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王耳朵先生
苦苦尋子22年終于認親,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相認僅10個月就被兒子拉黑。
對雷武澤來說,這無異于天塌了。
可無關別人,一切都是他自己作的。
01
雷武澤是尋親大V,因左邊眉毛豎起,被大家稱作“雷公”。
兒子川川,三歲半那年被女鄰居帶出去玩,結果被人販子拐走。
如何被拐的?
人販子看到女鄰居孤身帶著孩子在路上走,便上前搭訕一同走路,然后請她吃了飯,并提出去招待所開房。
隨后,女鄰居洗澡的間隙,人販子帶走了川川,從此音訊全無。
一個極其荒誕的插曲,改變了這個家里每個人的走向。
經歷7895天,尋子22年。
雷公花費百萬,走遍全國各地,還懸賞25萬尋找有關兒子的線索。
直到2023年6月,警方在深圳找到一名男孩,與雷公第二次DNA匹配成功。
兒子,找到了。
為了認親這一天,雷公準備了22年。
此前每一年,他和妻子都堅持給川川過生日,準備生日禮物。
川川23歲時,他們眼巴巴望著超市里的一套結婚用的餐具,幻想川川會在婚書的空白處寫下名字。
川川24歲時,雷公和家人準備了24個蛋糕,24萬元和24份禮物。
他說:“這些見面禮只希望兒子盡快出現,不要再躲貓貓了。”
兩年前孫卓、符建濤被拐案開庭,雷公也在場,將川川25歲的生日提前兩天過。
他奢侈地花了1888塊錢,大蛋糕小蛋糕加一起有25個,守在法院門口唱生日歌,希望能“蹭”上流量,找到川川。
這22年,他們做了無數件這樣別人不理解的事情,被罵“高調”也好,被質疑“作秀”也罷,頂著那么多爭議,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得到外界的關注,早點尋親成功。
眾人皆覺得,如今一家團圓,以后指定是奔著美好的新生活去了。
可惜大家都忘了,人本就一體兩面。
02
雷公尋子成功10個月后,就被兒子拉黑了。
他發出不少聊天記錄。
一開始,父子倆相處還算融洽。
川川主動要載雷公去吃早飯,叮囑他多穿衣服,別感冒,照顧好自己身體。
沒多久,兩人關系逐漸發生變化。
雷公一直稱呼兒子為“您”,高達150萬次……
“您才25歲,我們愿意一輩子陪您。”
“我們下周來看看您,不會打擾您工作。”
“看一下我給您所有的文字紀錄、視頻家書吧。”
換位思考下,總被長輩稱呼為您,誰都會不自在。
但雷公不改,反倒步步緊逼。
要求川川加上別的被拐孩子的聯系方式,用另一種形式上的“別人家孩子”認親有多快,來暗示川川太過疏離。
后來直接把兒子架在道德高地,要求他喊出“爸爸”二字。
可眼看這些都沒奏效,他的行為越來越令人窒息。
像是諷刺川川總是反駁他的話,他直接送去一本名為《你是對的》的書,逼著川川讀。
川川說不想看,他陰陽怪氣:
“老爸送的,就不能勉強自己看一看?”
“還是因為是我送的,所以更不想看?”
兩人關系劍拔弩張,可雷公視而不見似的,每隔幾天就要求川川回長沙和他們相聚。
可川川要工作,婉拒了幾次,雷公急眼了,說話越來越刻薄。
“22年來,您過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祖宗日子。”
“有錢人就那么尊貴,香火就那么香?”
“我們就那么下賤,是不是?”
“我們哪里做錯了,哪里對不起你?”
最后川川被逼得實在不行了,答應雷公忙完手頭的事就回去住兩天,只希望不要一直逼他,他還要忙工作。
挺正常的交流,換來的是雷公的“爹味”說教:
“你把我們尋你22年的情感,當猴耍?”
“有多忙?你忙,接電話也不行,回來住也不行,陪你住也不行?”
“想想吧,25歲的人啦,大是大非,應該懂得起……”
人性的悲哀就在于,得不到時永遠渴望,擁有后卻不去珍惜。
找不到孩子的時候,他悲痛欲絕。
孩子失而復得,又把曾經的痛苦怪罪在他身上,視為孩子對他們的虧欠,想換來絕對的臣服。
以愛為名,行傷害之實。
像某部電視劇里說的,永遠不要低估父母的熱情,為了孩子他們可以舍得一身剮,自然也會要求更高的掌控權。
03
很多父母身上都有雷公的影子。
區別在于,他們沒弄丟孩子,丟的是孩子的心。
還記得當初孩子們沒出生的時候嗎?
