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21次執行局會議,正式將我國申報的《隨州曾侯乙編鐘》《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我國與斯里蘭卡聯合申報的鄭和遺存《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世界記憶項目旨在加強文獻遺產的保護,促進文獻遺產的普遍利用,提高人們對文獻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它與世界遺產項目、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并稱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三大遺產類旗艦項目。
此次“上新”,我國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項目已增至18項。
編鐘“自帶”音樂教材,展現中國千年智慧
《隨州曾侯乙編鐘》是此次世界記憶名錄“上新”的項目之一。編鐘是獨屬于中國的打擊樂器,出土于湖北隨州的曾侯乙編鐘有著多個之最,比如規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為完整等等。
但是鮮有人知的是,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另一個“身份”——打擊樂的音樂教科書。
曾侯乙編鐘上的銘文
“宮”“商”“角”“徵”“羽”這五音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在曾侯乙編鐘上共發現的3755個銘文,是目前已知唯一存世的公元前5世紀長篇系統音樂理論文獻,記錄了“一鐘雙音”等中國先秦樂律體系。
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曾攀向記者介紹,“一鐘雙音”使得曾侯乙編鐘一共可以發出至少128個樂音,這128個樂音在中音區的部分是十二律俱全的。
因此在全世界的樂器當中,曾侯乙編鐘是最早記錄十二律的樂器。
曾侯乙編鐘
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曾侯乙編鐘,出土至今僅在1978年、1985年和1997年演奏過三次。
集造型美學、鑄造技術和完整音律記錄為一體的曾侯乙編鐘,改變了人們對于中國先秦樂律學水平的認知,也讓世界聆聽到了來自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智慧。
碑碣匯集中國多元歷史文化信息
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495年),是中國禪宗祖庭,也是中國功夫的發源地之一。
此次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總計499通。這些跨越一千多年較為完整連貫的珍貴石刻歷史文獻,涉及政治、經濟、宗教、軍事、文化等,是研究中國佛教史、武術史和古代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
少林寺碑碣
跨越千年,少林寺碑碣既見證了少林寺的形成與發展,也是中國與周邊鄰國友好交往的歷史側記。
少林寺申報《世界記憶名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譚必勇表示,元明時期有大量的日本僧人來少林寺學禪、學法,說明當時少林文化對于東亞文化圈的吸引力,這一點在碑刻中體現非常明顯。
少林寺碑碣(566—1990)匯集了中國多元的歷史文化信息,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既是對少林寺歷史文化的國際認可,也展現了對文獻遺產保護、文化傳播和學術研究產生的深遠影響。
一座石碑跨越山海,見證“海絲”人文交往
此次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是一塊刻有中文、波斯文和泰米爾文的石碑。
1911年,英國工程師在斯里蘭卡西南海岸加勒市的涵洞中發現了它,其碑身的文字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重要見證。
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保存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的國家博物館。經過考古學家的分析鑒定,《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最初刻制于南京龍江寶船廠,鄭和第3次遠航時把它帶到了錫蘭山,也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
這是全球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塊刻有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的石碑,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多元文化交流交融。
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戚振宏介紹,這次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讓中國和斯里蘭卡人民重溫起源遠流長的友好交往歷史,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國人民能夠了解到友好合作是中國對外交往始終不變的底色,和平、和睦、和諧,始終是中國追求的理念。
中國三項文獻遺產新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教育報、中國旅游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