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建安二十四年冬,寒風掠過麥城殘垣。
城頭最后一桿“關”字大旗轟然傾塌,青龍偃月刀墜入塵土。這位戎馬三十余載的猛將,至死仍怒目圓睜,仿佛要望穿荊楚山河。
誰曾想,這個被東吳梟首的敗軍之將,1500多年后竟被統治階級正式冊封為“武圣”,與文圣孔子共享萬年香火。
演義中,關羽參與的戰役有32次,總體戰績13勝、5平、4敗,除掉戰平的,勝率高達85%。
然而,梳理一下正史的參戰,次數總共17次,總體戰績4勝、1平、12敗,除掉戰平的,勝率僅25%。
今日,且隨筆者撥開演義迷霧,探問歷史深處:
一個正史參戰勝率不足三成的將領,何以成為武圣?承載華夏千年武德?
白馬斬將:孤騎沖陣鑄勇魂
建安五年春,黃河畔白馬津金鼓震天。袁紹麾下猛將顏良橫刀立馬,連斬宋憲、魏續,曹軍陣前竟無人敢應戰。
忽見赤兔如烈焰破陣,關羽倒提長刀,丹鳳眼微瞇間已突至顏良麾蓋之下,手起刀落,猛將授首!
這是演義的劇情,正史的記載相對簡略,但不簡單:
“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沒有演義里的層層鋪墊,僅僅20字卻更顯驚心動魄。
此戰堪稱關羽勇武的注腳——不依戰陣謀略,全憑血性膽氣。這孤身沖陣的壯舉,恰似太史公筆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再現。
許都辭金:忠義丹心照青簡
建安五年的許昌城,曹操將西域進貢的鎏金馬鞍賜予關羽,卻見他深夜獨坐庭中,就著月光展讀《春秋》。案頭堆著漢壽亭侯印綬、金銀滿箱,竟似塵土般被冷落一旁。
“吾終不留,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這番誓言被陳壽記在《三國志》中,字字如金石墜地。當關羽得知劉備蹤跡,即刻封存府庫、拜書告辭。帳下諸將欲追,卻被曹操攔下:“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千年后文天祥作《正氣歌》,筆者以為,其中的“為嚴將軍頭”,不若改為“為關云長印”!
這份“受恩必報、見主必歸”的忠義,遠勝于先言斷頭終屈膝的嚴顏。
江陵烽煙:末路悲歌顯真魄
建安二十四年的荊州秋雨,淋濕了關羽最后的戰甲。前有徐晃重兵壓境,后有呂蒙白衣渡江,這位年近六旬的老將,終究感受到了窮途末路的絕望感。
當得知公安太守士仁、南郡太守麋芳獻城時,關羽仰天嘯道:“荊州重鎮,今毀于我手,何面目見兄長于九泉!”此言此景,竟與楚霸王垓下悲歌遙相呼應。
最令人唏噓處,當屬麥城突圍前夕。孫權遣使勸降,關羽假意應允,意圖放手一搏。然最終被識破假投降的計謀,遺憾被擒殺。
演義中,此段更改為關羽斷然拒絕諸葛瑾的勸降,正色而言:“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于竹帛也。”直面吳軍包圍圈,終究授首。
后世更多記住的,正是演義中敗亡之際的傲骨,恰成武圣神格最后的淬火。
結語:武圣非戰功 浩氣自長存
細勘關羽三十載征伐:徐州失陷、下邳被擒、荊州敗亡......若以成敗論,不過是亂世中尋常敗將。
當然了,所謂:不以成敗論英雄。關羽正是典型的代表。
關羽能成為關公,成為武圣,最重要的就是兩點——勇武和忠義。
自漢末橫刀立馬的威震華夏,至歷代帝敕層層加冕,云長公終化身為跨越三界的華夏戰神。
宋室南渡之際,徽宗揮毫潑墨,以“義勇武安王”金冊昭告天下,令赤面長髯的忠勇形象銘刻山河。
蒙元鐵騎踏破中原,順帝卻于大都紫極宮中敕封“崇寧護國真君”,丹墀之上青龍刀影與薩滿鼓聲共舞,胡漢交融間守護神威愈顯。
及至萬歷年間,九重宮闕降下“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尊號,鎏金牌位直入凌霄,從此廟堂江湖皆聞帝君駕前香火繚繞。
滿清入關定鼎,順治帝以“忠義神武關圣大帝”重塑精神圖騰,乾清宮匾額與綠營兵符同映赤膽。
待雍正揮動朱筆,“武圣”二字終成煌煌典冊,太牢之祀與鄉野社戲共繪神格,千年名將終成橫貫儒釋道三教的華夏至尊。
青龍偃月耀千秋,忠魂不泯鑄神壇。
諸君若到解州關帝廟,不妨細觀那副楹聯:
“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名士盡低頭。”
(本文主要參考《后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等)
對于關羽的武圣之名,是否因勇武和忠義之成全呢?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