一次一次的產檢,那個時候你們只想著他四肢全乎,平安健康就行。
等健康出生了,又希望他們長得好看,漂亮。
等他們再長大些,又要求他們懂事、乖巧些。
等他們上學了,又逼迫他們成績好些。
然后又貪心地要求更多。
于是,一個個一開始只希望孩子健康平安的父母變了。
變成了“矛盾”的大人。
一邊說家里沒錢,要省著點花,不要買亂七八糟的東西。
一邊又說錢不夠記得說,砸鍋賣鐵也供得起你。
不知道多少孩子在找家里要錢時都有種負罪感,一邊委屈父母的不理解,一邊又心疼他們的付出,不能割舍,也不能指責。
變成了“剝奪孩子人生”的大人。
一句“我是為你好”,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要求孩子聽話,最好事事臣服。
可是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就不應該聽話,他該有自己的想法和創造力,該培養自己的判斷力,該活出真實的自己。
要求孩子聽話的父母,就是在圖省事,走捷徑。
因為孩子一聽話就能滿足他的幻想,他就有了安全感,不會焦慮。
換句話說,這些父母是在用聽話來剝奪孩子的人生,剝奪孩子的安全感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
變成了“把痛苦轉移在孩子身上”的大人。
事業受挫的時候,跟孩子反復訴說自己的不容易,責怪孩子不懂事不體諒。
夫妻感情不好的時候,對著孩子說另一半的壞話,說“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和你爸/媽離了”。
一次次對著孩子發泄,卻不管他們真的會覺得:
“是我造成了這個家的苦難。”
他們一方面幻想自己應該足夠強大,去解決家庭這些苦難,可一面對現實,卻發現小小的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然后一直停留在罪惡感和虧欠感的內耗中。
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自己小時候厭棄的大人,還在疑惑:
“為什么我的孩子不愿意跟我說心里話了?”
“為什么孩子放學回來就把自己鎖在臥室?”
有本書叫《生育制度》,費孝通在里面寫了這段話:
“若有閑情坐下來計算一下,一個孩子在一小時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摘的次數。
在最專制的君王手底下做老百姓,也不會比一個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過日子更難過。”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
你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將在哪里體會到痛苦。
04
前兩天刷到一位媽媽感慨,“女兒長大以后,總是和我說再見”。
以為是什么埋怨的帖子,結果看完鼻頭一酸。
女兒大學放假,她提前好幾天就把女兒的零食小車裝滿,想等她回來以后一起邊吃零食邊看電視。
可臨時收到女兒要去徒步旅行的消息。
她沒掃女兒的興,獨自看完了電視劇,吃完了零食。
臨出發前,女兒邀她一起看電影。
她提前一小時出了門,給女兒買剛出爐的奶油泡芙,焦香脆嫩的淀粉腸和大減價的面包。
遠遠地,瞧著女兒站在電影院門口。
好像還是那個背著雙肩書包,等她接放學的小孩。
看著女兒興奮地描述電影,她雖然不懂,但也跟著開心,因為她知道:
“只要女兒做她自己想做的事,一定會很高興的。”
女兒出發當天,她去送機。
雖然舍不得,但她很自豪地寫:
女兒準備去看她的世界了。
“比起讓你留在我的身邊,媽媽更希望你能無所顧忌地前往屬于你的人生。”
評論區里,好多孩子羨慕哭了。
最高贊說,“原來你們每次一放假就趕著回家,是回這種家啊?”
也有人明白了,為什么有些人有勇氣做很多事,因為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失敗而已,回到家被爸爸媽媽抱一抱就又是堅強的勇士了。
但不知道有人算過沒有,家對孩子來說,是有期限的。
7歲以前,家是孩子的全部。
7到12歲時,家是晚上。
13到18歲時,家是周末。
19到23歲時,家是寒暑假。
23歲以后,家只是春節了。
時間真的太快,快到五句話,就能概括完一個孩子在家能待多久。
就連說“再見”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做父母的,還是不要太貪心了。
說回雷公,在被兒子拉黑后,兩個人溝通了一年,終于重新加了回來。
希望這一次,他能明白:
有愛的家庭才能飛出戀家的鳥。
而愛是常覺虧欠,不是常覺虧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