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理解,咱們當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腦瓜比別人更聰明。
但你可能不知道,孩子大腦發育可不是勻速“升級”,而是有幾個關鍵“沖刺階段”。
哈佛大學的兒童行為科學團隊研究指出: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有高峰期的,并且,一生中有3次關鍵期,每次都影響著以后學習、思考等未來幾十年的認知儲備。
遺憾的是,好多家長壓根沒留意到這些關鍵節點,等反應過來時,孩子早過了最佳發育時段,白白錯過幫娃“升級大腦”的好機會。
第一次:語言的黃金期(0—3歲)
研究表明:0到3歲這段時間,是孩子大腦快速發育期,同時也是語言發展的“黃金窗口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從慢慢地開始牙牙學語,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到慢慢能蹦出簡單的詞語,再到兩三歲時甚至能說完整句子、跟大人對話了。
這段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的大腦正處于快速發育階段(腦容量從25%發展到80%)。
尤其是大腦掌握“語言”的區域,正在“牽線搭橋”,為以后說話奠定基礎。
盡管他們“輸出”的很少,但其實他們一直在做“輸入”的事,父母對他們說的話,都被記在腦子里了。
所以,這個階段,父母多和孩子聊天、講故事,帶他們認識周圍事物,刺激越多,語言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就像小火箭一樣“噌噌”往上竄,錯過可就難補啦!
第二次:邏輯與思維培養的“黃金”雙階段(4-7歲)
4到7歲這三年,可是孩子邏輯思維發展的黃金期。
4-6歲時,孩子已經能掰著手指頭算數、擺弄積木感知空間,這時候多陪他們玩數獨游戲、搭積木,就是在給大腦“充電”。
到了6-7歲上小學,孩子突然變成“十萬個為什么”,別嫌煩!這是大腦前額葉在飛速發育,正是培養判斷力和自控力的好時機。
像“棉花糖實驗”里,能忍住誘惑的孩子,長大后更有出息。
這兩個階段,父母不要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忽視了根本能力的根基。
比起成績,多陪孩子琢磨事兒、定小規矩,他們以后遇事不迷糊,做啥都有條理,妥妥培養出個“小機靈鬼”。
第三次:大腦發育的兩大“后勁”期(7-15歲)
7-10歲這幾年,孩子的大腦像在“裝修升級”。
神經元瘋狂“斷舍離”,灰質體積也跟著變,注意力、想象力都在猛漲。
這時候多帶孩子畫畫、做手工、搞小實驗,保準激發出一堆新奇點子。
等孩子到了12-15歲青春期,更得留心。
他們不是故意叛逆,而是管情緒的“杏仁核”先發育,管理智的“前額葉”卻沒跟上,才總控制不住脾氣。
這時候別覺得孩子大了就放手,得把握好“陪伴的分寸”——不用事事管,但得讓他知道,遇到坎兒時,爸媽永遠是后盾。
錯過3次機會,3個“補救”方法
雖然孩子一生中“變聰明”的最佳窗口期僅有3次機會,每錯過一次都很可惜,但是,科學研究指出“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錯過仍可通過科學方法補救。
語言滯后(3歲后):要是 3 歲多了孩子還不太愛說話,詞匯量比別家娃少一大截,可通過“對話游戲”補救。每天固定30分鐘沉浸式對話。
比如帶孩子遛彎看見小狗,別只說 “看,小狗在跑”,換成 “你猜小狗著急忙慌跑啥呀?是不是找小伙伴玩去啦?” 孩子一邊琢磨一邊開口,慢慢話匣子就打開了。
邏輯思維薄弱(6歲后):孩子上小學后,要是數學應用題總犯迷糊,做事情沒條理,可以把邏輯訓練帶到生活里。
比如帶孩子去超市讓他幫著算打折后的價格“這個餅干原價 10 塊,打八折是多少錢呀?”
整理衣柜時,讓他數一數 T 恤有幾件、褲子幾條,哪種顏色最多。
這樣有趣的對話,讓孩子感覺跟玩似的,但邏輯與思維能力,卻在不知不覺就提升了。
青春期情緒管理(12歲+):到了青春期,孩子那脾氣來得跟閃電似的。我家那小子有次考試考砸了,氣得直摔門。
父母別著急罵街,可以教孩子“6 秒呼吸法”,吸氣,呼氣各數3個數,等他數完6個數冷靜下來,再說:“說不定下次多對兩道選擇題就及格了呢?”
這么一說,他自己都樂了,慢慢地孩子就能學會自己控制情緒啦!
結語
養孩子,就像種樹似的,該澆水澆水,該修枝修枝,慢慢就長成大樹了。有時候我們沒有留意到孩子“變聰明”的節點,錯過了,但也別因此放棄。
記住:啥時候開始都不晚!只要咱肯上心,孩子準能給你驚喜,看那些后來居上的孩子,不都是家長不放棄的結果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