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1940年夏,英國人在日本壓力下意圖關閉緬甸公路,中國立即派遣宋子文赴華盛頓展開對英外交猛烈攻勢。先是企圖阻止英國關閉緬甸路,失敗之后,又企圖說服英國盡早重開緬甸路。即便在英國重開緬甸路(1940年10月)之后,中國依然發動另一波外交攻勢,要求和英國簽訂協議共同防守緬甸。
不久,中國政府更建議(1940年11月9日)雙方擬訂一個全面性的政治、軍事、經濟和交通等領域的合作計劃。再沒多久(1940年12月9日),中國又照會英國,表示在情況需要時,愿意派遣16萬土兵赴緬甸作戰。這一連串舉動全由中國主動提出。
英國對中國的提議并無興趣。它最多只愿意在日英兩國萬一開戰后考慮進行合作。但是如果日本只攻擊云南省,而不攻擊英國東南亞殖民地的話,則英國仍舊打算維持中立。
1941年3月11日,美國租借法案成立,緬甸通道對中國的重要性更形增加,因為中國指望今后大量美國軍援物資,可以經由仰光港運進中國本土。同年5月17日到6月6日之間,美國軍部派了一個空軍小組到中國實地評估需求。8月,美國又派了一位名叫安斯丹的財政部官員去視察緬甸路的運作情況,他針對中國政府駐緬單位處理美援物資的工作,提出了許多改善意見。
所有這些事例都表示,中美雙方政府在1941年下半年,對緬甸路和仰光港的重要性有了新認識。有些西方著作認為中國人不愿意積極從事緬甸戰爭,但是事實上,中國人從來就不需要外國人說服他們到緬甸作戰的重要性,而且他們早在美國參戰之前,就已經急不及待地想參與保衛緬甸的作戰,其決心程度既超過英國,更超過美國許多。
相對的,英國對緬甸戰略價值的評估,卻僅著重在它對印度防務的價值。就他們而言,中國對緬甸路的依賴正是激怒日本的主要原因。更有甚者,他們對中國人以為日本的攻勢可能來自泰國陸路的說法,更是嗤之以鼻。他們所持的理由是,緬甸-泰國邊境的茂密原始林,正是阻止日軍進攻的天然屏障,而日本從泰國對緬甸進行空襲的可能性反倒會更大。
為了進一步爭取英國接受軍事合作,中國政府邀請英國軍官到重慶(1941年7~8月)舉行為期四周的商談,為萬一英國日本間發生戰爭預作準備。由于日本占領法屬中南半島南部之后(7月28日),日英戰爭的機會隨之增加,所以中英雙方的會談也包括香港防務。
珍珠港事件剛發生,中國即向英國重提共同保衛緬甸的舊事。
英國主力艦卻敵號(Repulse)和韋爾斯親王號(Prince of Wales)被擊沉的當天(12月10日),蔣介石向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馬格魯德將軍抱怨說,他迄今仍未收到英國有關保衛越南、緬甸和新加坡的任何計劃。他同時向馬格魯德和英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戴尼斯將軍提出呼吁,要求中英兩國盡快擬訂共同作戰計劃。
有趣的是,蔣介石對英國提供協助的想法立即遭到蘇聯反對。
1941年12月14日,斯大林致電蔣介石,強烈敦促中國不要派遣軍隊進入緬甸和泰國作戰,理由是中國可能被英美出賣。但是蔣介石拒絕了蘇聯的建議,因為他完全清楚緬甸是中國和西方聯系的唯一命脈。一旦緬甸失守,中國就只能全盤依賴蘇聯,而蔣介石擔心這可能正是斯大林的真實意圖。
因此蔣介石不但立刻表示愿意提供中國軍隊(兩個團兵力)赴緬,并將之置于英國將軍指揮之下,同時還派遣陳納德的一個空軍中隊前往緬甸協助空防。盡管英國稍早曾經拒絕過中國的建議,不愿把英國在新加坡的空軍和中國的美國空軍志愿隊混合使用,但一旦緬甸情況危急時,蔣介石還是不計舊嫌,當即把美國空軍志愿隊派赴緬甸支持英軍作戰。
