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石家莊4月18日電 題:演員馮遠征談在北京人藝40年:“人藝”教會了我“人”和“藝”
中新網記者 陳林
1985年4月19日,馮遠征第一次走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北京人藝”)排練廳,參加劇院的復試。這一年,23歲的他考入北京人藝,在這里開啟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2025年4月18日,63歲的馮遠征,走進河北傳媒學院,向大學生分享藝術生涯的“青春無悔歲月有痕”(演講主題)。講臺上的他,穿著一身西服,體型依舊消瘦,兩鬢卻已變白。
4月18日,馮遠征在河北傳媒學院進行“青春無悔 歲月有痕”主題演講。 河北傳媒學院黨委宣傳部供圖
演講前,當中新網記者問及在北京人藝40年收獲時,他笑了。他說當時雖然已拍了電影《青春祭》,但作為一個追求夢想的年輕人,還是很迷茫。“(北京)‘人藝’給了我藝術生命,讓我成為了一名演員,直到今天。”
成立于1952年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最初以演出郭沫若、老舍、曹禺創作的《蔡文姬》《茶館》《雷雨》等經典劇目聞名于世,并逐漸成為中國話劇的“金字招牌”。
馮遠征在這里登臺的第一個“主角”,是曹禺先生創作的《北京人》。在劇中飾演曾文清的他,排練時僅上場第一個動作“挑簾”,就被導演要求整整做了一上午。多年后再憶,馮遠征說北京人藝教會了他“人”和“藝”,上第一節課時,老師就告訴他們要“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
曾練過四年跳傘的馮遠征,最終在北京人藝的舞臺表演中找到了事業歸宿。40年間,他在話劇舞臺上塑造了“松二爺”“司馬遷”“杜甫”等眾多經典形象。熒屏上,他又因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安嘉和”、電影《非誠勿擾》的“艾茉莉”等另類形象,被更多觀眾所熟知。
馮遠征感謝單位的“寬容”,讓他有更多機會走出去,或出國學習,或外出拍影視。“在拍影視成名后,(自己)又能反哺劇院的話劇。”
工作學習中,馮遠征漸漸明白了“戲比天大”的傳承。他多次說,“戲真的沒有天大”,但走進北京人藝,“戲一定比天大”。
馮遠征在北京人藝排練廳指導排練話劇。(資料圖)中新社發 史春陽 攝
2022年,無論對北京人藝還是馮遠征,都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北京人藝迎來建院70周年。院慶前夕,95歲的藝術家藍天野離世。院慶剛結束,著名導演、北京人藝時任院長任鳴因病突然離世。這一年,馮遠征“接棒”成為新院長。
這一年,舞臺上用三百多部作品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舞臺下陪伴幾代觀眾一起見證時代變遷的北京人藝,再一次進入到新老交替的關鍵時期。上一次,北京人藝新老交替引發外界關注,還是在30多年前。
彼時的馮遠征,剛從德國進修戲劇表演歸來。他在《馮遠征的表演課》一書中寫道:“1991年我從德國回來的時候,最大的愿望其實是教課。”他希望傳播在國外學到的知識,但由于自己缺少作品沒有信服力,就決定先演戲,用作品說話。
成為北京人藝新“掌門人”后,如何擦亮單位這塊“金字招牌”、做好新老交替,也成為媒體問馮遠征最多的問題。對此,每一次采訪,他總是坦率作答。
工作上,馮遠征把更多精力放在青年演員培養上。自擔任院長后,他幾乎每天工作都超過16個小時。有時晚上演出結束后,還會夜間排戲。這幾年,無論是在排練廳還是生活中都不允許別人叫他“院長”的馮遠征,一邊重新恢復了“表演學員培訓班”,請濮存昕、楊立新等“老戲骨”為年輕演員授課,一邊在劇目排練、演出中大膽選用新人,讓越來越多的年輕演員走向舞臺的中央。
4月18日,馮遠征在河北傳媒學院與部分師生合影。 河北傳媒學院黨委宣傳部供圖
記者梳理發現,2023年,北京人藝全年演出劇目35部共503場,其中新創劇目11部,演出最忙時,旗下5個劇場中有4個同時上演北京人藝劇目。2024年35部509場的成績,創下該院演出場次的新高。
再過數日,北京人藝今年首部新排大戲《風雪夜歸人》將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在馮遠征看來,這部“從舞美設計到演員表演、劇目解讀都融入了現代人理解和感知”的新排戲,不僅拉開了2025年單位“經典保留劇目恢復計劃”的序幕,也是與上一個版本的一次“歷史對話”。
馮遠征有很多身份,但他更鐘情于“演員”。當日演講中,他用“大家好,我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馮遠征”開場。(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