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時代變了!曾嘲笑中國只會“模仿”的歐洲,如今卻低頭向中國求教!
短短20年過去,全球汽車制造格局已翻天覆地:
中國車企在電車制造上實現彎道超車,研發速度領先歐洲整整30%。
現在寶馬、大眾這些歐洲大車企,排著隊求合作。
因為連他們自己也承認:再不學中國技術,他們就要徹底出局了!
中國汽車工業的艱難起步
4月17日,英國的一家權威報社《金融時報》發了一篇文章。
內容主要是關于中歐兩國在汽車行業的發展以及格局的變化。
文章中總結了一句大實話,那就是在制造汽車方面:
以前是中國跟著歐洲學習,而歐洲“防著”中國把真正的技術給學走。
但是短短20年過去,已經發生了巨大轉變。
現在是中國電車行業崛起,歐洲要跟中國學習,他們才是落后的那一個。
這篇文章的開頭寫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20年前中國造出來的新汽車,往往會被德國的工程師拿來開玩笑。
因為當時的中國造出來的汽車,幾乎和德國車一模一樣。
甚至當時的中國制造的汽車被他們嘲諷為只會“模仿”,不會“自己創造”。
這句話聽起來很刺耳,但是卻是當時中國汽車行業的現實狀況。
歐洲在1919年開始,汽車制造已經能達到了量產。
而新中國第一個汽車制造廠開始修建的時間是在1953年。
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汽”。
3年后“一汽”終于生產出第一批卡車,雖然只有12輛。
但是卻創造了新的歷史,邁開了中國汽車批量制造的第一步。
在1年后,“一汽”又接到了新任務,要生產屬于我們自己的轎車。
因為當時中國轎車的來源還全是進口,主要是從東歐,花費非常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造出屬于我們的轎車。
但是因為此前沒有相關的經驗。
“一汽”只能用法國的一款小轎車為原型去設計。
這款我們自己產的小轎車由毛主席命名為“東風”。
中國制造汽車的第一步是模仿歐洲,這我們不得不承認。
但不是每一步,我們都是在模仿。
到了1986年,中國的汽車制造就從“無”成了當時重要的支柱產業;
6年過去,中國汽車產量達到了100萬;
又10年過去,這個數量翻倍,并且國家提出“鼓勵轎車進入家庭”。
這意味著汽車的產量不僅要繼續提高,還要在成本上降低。
讓老百姓用得起,開得起,不再是奢侈品。
這些年來汽車企業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真的為家人把汽車的價格給“打下來”。
僅僅只用了7年的時間,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
銷量突破千萬輛,打敗美國占據第一寶座。
但是歐洲、日本這些老牌的汽車制造國,在油車的制造技術上的確是領先我國的。
雖然我們一直在拉小這個差距,但是對方也在進步。
所以我們選擇另辟蹊徑,發展燃油車的同時,也跟著時代趨勢,去發展新能源車。
正好是在20年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大幕拉開。
中國汽車實現“彎道超車”
2009年,國家出臺了一些系列的政策,就是為了幫助國內電動汽車的發展。
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在電車方面果然取得的成功非常令人矚目。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在2023年迎來爆發式增長。
全年新登記注冊的純電動車型突破810萬輛大關。
較2022年同期實現了驚人的35%增幅。
而且中國電車不是只在國內開花,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電車出口國。
同一年歐洲的電車注冊量僅達到了450萬輛。
中國不僅是電動汽車的產量上超過了歐洲。
在技術、開發和發布上,都比歐洲要快30%。
在電池研究領域,中國機構今天更是占據了全世界的65.4%。
一位來自歐洲知名車企的資深研發人員坦言:
當他們團隊正為新一代電動車精心設計創新功能時,
卻發現這些技術早已成為中國電動車的標準配置。
瑞典無人駕駛卡車企業的創始人羅伯特感慨:
歐洲汽車現在必須認清現實。
因為這些年來“我們高估了自己,也絕對低估了別人”。
中國在新能源車上的發展速度之快,已經讓歐盟產生了危機感。
德國在這方面的體會是最深的。
德國在汽車行業絕對屬于老牌國家,從進入中國市場后一直有不錯的發展。
還和中的汽車合作,近10年來可以說在中國賺了不少錢。
其中大眾在中國非常的暢銷,常年占據第一的位置。
但是從2024年開始,比亞迪就超過了大眾,占據了榜首。
而比亞迪造汽車的時間只有20年而已。
大眾進入中國的時間就已經有42年之久了。
這種危機感讓歐洲開始對中國電車“下手”。
歐洲的焦慮
曾經中國的一款電車的售價在歐洲非常的便宜。
歐盟為了保證他們本身電車的市場競爭力。
他們趕緊給中國電車的價格“畫紅線”,不能低于28萬美元。
除了在售價上限制之外,歐盟還緊跟美國對中國的電車增加關稅。
去年從原本的百分之十,提高到了最高的百分之四十五點三。
以此來提高中國電動車進入歐洲市場的成本。
中國已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國
可能有很多人奇怪,為什么歐洲總是在價格上做文章?
這是因為在電動汽車制造上,歐洲離不開中國。
如今中國在造車上的技術超過了他們。
中國掌握著電動出行前沿的技術和知識產權。
反而成了他們的“老師”。
這讓歐盟的很多車企在心理上很難接受。
但為了防止自己在電動車行業落后很多,又不得不和中國的車企合作。
比如大眾、寶馬這些知名車企。
目前已經跟中國車企達成了合作,想要跟中國車企學習技術。
而歐盟則正在扭轉局面,嘗試利用技術轉讓來為自己謀利。
因此考慮讓中國企業來歐洲和歐企一起合資開企業。
一位汽車技術的專家坦言,歐洲這么做屬于“別無選擇”。
因為從5年前開始外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下降非常大。
整整失去了超過33%的份額。
如果不和中企合作,等待他們的將是“活不下去”。
小結
從原本的模仿,到現在的自己創造還能領先世界。
可想而知中國車企在背后付出多大的努力。
如今歐洲車企已經有了危機感。
正說明中國車企既有“師夷長技”的謙遜,更有“敢為天下先”的魄力。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2025-04-17,《英媒:過去歐洲汽車產業怕中國“竊取”技術,現在是中國防著歐洲》
金融界,2025-04-17,《英媒:二十年河東二十年河西,現在是中國教歐洲造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