日本也在著手準備對緬甸發動陸上攻勢。日軍最初的計劃是占領仰光港,具體目的是要切斷中國通路。在這一點上,中日兩個敵國的看法可謂一致。中方愿意出一切力量保衛緬甸路,以保證抗戰得以繼續。日方則要占據緬甸路,迫使中方放棄抗戰。日方后來因為收到中國軍隊或將進入緬甸的情報,因此為了將其擊潰,計劃要加派軍隊進攻緬甸中部及曼德勒。
日軍最初計劃是只使用第十五軍,并不準備使用數個師團力量。日軍于1941年12月9日把第十五軍運到泰國登陸。面對這個局勢,蔣介石又多次重復他早先的建議,派遣兩國中國軍(8.5萬~10萬士兵)赴緬支持英軍,但是建議仍然遭到英國拒絕。原因是英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衛佛爾將軍依然充滿自信,認為日本除非先改善泰國境內交通通訊系統,否則緬泰邊境的險峻地形,將使日本無法發動強大攻勢。
除了過于自信以外,衛佛爾可能還擔憂,中國軍隊一旦進入緬甸之后,大量的中國移民就會尾隨而至。也可能就是這個原因,使得衛佛爾嚴格限制中國軍隊的活動范圍,只準在薩爾溫江東部及北部一個狹小地區內進行活動。有趣的是,當美國國務卿赫爾對英國遲遲不愿接受中國軍隊表示不解時,英國給他的答案是,英國老大不情愿接受“黃種人”的幫助,因為這樣將使他們在亞洲的聲望大受打擊。
即便如此,中國以外局勢的發展卻增加了美國對緬甸的關懷。主要原因是西方國家殖民地接二連三淪陷。在3月中旬之前,香港、新加坡、雅加達、馬尼拉都相繼失守,日本在遠東地區進展如此神速,德國如果也能占領中東地區的話,那么軸心國軍隊的大會師就將變成指日可待了,那將是同盟國必須盡全力去阻止的發展。
正是這種擔心使得英國對緬甸的態度變得逐漸積極。但是當2月20日丘吉爾企圖運用澳大利亞軍隊防衛仰光時,他卻遭到澳洲政府的拒絕。不久之后,仰光和爪哇的淪陷(3月8~9日)更顯示,日本下一個攻擊目標很可能將是印度。這一切發展使美國軍方不得不開始緊張。
隨著來自日本的威脅日益增高,英國終于愿意讓中國把進入緬甸戰場的軍力從兩個團增加到一個師。
3月初當英國要求中國加派更多軍隊時,蔣介石決定必須親赴緬甸現場去了解情況。到此時,中國已經陸續派遣了三個師的兵力進入緬甸,而英國人卻突然改變態度,急迫要求更多的中國軍隊投入戰斗。
就在中英兩國對共同作戰尚未達成共識之際,日本的攻勢已經在1942年1月展開。日軍的作戰計劃在1941年底逐漸成熟。它的打算是以主力沿毛淡棉-庇古公路,進攻仰光港和緬甸中部。占領仰光港之后,再向北進攻仁安羌附近油田,伺機進攻曼德勒附近要地。作戰主力初期以第十五軍(三十三和五十五師團)為主。如有必要,在第二期準備添加第二十五軍(十八、五十六兩個師團),一共四個師團。戰爭目的是切斷中國通道,消滅英軍并趁機鼓動緬甸人民獨立。
日軍大舉侵入當然令英國人大吃一驚。特別因為日本進攻路線,并沒有如英國人所預期來自泰國北部,反而是如中國人所警告的,來自緬甸東南方的泰國邊境。英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倉皇放棄了原有工事(1月22日),退至仰光近郊。然而即使在這段日子里,英國依然拒絕了蔣介石向緬甸派送兩個軍的提議。
日軍占領毛淡棉(1942年1月30日,緬甸第三大城市,10萬人口)后,又在沿海地區陸續擊退各據點的英軍,把戰線推向仰光。新加坡的易手(2月15日)讓日本能夠調派更多軍隊支持緬甸前線。
3月3日蔣介石視察緬甸臘戌前線。他內心對中國軍隊所面對的政治風險相當明了,因為中國軍隊既不可開罪英國殖民政府,又必須爭取緬甸人民的支持。
