內“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飲食,不置家蔬”,大量都城市民都直接去店里買飯就食,“下館子”的做法蔚然成風。人們對于就餐環境的追求也達到了新高度。大都市的“諸酒店必有廳院,廊廡掩映,排列小子,吊窗花竹,各垂簾幕,命妓歌笑,各得穩便”,高層樓閣,勝似園林,建筑別致、環境舒適。從小子亦即包間俯瞰下去,熱鬧的街景一覽無余。同時,兩宋時期人們在飲食時普遍使用椅子。在考古發現的兩宋時期宴飲壁畫,或者傳世的繪畫作品中,可見人們或站或坐,少有席地而坐的人了。
河南登封唐莊宋墓的北宋晚期壁畫,展現了當時的人們坐姿飲食的生活方式
飲食業的高度發達,推動了服務業的蓬勃發展。酒店隨時備有不同的菜品。一種是即來即食的“茶飯”。說是“茶飯”,實際上包括面食、羹湯、烤肉、肉串、炒菜、河鮮等多種食物。這些“茶飯”必須滿足隨叫隨到、隨時齊備,是平時生意的基本盤。客人只需叫店小二來——當時的服務員實際上叫“小兒子”,民間戲稱“大伯”——報上自己要點的菜,就能夠享受“即時供應”的菜肴。
飯館、酒樓有眾多的茶飯量酒博士。雖然稱為“博士”,他們并非飲食家,只是飯店的廚師與服務員。又有一些百姓入酒肆,給客人提供取錢送物、代買東西等跑腿服務,得了“閑漢”的諢名。為酒客提供換湯斟酒服務的街坊婦人則叫做“焌糟”。賣唱的、賣藥的、兜售蔬果的,也各有別名,進入大街小巷的飲食店做生意,討生活,只有少數店家會拒絕這些人。
《清明上河圖》中頭頂餐盒的小販。有人認為這是沿街叫賣的流動攤販,也有人認為這是當時的“外賣小哥”
“外來托賣”,這種穿梭在大街小巷、托著餐盒與盤子叫賣的流動攤販也很普遍,《東京夢華錄》記載的托賣餐品有不少熱食。或許街邊店家剛做好這些菜,就有人拿出去叫賣;他們盛裝熱菜的餐盒還有保溫功能。托賣菜品中還有大量的干果、水果與蜜餞,相對來說它們可以保存得久一點。托賣菜品的食品衛生也值得信賴。杭州的攤販“盤盒器皿,新潔精巧,以耀人耳目”,正是“學汴京氣象”。在南方城市的河道中,人們還會撐船買賣菜肴,提供茶酒,發展出了提供飲食、小吃、娛樂、釣魚、冬日觀雪等不同服務的船只攤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