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號稱“史上最嚴苛”的電池安全新國標發布。但奇怪的是,這樣一份本應引發行業廣泛關注的標準,幾乎沒有汽車企業愿意公開提及。唏噓的是,幾乎同一時間由管理部門強調“智能汽車禁止吹牛”的文件,卻仍堵不住汽車發布會上“吹牛大王們”的嘴!
更有意思的是,一份圍繞電池安全的標準,竟然設定了一個“15個月時間”的執行窗口期。汽車排放標準給窗口期可以理解,那是為了給整車企業消化庫存、優化技術的一個時間,和老百姓的利益關聯不大。一個事關汽車安全的標準,15個月的政策緩沖期,誰會在安全上去做過渡期和選擇題?
種種背景下,車企面對這一法規的沉默,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但標準不是憑空而來的,一定有達到這一標準的企業,相關部門才會推出這一標準,甚至一定有達標的企業在推動,才會有這個標準的落地。誰是這次史上最嚴電池標準的推動者?答案很簡單,就看誰是第一個敢于響應這個標準的企業?現在這個答案有了具體對象,那就是吉利汽車。
為什么是吉利汽車參與推動最嚴電池安全標準落地?吉利憑什么就敢給電池安全標準加磅?在今天中國汽車敢提速度、智能就是沒人敢說安全的時代,為什么吉利老提安全?
捅破汽車電池安全標準這層窗戶紙
電動車的安全問題,從來不是突然暴露的。一邊是發布會上反復承諾“電池不起火”,一邊是事故現場常常燒的只剩下底盤和車牌。所有造車企業都在狂奔,沒有人思考,誰來為電池安全托底?
2025年3月,《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國家標準(GB38031-2025)正式發布。這是五年來最徹底的一次修訂,也是汽車行業第一次不得不正視“電池不起火、不爆炸”這八個字的法律分量,有人稱它是“史上最嚴”電池安全標準,其實這不是它有多么特別,而是標準終于讓車企必須面對電池安全這個“殘酷”的現實。
相比2020年版本,電池安全新國標在測試維度上做出大幅升級,不僅增加了快充循環后的短路安全,還將熱擴散測試從“報警+逃生五分鐘”,提升至“整車不起火、不爆炸、煙氣不得傷人”。這一變化對用戶而言,是事故發生后留給自己的逃生時間如何更長,同時也意味著,過去那些整車企業喊出來的電池安全承諾,現在要一個一個進行法規驗收。
殘酷的是,電池安全新標準一出,才發現似乎中國造車企業沒有多少人準備好。行業還在等“緩沖期”的過渡,等新車型慢慢適配新電池安全國標,等那批老國標電池汽車庫存先賣出去,而消費者要為這種“等待”付出什么?可能是事故中的逃生時間被大大壓縮。
和所有車企的沉默相比,有一家車企跳出來,不僅強調自己在電池安全上早在2023年已經達到新國標,甚至在許多測試標準上遠遠高出新國標數倍,他就是吉利汽車,甚至新國標中電池底部撞擊測試標準,就是吉利提出來的。在安全這件事上,吉利愿意替消費者捅破這層窗戶紙,讓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出“舒適圈”。
吉利憑什么挑戰電池安全標準?
憑什么是吉利?為什么是吉利?怎么就是吉利?敢拿電池安全出來說事,而且敢把自己的電池安全標準推動成全國標準,吉利的底氣來自哪?