史迪威抵華之日,正值仰光失守前夕(1942年3月8日)。因此,蔣介石對他的歡迎自然不在話下。特別是因為他知道,史迪威對緬甸重要性的看法與他基本相同。
兩人在初次針對緬甸戰局作全面性檢討時(3月9日),蔣介石就向史迪威詳細地解釋,他為何對英國態度感到憂慮。他在對英軍作戰不力表示失望之后,隨即敦促史迪威務必盡力保護中國軍隊免遭英人計算。他抱怨說中國曾經要求英國把曼德勒防務全部交付給中國軍隊負責,但被英國拒絕。他更抱怨英軍向中國人隱瞞了它們的撤退行動,致令中國軍隊措手不及而遭到無謂損失。
蔣介石一再重復的重點是,中國愿意承擔保衛曼德勒的全部責任,但是絕不允許中國軍隊被分割成小股力量,并和英軍部隊混合使用。理由是他無法信賴英國人。蔣介石甚至明言,假如英國人堅持兩國軍隊混合使用的話,則他寧可將全部中國部隊撤出緬甸。由于蔣介石同時也堅信指揮權應該統一,因此他主張英國也應該交出軍隊,全部置于史迪威統領之下。
從他們接觸一開始,蔣介石就不斷向史迪威表明,中國參加緬甸作戰的最終目的是收復仰光。但是鑒于日本擁有??哲娊^對優勢,因此如果沒有大量英美軍隊參戰的話,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中國軍隊集結在曼德勒周邊,誘敵深入予以擊潰,然后反攻。
顯然,蔣介石認為這個做法可以讓中國軍隊獲得戰術優勢,迫使日本軍隊拉長補給線,和擴大需要防衛的土地。反之,中英聯軍的補給線可以縮短,而且力量容易集中。
雖然蔣介石對參加緬甸戰爭的意愿非常強烈,但是他在緬甸前線目睹的兩個現象,又令他感到焦慮不已。一個是緬甸本身動蕩不安的局勢,另一個是英國人作戰的動機及防衛的能力。
就緬甸局勢而言,最使他焦慮的是當地人民把對英國殖民者的憎恨,轉換成對日本的公然同情與支持。即使當地英國高層官員也向蔣介石承認,至少有5000余名緬甸僧人已經成為日本間諜。
就英國人而言,蔣介石對英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衛佛爾的反感已經變得無法隱忍。在蔣介石眼中,衛佛爾對日本一無所知,對世界局勢又缺乏常識。更有甚者,他認為衛佛爾自私、自大、缺乏主見、喜歡耍弄小聰明、占他人便宜。蔣介石的感覺是,英國人盡管自己在緬甸的兵力薄弱,卻還想盡辦法想要掌控中國軍隊。他在印度聽到英國官員在印度腐敗無能的消息,也讓他感覺,假如日本一旦發動攻勢,印度也必將淪陷。
然而史迪威在私下對這些漫長的會談卻有不同反應。對他而言,唯一重要的發展是從蔣介石手中拿到中國入緬甸軍隊的指揮權,并且立即把這個好消息向華盛頓報告。至于蔣介石還講了其他一大堆他自以為重要的話,在史迪威聽來都只是耳邊風,沒有留下深刻印象。
事實上,他在日記中寫道,蔣介石還給了他“許多胡說八道的戰術”。這種心理上的差距自然容易造成摩擦。
正如中國人所擔心的,英國在緬甸防務能力遠遠不足。1941年12月,緬甸境內全部兵力只有18000人和39架飛機,而防守面積卻和法國相等。1942年1~2月間,中國人雖然看到英國在緬甸南部急速潰敗,但是卻感到無能為力,原因是中國軍隊此時仍然逗留云南省境內無法開動。當2月15日英國終于準許中國軍隊大批進入緬甸時,中國人當時還誤以為英國人的作戰計劃是用自己的兵力固守仰光,然后用中國軍隊防衛緬北。
因此中國政府只是為了應急,才匆匆地把第二○○師單獨抽出全速送往緬南增援英軍。不料,英國人卻背著中國人從仰光偷偷撤走,讓中國人立即感到完全被欺騙。
