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槍聲拉開全面抗戰序幕。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國共兩黨達成第二次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迎來歷史性轉折。這些在三年游擊戰中堅持下來的革命火種,正等待著新的使命召喚。
早在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后,項英、陳毅等人率領留守部隊在贛粵邊、閩西、浙南等15個游擊區展開艱苦卓絕的斗爭。國民黨軍采取"清剿""移民并村"等政策,妄圖將游擊隊斬盡殺絕。193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將南方游擊隊改編為抗日武裝的設想,經與國民黨多次談判,10月12日,國民政府正式頒布命令,將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云逸任參謀長,周子昆任副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鄧子恢任副主任。
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正式成立。全軍編為四個支隊和一個特務營,共1.03萬人: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轄湘贛、贛粵邊等游擊隊;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轄閩西、閩贛等游擊隊;第三支隊司令員張云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轄閩北、閩東游擊隊;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轄鄂豫皖游擊隊。這支從深山密林中走出的隊伍,帶著三年游擊戰的硝煙,踏上了抗日救國的新戰場。
新四軍成立后,遵照黨中央"向東作戰,向北發展,向南鞏固"的戰略方針,迅速開赴華中敵后。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挺進蘇南,6月17日在韋崗伏擊日軍,首戰告捷,擊毀日軍汽車4輛,斃傷日軍20余人,繳獲一批武器彈藥,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振了江南民眾的抗日信心。
在蘇北,陳毅、粟裕指揮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于1940年7月組成蘇北指揮部,執行開辟蘇北、發展華中的戰略任務。10月,在黃橋戰役中,面對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3萬余人的進攻,新四軍7000將士采取"誘敵深入、分割包圍"戰術,殲滅頑軍1.1萬余人,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基礎,創造了我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國民黨軍8萬余人在安徽涇縣包圍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部隊9000余人,葉挺軍長在談判中被扣押,項英、袁國平等領導人犧牲,部隊除2000余人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事變發生后,黨中央迅速重組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下轄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第一師師長粟裕,第二師師長張云逸(兼),第三師師長黃克誠,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第五師師長李先念,第六師師長譚震林,第七師師長張鼎丞。新軍部在鹽城成立后,迅速整編部隊,擴大抗日根據地,使新四軍從事變后的2.5萬人發展到1945年的31萬人,成為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
葉挺作為新四軍首任軍長,是人民軍隊的重要締造者。他放棄優渥生活,出獄后第一時間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皖南事變中面對敵人槍口,大義凜然:"頭可斷,血可流,志不可屈!"雖被囚禁五年,卻始終保持革命氣節。
項英作為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在南方三年游擊戰中展現出卓越的領導能力。他與陳毅在油山建立秘密交通線,依靠"野菜拌鹽"、"巖洞為房"堅持斗爭,寫下"惡風暴雨住無家,日日野營轉戰車"的壯麗詩篇。盡管在皖南事變中決策失誤,但他為新四軍的創建和初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陳毅不僅是軍事指揮員,更是政治工作的典范。在黃橋戰役前,他深入開明士紳家中,寫下"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并馬歸"的詩句,爭取到地方勢力的支持。擔任新四軍代軍長后,他提出"軍事斗爭與政治攻勢相結合"的策略,使華中根據地迅速擴大。
粟裕作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堪稱"戰術奇才"。1944年3月,他指揮車橋戰役,采用"圍點打援"戰術,殲滅日偽軍900余人,首創華中敵后殲滅戰的范例。毛澤東曾評價:"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優秀,百戰百勝,有古名將之風。"
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第三師,在蘇北開辟抗日根據地,創造了"兵民一體"的抗戰模式。他提出"減租減息,發展生產"的政策,使根據地糧食產量提高30%,為部隊提供了堅實的后勤保障。1945年9月,他率3.5萬大軍挺進東北,成為東北民主聯軍的重要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新四軍迎來抗戰勝利的時刻。此時的新四軍已發展成為擁有31萬兵力、控制7.5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達3400萬的強大武裝力量,在華中敵后建立了8個抗日根據地,對日偽軍作戰2.46萬次,殲滅日偽軍47.6萬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戰勝利后,國內局勢發生深刻變化。國民黨政府堅持獨裁統治,悍然發動內戰。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新四軍奉命進行戰略調整。1947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新四軍番號正式撤銷,所屬部隊與山東軍區部隊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從此踏上了解放戰爭的新征程。
新四軍番號的結束,并非歷史的終結,而是人民軍隊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支從南方游擊戰中走出的隊伍,在抗日戰爭中完成了從游擊武裝到正規兵團的蛻變,為后來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培養了大批優秀將領和骨干力量。粟裕、黃克誠、陳賡(原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等將領,在解放戰爭中繼續率領部隊南征北戰,書寫新的輝煌。
新四軍在八年抗戰中形成的"鐵軍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精神是"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報國為民的赤子情懷,英勇善戰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團結協作的革命風格"。在皖南事變的血泊中,新四軍將士喊出"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的口號,展現了對黨絕對忠誠的信念;在反"掃蕩"、反"清鄉"斗爭中,軍民同仇敵愾,創造了"麻雀戰""地道戰"等游擊戰術,體現了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
今天,位于鹽城的新四軍紀念館里,陳列著當年的軍號、草鞋、銹跡斑斑的刺刀,這些文物無聲地訴說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新四軍的故事告訴我們:一支軍隊的強大,不僅在于武器裝備,更在于精神信仰;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無數先烈的熱血奉獻,更需要后人的銘記傳承。
從1937年的南昌建軍到1947年的番號撤銷,新四軍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十年歷程。它誕生于民族危亡之際,終結于歷史轉折之時,完成了從游擊支隊到正規軍團的華麗轉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