5分鐘,2小時,新舊電池安全標準對“熱擴散”的時間要求。通俗理解,就是電池起火的時間,新國標要求給消費者多出115分鐘的逃生時間。
在這件事上,所有車企都拿電池穿刺試驗說事,但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說過一句話,電池穿刺是吉利最入門的安全標準。因為實際道路環境下,電池可能受到擠壓、碰撞、短路、過放、溫度等各方面影響,穿刺就像演習,是最小概率的安全測試。
吉利的電池安全測試怎么做?淦家閱曾形容,吉利的電池是“軍工級”的安全。在吉利神盾電池的測試要求中,電池必須經過全場景極限工況的100多項電池包級基礎測試,比國標多出80項。這個標準不是吉利自己定自己測自己說了算,吉利的電池安全測試,到今天滿足了89個國家法規要求。在電池熱管理上,吉利的標準是老國標的288倍。
就拿這次吉利牽頭制定的新國標底部碰撞測試標準,要求電池在遭受底部撞擊后無泄漏、外殼破裂、起火或爆炸現象,且滿足絕緣電阻要求。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新能源汽車保險事故動力蓄電池查勘檢測評估指南》對電池底部碰撞損害共劃分四級損傷,最低一級是外觀箱體劃傷,最高四級是傷及核心部件。保險相關機構對2024年電動汽車事故進行分析,底部碰撞是電動汽車電池事故占比最高的一類。
在電池底部碰撞測試上,吉利是中國敢做這個試驗的第一家車企。早在2023年,吉利就牽頭推動新能源汽車底部碰撞測試標準建立,并率先對外公布技術細則:30km/h拖底沖擊、20km/h負坎沖擊無損傷,第一次向消費者普及了這個電池安全隱患盲區。
敢做這個實驗,吉利不是傻大膽,而是做足了功課。首先,吉利從電解液開始研究,根源上降低電池內阻帶來的電池產熱風險。其次,吉利要求電池隔膜耐熱必須超過150度,根本性解決內部短路擴散。第三,吉利在電池組的結構和整車底盤開發上,要求通過吸能和離地間隙減少底盤撞擊隱患。最后,吉利通過AI智算對電池和底盤進行12000+次的虛擬碰撞仿真,把現實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底盤撞擊隱患全部針對性的找到解決辦法,最終在真實環境下再進行2-3次的底部碰撞測試,才會量產上市。
就在新電池安全國標出臺不久后的4月16日,吉利銀河E5完成了被稱為魔鬼項目的50km/h正面中心柱碰撞挑戰。這個速度相當于一輛車從中間直接撞上了電線桿,不要說電池,有可能讓整車一切兩半。老國標的要求是35公里每小時測試,吉利自己給自己加磅,相當于讓電池和整車受到的撞擊能量比國標提升了104%。吉利的測試結果是,車體結構無大變形,座艙未塌陷,車門可正常開啟,電池一點影響都沒有。
在電池安全這件事上,吉利和國標較勁不是一項兩項的細節高低之分。老國標要求電池包海水腐蝕浸泡測試0.5個小時,吉利偏偏要在一米深的濃度3.5%氯化鈉溶液里泡夠2個小時。老國標要求電池包單面高度1米跌落試驗,吉利偏偏就要2米,而且每一面都來一遍,必須要求電解液不泄漏,電池不起火不爆炸。老國標要求電池直接燃燒70秒,吉利自己要求燃燒105秒……各項測試標準都是過去電池安全標準的倍率,你說吉利不推動電池安全標準提升,誰來推動這件事?!
為什么提安全的總是吉利?
推動電池安全標準,只是吉利推動汽車安全的一個縮影。這些年,吉利還是參與制定《汽車對行人的碰撞保護》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起草單位,也是首家制定并實施“新能源汽車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車企,并向全行業開放隱藏式門把手安全專利集群,未來吉利還將發布《智能汽車全域安全白皮書》,重新定義智能汽車安全標準。
對于安全,吉利執著到骨子里。但凡了解吉利這家企業,會發現這家車企的造車人有個口頭語,就是安全大于天。在其他車企,電池著火和汽車其他事故一樣,似乎是概率問題,但在吉利內部,安全是體系問題。許多和吉利打交道的供應商曾給吉利取了個外號,叫做“極安全”。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說過一句話:“企業的基因,要從根子上形成安全為本的產品研發理念,當其它條件與安全設計有沖突時,首先選擇安全優先的排它性優先級研發流程,而不是相互妥協。”從2007年吉利《寧波宣言》喊出“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開始,吉利汽車提出生命安全、健康安全、財產安全、隱私安全四大安全域,給用戶提供包括被動安全、主動安全、功能安全等在內的9大安全技術。在創新這件事上,吉利內部的共識是,其他車企創新可以先說后做,但吉利的創新是必須說到做到。
就像不久前的電動汽車百人會,各個車企圍繞創新談的百花爭艷,恨不得把舞臺作為自己的企業廣告宣傳場,但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是為數不多為整個汽車行業健康發展提出呼吁的企業家。在十幾分鐘的演講中,淦家閱提了整整30次“安全”,并強調“沒有安全托底的汽車智能化只能是空中閣樓”。和其他車企追逐創新利益相比,安全是吉利造車的第一優先級。
在今天每個車企都搶著喊“安全是最大的豪華”這句口號時,吉利用行動證明什么叫做“汽車行業的安全世家”?在吉利看來,安全不能停留在嘴上,安全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件事上,吉利一干就是30年。隨著電池安全新國標的推出,吉利在內的中國車企,為消費者的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提升了電動汽車安全門檻,降低了更多的電池安全隱患。但只有吉利遠遠不夠,希望更多喊出關注安全的企業,用實際行動踐行安全,就像淦家閱的那句話,讓安全為汽車托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