珍珠港事件前,英國拒絕和中國探討軍事合作,原因是它不愿意為了中國而開罪日本。這種做法雖然令中國失望,但至少還是可以理解。然而等到日本已經進攻緬甸南部之后,英國還是繼續拒絕中國援助,那就讓中國人難以理解了。對中國人而言,防守仰光是他們愿意進軍緬甸的最大理由。但是中國人看到的卻是他們以最精銳的部隊(第二OO師)急速增援仰光,而英國人卻選擇不戰而逃。這兩件事同時發生,使中國人不禁懷疑,英國人是否早已作了放棄仰光的決定,卻故意把中國軍隊引誘南下,來掩護其撤退工作而已。
仰光淪陷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對緬甸的全盤戰略考慮。在此之前,中國的目標是確保仰光在同盟國手中。但是現在中國更迫切的擔憂是日本可能從緬甸或越南進攻云南。因此蔣介石特別囑咐史迪威要有心理準備,一旦日本攻擊果然成為事實,中國必須自緬甸撤回所有軍隊,以保衛云南及長江上游地區。
至于日軍,在占領仰光港后,第十五軍五十五師團隨即沿公路向北繼續攻擊。
3月初,同盟國在緬甸戰場的地面部隊兵力非常不對稱:英國有兩個師,中國兵力約為英國的四倍,而美國則根本沒有正規部隊參戰。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當然關心中國軍隊的安全。為此,他不斷向史迪威說明,中國無法承受第五軍和第六軍挫敗的后果,因為它們是中國由德國協助在南京建軍十年(1928~1937)以來,碩果僅存的機械化部隊。
幾經磋商之后,蔣介石和史迪威終于達成三項協議:
(1)史迪威指揮中國在緬甸的軍隊;(2)中國軍隊負責防衛曼德勒;(3)英國軍隊防衛曼德勒以南的其他地區。
其中第三條是由蔣介石特別提出,其目的是向英國人保證,中國絕不會利用軍隊來對緬甸進行領土擴張野心。在赴緬之前,史迪威向蔣介石保證:“我將遵行你給我的每一個指示。”
在史迪威心目中,“作戰”和“進攻”是同義字,“撤退”乃是失敗主義者的想法,而且一旦有了這個想法,最終必將帶來失敗的結局。盡管史迪威在緬甸面臨的是一個他完全不熟悉的人文地理環境,盡管他完全無法控制英軍動向,但是史迪威依然魯莽直前,下定決心不讓這些“枝節問題”阻礙他追求戰爭的勝利。
蔣介石當然也想在緬甸贏得勝利,但在仰光淪陷之后,他實在沒有非在緬甸作戰不可的理由。更何況,英國和美國并沒有對收復仰光宣示任何決心或是作出任何承諾。
由于蔣介石最擔心的是英國軍隊會從戰場上不聲不響地開溜,所以他再度建議中英兩國部隊都應該交由史迪威一人統籌指揮。不用說,蔣介石的建議毫不發生作用,因為一方面英國人堅決反對,另一方面史迪威本人和美國軍部也沒有盡力去爭取。
緬甸戰局演變之快出人意料,以致史迪威甫到前線即飛返重慶(3月17日),試圖說服蔣介石放棄他們之間不久前才達成的中英兩國分工協議。史迪威最新的想法是不用中國軍隊保衛曼德勒和緬甸北部,而是盡速將之送往緬甸南部增援第二○O師。
該師當時所在的平滿納本來就是應由英軍負責防守的據點,陣地過于偏南,暴露在敵人正面,因此蔣介石立即加以反對,并和史迪威進行激辯。
根據史迪威記載(3月18日的日記):
“我們干了一場硬仗,他(蔣介石)每提出一個論點,我就把它打倒。然后緊盯住他不放。”
對于蔣介石而言,這次會談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第一次讓他對史迪威的軍事判斷力發生懷疑。
蔣介石所以拒絕接受史迪威的新建議,有兩點理由:
第一,中英之間對各自的作戰責任區早已有明確協議;第二,在運用中國軍隊從事支持英軍任務之前,蔣介石要求英國人提出具體行動,證明他們已經盡了一切努力,去填補自己戰線上被日軍打破的缺口。
