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凌晨,博主@陳溥江Riverchan在個人社交媒體發布視頻,為外賣小哥發聲。他呼吁大家不要因為自己不爽而取消訂單,給予外賣小哥多一些體諒。
當事博主的發聲事出有因:他深夜在小區散步,遇到一位外賣小哥,后者因為繞路導致訂單超時,住戶嫌送得太慢取消了訂單。外賣小哥表示,這一單要退回給商家,自己也面臨被扣錢的處罰。博主本想買下外賣小哥手中的外賣,但小哥拒絕了,因為訂單沒送還給商家還要被扣分。
評論區里,大家幾乎一邊倒地支持發聲的博主,這無疑體現了一種樸素的共情。古話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一把傘。有商家在評論區表示,這樣無緣無故撤單的人不在少數,客戶沒任何損失,但騎手要扣錢,商家也要承擔餐損。隨之而來的一個追問是:我們要譴責那個深夜撤單的人嗎?
要明確的一點是,撤單是平臺賦予客戶的一種權利。具體到個案來看,那個“壞人”除了有點不近人情之外,也并沒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他可能是一個深夜加班、饑腸轆轆的上班族,正好碰上工作不順、被上司批評,一時心情很差,在“踢貓效應”的傳染下,很有可能就將塊壘澆在了外賣小哥頭上。當然,其中也有平臺過度取悅客戶的助推,這也是需要警惕的一種傾向。
該如何化解這種偶發但對外賣小哥來說卻不時會遭遇到的問題?解題方案之一,當然讓冰冷的數字計算多一些溫情。以外賣為例,平臺的智能調度系統每分鐘處理百萬級數據,將配送時間壓縮至分鐘級,這種技術賦能讓城市生活的效率大大提升,但背后是騎手在高架橋下的折返跑,是暴雨中為搶時間摔倒的電動車。顯然算法需要把人的價值、勞動的尊嚴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解題的第二個面向,則是如博主這般呼吁人心盡量柔軟一點,更有人情味一點,對他人多一些溫情之理解,對他們的勞動多一些尊重。類似這樣的倡導當然很有必要,但實事求是來說,短期內效果并不會太明顯,而是需要長期堅持,不斷地用文化去涵養和塑造。
相對來說,最有效果的可能是第三個維度的努力,這便是政府著眼新就業群體的現實痛點,多推出一些治理舉措的精準響應。比如,為了更好地服務外賣小哥,解決其工作中“門難進、樓難認”的痛點,杭州就創新推出了“小哥碼”并推動其接入1300多個小區,騎手通過實名認證、無事故記錄、準時率達標等嚴格審核后,生成專屬電子通行證,騎手掃碼即可快速進入小區。以該碼為依托,部分小區還提供樓宇導航功能,解決了“找樓難”的問題。
小哥碼的效果如何?來自試點的一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騎手進門平均耗時僅10秒。平均每單節省5-6分鐘,月均收入增加500-540元。與此同時,騎手跑單客訴率下降57%,超時率減少,騎手職業的穩定性也得到了加強。各地不妨向杭州學習,讓類似“小哥碼”之類的服務有更多機會發揮作用。 □ 胡一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