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雙相障礙是一組情感癥狀的組合,包括抑郁發作和(輕)躁狂發作,伴有精神病性障礙,如幻覺妄想,也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損害。雙相障礙發病率在0.4-0.6%之間,雙相譜系障礙(包括軟雙相、邊緣性人格障礙等)約2.4%,雙相障礙發病率雖然低于抑郁癥,但呈明顯上升趨勢,多數雙相障礙首次發病高峰期在青少年和青年早期(13-22歲之間),因此,青少年群體發生情緒問題不容忽視,需要專業評估診斷。
對于雙相障礙的治療,朋友們還是存在很多誤區和不科學的認識,筆者愿意再次贅述,聊聊如何科學治療。
雙相抑郁時需要服心境穩定劑嗎?
我在門診和咨詢中經常遇到朋友問我這樣的問題,他們認為心境穩定劑就是抗躁狂發時才需要,目前抑郁發作時使用會加重抑郁,因此經常自作主張的停服心境穩定劑,單純抗抑郁藥物治療,導致躁狂發作,甚至快速循環發作,尤其是青少年群體。過快過早停服心境穩定劑,單用抗抑郁治療,很容易導致雙相混合發作和循環發作。
事實上,心境穩定劑無論抑郁發作還是躁狂發作,或者急性期還是鞏固維持期都是必須、首先使用的藥物選擇。心境穩定劑顧名思義,就是穩定情緒,使波動性減輕。因此,即使抑郁發作,也必須首先使用心境穩定劑,如丙丙無酸鹽、碳酸鋰、拉莫三嗪等。
雙相抑郁發作時服用哪些抗抑郁劑安全?
總體而言,雙相抑郁比較嚴重時,如癥狀持續不好轉,甚至伴有自殺自傷、嚴重動作遲緩、不語不食的情況下,一定要通過服用抗抑郁藥治療(甚至電休克治療),前提是必須同時有心境穩定劑保駕護航。
通常首先選擇安非他酮藥物治療,轉躁率低,但是,如果抑郁嚴重,可能效果不佳,一般醫師愿意選擇SSRI藥物,如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蘭(艾斯西酞普蘭)、氟伏沙明等,必要時也可以考慮SNRI如度洛西汀、伏硫西汀等。但不能使用三環類如阿米替林,轉躁風險最高。
通常處于嚴重抑郁發作期,使用抗抑郁藥一般劑量在中位或高位劑量之間選擇,同時應由精神科醫師嚴格監控,防止突然轉躁發生。
使用抗抑郁劑何時需要減量或者停藥?
按照治療指南建議,抗抑郁劑的使用見好就收,也就是說,不主張長久使用,避免轉燥發作。那到底何時減藥,何時停服抗抑郁藥呢?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減藥或者停藥還要評估病情嚴重度、復發次數、既往治療情況、共病等多種因素。
通常,如果抑郁癥狀緩解后,穩定約1-3月,可以考慮減藥,繼續穩定可以考慮停抗抑郁劑。國際知名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雜志發表一篇薈萃分析,指出雙相抑郁發生時可以使用抗抑郁治療,但最長不超過平均52天,超過這一均數時間,轉躁風險顯著增加。因此,抗抑郁藥使用時間和劑量調整,應隨時動態評估病情發展,也不能墨守成規。
雙相患者如果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啥時停服?
雙相障礙躁狂發作合并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已經在國內外指南中明確提出,已形成專家共識和臨床常見治療方式,雙相抑郁發作僅有喹硫平緩釋片、魯拉西酮、奧氟合劑受到推薦,其他如阿立哌唑也可以作為二線選擇。
對于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減量和停止,也有一些爭論。更多的證據是,該停必須停,不建議長期使用,否則增加合并癥、認知功能的損害。一般情況下,癥狀持續穩定3-6月時,考慮逐漸停服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如奧氮平、利培酮等藥物。僅使用心境穩定劑則可。如果單獨使用喹硫平緩釋片或者魯拉西酮,則可以長期是使用,對于特殊人群,如兒童青少年患者,可以單獨使用喹硫平緩釋片、魯拉西酮治療。
總之,雙相障礙首先使用心境穩定劑,抗抑郁藥和抗精神病藥物的選擇因人而異,不應墨守成規。
以上建議雖采納循證證據和指南依據,也僅是個人建議,供大家參考指正。
本文整理自張勇醫生在渡過社群的講座,文字編輯:瑞寬
作者簡介:
張勇
定醫院心境障礙科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畢業于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曾訪學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從事神經認知和社會認知研究
作者過往作品:
傾聽患者心聲,了解精神健康知識,探索青少年抑郁解決方案,關注獲取更多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