蔣介石所持的堅決立場,除了這是他一貫的看法以外,可能也受到重要軍事幕僚商震將軍的影響。商震此時剛從緬甸前線回到中國(3月18日),帶回來的消息令人沮喪,內容盡是有關英軍士氣低落、緬甸人拒絕支持英國人,和英國人仍然在企圖掌控中國軍隊等訊息。
不過,蔣介石次日召見史迪威會談時(3月19日),還是作了一個讓步,允許史迪威把第二十二師送到南方增援第二○O師,但是堅持不得超越平滿納線。另外他還允許史迪威增援普羅姆(Prome)城的英國防軍。蔣介石仍然主張第九十六師駐防曼德勒,而且再三叮囑第五軍和第六軍絕對不能失敗。
但是史迪威拒絕承諾,他說:
“我叫他(蔣介石)另外派一個可以作出那樣保證的人去緬甸,因為我可不能作那樣的保證。在戰爭中,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然后承擔一切后果。”
史迪威回到緬甸前線后(3月21日),馬上把他和蔣介石之間的約定作出最刻板的解釋。既然蔣介石同意史迪威可以在戰場上行使自由裁量權,無需事先請示,那么史迪威為了能夠從這個約定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他最有效的對付方法就是不再向蔣介石通報任何情況。但是他這個新作風卻馬上驚動了蔣介石,而蔣夫人也立即寫信婉轉地提醒史迪威,所有有關戰略的事務,他都應該事先和蔣介石商量才對。不用說,蔣介石對于史迪威趁機獨行專斷的作風已經感到異常不耐。
在此同時,緬甸戰局的發展也與史迪威的期望大有出入。日軍在1942年3月23~24日開始攻擊同古,中國的第二○○師堅守陣地并指望第二十二師可以給予支持。不過當時情況相當混亂:一方面,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將軍非常支持所轄第二十二師南下,這讓史迪威感到安心。另一方面,蔣介石也以樂觀語氣鼓勵史迪威依照自己的判斷給日軍打擊。事實上,他在還沒有阻遏日軍攻勢之前就已經開始遐想到如何乘勝追擊潰退的日軍了。但是史迪威卻仍舊擔心蔣介石會隨時改變主意或下令取消攻擊。
史迪威批評第二十二師動作緩慢,花費四天才抵達目的地,但是史迪威避而不談的是,該師是步兵師,行動靠英國人控制的鐵路系統,而該系統已經瓦解。也正是在此關鍵時刻,英國人單獨決定脫離戰場,在3月27日放棄普羅姆,從而使得中國軍隊的西側立即暴露在日軍威脅之下。這個發展正是蔣介石在經歷多次英國人背信行為之后所最擔心的,而且也曾一再警告史迪威,務必設法避免。不幸的是,史迪威要么根本不重視蔣介石的警告,要么對英國人行為毫無克制的能力,因此悲劇依然發生。
1942年3月29日,第二○○師在苦戰12天后從同古撤退,史迪威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天??!我真是受夠了?!?/p>
3月30日史迪威審視局勢,他能夠看到的選擇大致是:不采取任何行動,看情況變化再作定奪;干脆辭職不干;脫離戰場;另起爐灶,要求獲得一支自己的軍隊。
有趣的是,蔣介石對局勢的看法完全不同。雖然他對緬甸戰局非常擔憂,但是他真正痛恨的對象卻是自私自大的英國。他對英國軍隊的作戰準備不足和它們不斷的撤退和棄守感到“惡心”。他也對史迪威不了解敵人的心理大感失望。但是他還是盡量壓抑自己的怒氣,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反應過度,因為中國軍隊終究還沒有遭受重大損傷。史迪威卻沒有耐心克制自己的脾氣,并且決定要和蔣介石進行一場針鋒相對的談判。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