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劉賢沛 通訊員鐘軒 中山市城鄉收入比縮小至1.40:1,連續11年保持全省最優!在4月18日舉行的“看廣東·遇‘鑒’鄉村之美”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山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有林就推動農村集體收入增長相關舉措進行介紹。南都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為推動農村集體收入增長,中山先后成立179家“強村公司”,為鄉村振興帶來持久動力。2024年,中山17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超1億元,43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超5000萬元。
李有林介紹,中山位于珠三角幾何中心,改革開放前沿地,具有區域優勢和先發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將富民增收擺在重要位置,一體推進“經濟強”“城鄉美”“社會治”,2024年,全市農村集體資產總額突破560億元,集體經濟總收入超86億元,17個村突破億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8萬元。
抓規范,聚合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要凝聚合力上下一心推動改革,過去集體資產管理不規范、底數不清、交易不透明,影響了干部與群眾的互信,阻礙了村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山打造了農村集體“三資”和財務監管一體化平臺,將資產、財務全部納入平臺,實現了資產要素“一張圖”管理、全鏈條管控。所有資產的流轉、交易全部通過系統公開發布、競拍競價,讓資產在陽光下交易,這有效提升了資產價值。據統計,通過網上競投交易,成交價比預期價格平均增加8%。同時,也使群眾能夠對每一筆交易進行監督,讓群眾從心里支持集體經濟發展的各項決策,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凝聚了合力。
抓業態,激活力。中山有240個有集體經濟組織的村居,每個村居有自己的資源優勢和特色,中山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發展原則,鼓勵村集體根據自身實際,因地制宜選擇差異化的發展模式。具體舉措包括支持推動村級低效工業園改造,鼓勵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現代農業,推動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發展。目前,全市累計成立強村公司179家,2024年實現收入近25億元,帶動村集體增收9800多萬元。
抓改革,增動力。在發展資金來源方面,通過建立收益留存再發展機制,從可分配收益和征地補償款中提留資金用于集體經濟發展,大大增強了村集體的造血能力;在經營方式方面,通過推進農用地“統租統管”,將分散在各小組的“小田”集中成連片的“大田”進行經營,發展規模化、產業化的種植、養殖項目,當前中山市農用地百畝以上規模的經營面積超20萬畝,實現了產業發展、集體增收、農民致富;在產權制度方面,強化村級統籌,推進組級資源向村級匯聚,全市已有77個村級實行村級統一核算,占比32%,實現規模化、抱團發展。同時培育職業經理人、鄉村文旅CEO超百人,打造了“懂鄉村、會經營、善管理”的鄉村人才隊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