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一臺、虧一臺,為了活下去,也只能賣!最近,不少空調經銷商向家電圈表示,從3月以來,到4月之后,一線空調市場的價格混亂且無序,基本上2、3天就會出現一輪新的低價,商家提貨速度都趕不上工廠的降價速度了。
寧言撰寫
為了活下去,難道只能虧本出貨了嗎?
最近,不少空調經銷商向家電圈反饋,從3月到4月,基本上每天啥事沒干,就看著線上電商平臺一輪輪“打架”了。主流品牌的市場主銷空調1.5匹,國補后的價格從1900多元一路下行,已經跌到1500多元,接下來是不是會繼續下跌,感覺沒有懸念。只等時間給答案!
因為,空調頭部大企業的子品牌互聯網品牌,其1.5匹主銷空調的價格,已經從1500元一路下行降至1000元左右,有的品牌甚至直接降至900元左右。可以說,完全超出了最近十年來,頭部空調企業的市場操作規則和手段,完全就是一輪“打破常規”的組合拳。
今年以來,空調頭部企業比如美的、海爾,率先通過“主品牌與子品牌”的車輪價格大戰,在一線市場上不只是快速攪動原本“寂靜的一潭死水”,激活并搶奪了眾多的消費市場和訂單,同時還改變了持續多年的空調市場業務模式、商業模式和競爭格局。徹底以零售取代出貨,以價格取代營銷,以品質品牌助力市場的“三板斧”火力全開。
短期來看,頭部空調企業的持續拼價格車輪戰,讓一線市場上的渠道經銷商,陷入了焦慮和痛苦之中。長期來看,這其實提醒所有的空調渠道商家,還等什么,快點干吧!
雖然今年2月空調渠道開盤之后,眾多渠道商家普遍采取了“少打款、不囤貨”,以及“賣一臺提一臺”的保守經營策略。但是自3月以來,到4月份空調巨頭的價格戰,是一浪高過一浪。線上電商平臺的國補零售價,一波波下行,讓很多渠道經銷商陷入了三層困惑:一是“剛提貨就虧損”,二是“再便宜也賣不動”,三是為了維持經營“只能選擇虧本賣”,跟電商比價格。
當前的這一輪空調價格大戰,不只是渠道經銷商感到無助,一聊全是淚。在家電圈看來:壓力最大、經營最難的,還是眾多的中小空調工廠,他們幾乎已經陷入了一輪發展的“迷途”之中。
首先,商家不敢提貨、也賣不動,中小工廠的市場批發和零售陷入停滯狀態;其次,大企業的出貨價、零售價,雙雙低于中小企業的成本價,跟進就是虧損,不跟躺平也是虧損,只能選擇觀望和煎熬;再者,中小工廠的出路在哪里,活路又是什么?現在是一片“混沌”,大家沒有方向和辦法,都在等待時間給出答案。實在太恐怖了!
大量空調廠商普遍認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和消費環境之下,一旦出口返內銷的情況再度出現,必然會加劇國內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除了海爾、美的、格力之外,包括奧克斯、海信、TCL、小米,以及長虹等具備一定實力的空調企業,必然會將這一輪的低價格戰火再度燒旺。中小空調工廠怎么辦?顯然是沒活路了!
同期,占據規模出貨優勢的電商平臺,必然會再次發起對線下渠道經銷商的洗牌和清理;而中小空調工廠受制于渠道商家和強勢同行的雙重沖擊,生意將面臨一輪新的動蕩。
接下來的空調廠商,除了參與內卷,還能怎么辦?家電圈認為,今年將是一大批空調廠商的“生死攸關之年”。一方面,所有廠商要么戰斗下去,找到自己的活路,不管是代工貼牌業務,還是自有品牌,必須要保證現金流的健康,保證經營的滾動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么就是通過極致和極限的管理提質增效,壓縮費用控制成本,保存實力不陷入虧損拼低價的內卷,廣積糧多備冬衣。
簡單來說,一線空調市場的戰斗不會停止,價格可能還會出現新低,商家有可能今天提貨明天就得虧本賣,工廠則可能連生產線都流轉不動了。所有空調廠商接下來都要停止抱怨與指責,盡可能的適應這種局面,無論是少賺還是階段性虧損,先將身邊的同行熬出局。
聲明:家電圈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一律嚴禁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