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空氣清新。陽光溫煦,微風含香。帶了一年多的外孫,真想外出放松放松。和同學勾通之后一拍即合,于是兩家四人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春季輕松自駕游。 我生在三秦,從軍于西藏,對廣袤的戈壁和猙獰山峰提不起興趣,還是喜歡南方的青山綠水。4月14日,我們第一站直奔湖南岳陽樓。這趟旅程,不為附庸風雅,只為尋一方寧靜,讓疲憊的心靈在湖光山色間覓得棲息之所。
昔聞洞庭水,今登岳陽樓。這是杜甫《登岳陽樓》中的美麗詩句,此刻我仿佛也有和杜甫一樣的的心情。到達岳陽市的當天晚上,雖然景區已經關門,但我們還仍然是去現場一睹為快,沿湖畔漫步感受一下洞庭湖的輕風和濕潤的空氣。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去登岳陽樓。踏入岳陽樓景區,風里裹挾著淡淡的水汽與花草的芬芳。不遠處,雙公祠靜靜佇立,在綠樹繁花的簇擁下,更顯古樸莊重。雙公祠門口的一副對聯格外醒目:“一湖一樓一記,浮乾坤,控南北,敘樂憂,江山勝景輝映千古;雙公雙績雙德,聯珠璧,會風云,昭日月,文壇佳話流播九州”。祠內供奉著范仲淹與滕子京,二人塑像栩栩如生,目光中透著堅定與憂思。遙想當年,滕子京被貶巴陵郡,卻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勵精圖治,重修岳陽樓。范仲淹雖未親臨此地,卻憑借好友的一幅畫作,揮毫潑墨,寫下千古名文《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吶喊,穿越千年時光,依舊振聾發聵。站在祠中,我不禁思緒萬千,這兩位先賢在困境中堅守初心、心懷天下的胸懷,實在令人敬仰。
離開雙公祠,抬眼便望見了岳陽樓。岳陽樓最初叫閱軍樓,是三國時魯肅用于指揮和檢閱水軍,我站在三樓檢閱臺,洞庭湖內拉貨的大船一只接一只緩緩而過,真有檢閱水軍的感覺。
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聞世之后,這里便成了文人墨客必來之處。這座三層樓閣,飛檐斗拱,宛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鯤鵬,氣勢恢宏又不失典雅。樓內陳列著許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墨寶,每一篇都飽含著對岳陽樓的贊美與對世事滄桑的感慨。輕撫著斑駁的欄桿,我仿佛看到了古往今來無數遷客騷人在此憑欄遠眺,或把酒言歡,或黯然神傷。
邁出岳陽樓,洞庭湖的壯闊景色瞬間映入眼簾。春日的洞庭湖,水波浩渺,陽光灑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宛如無數碎金在跳躍。今年的湖水有點遜色,水淺灘露看不到往日的壯觀,“云霧繚繞,如夢似幻。"已不再顯現。
我沿著湖邊漫步,心中的煩惱與疲憊漸漸被這無邊的湖水吞噬。此時此刻,沒有生活的瑣碎,沒有工作的壓力,只有我與這天地山水,融為一體。望著洞庭湖,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閃耀的名字,他們或在這里留下足跡,或在這里抒發情懷。屈原曾行吟澤畔,懷石投江,他的愛國精神如這洞庭湖水,滔滔不絕;李白曾把酒問月,“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他的豪放灑脫為洞庭湖增添了幾分浪漫氣息。
在這美好的春日里,我于岳陽樓畔懷古思今,收獲的不僅是自然美景帶來的身心愉悅,更是對歷史、對人生的深刻感悟。人生如逆旅,我們都是行人。無論遭遇多少風雨挫折,都應如先賢們那般,保持一顆豁達樂觀的心,心懷天下,不忘初心。當我轉身離去時,心中滿是眷戀,但我知道,這趟岳陽樓之行,將永遠銘刻在我的記憶深處,成為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登岳陽樓望洞庭懷古》 獨上名樓瞰洞庭,煙波浩渺接空冥。 畫舸徐行驚浪起,銀濤猶帶戰痕寒。 樓頭鼓角聲猶在,水面旌旗影未殘。 欲問當年征戰事,夕陽無語下汀灘。
2025年4月17日夜于長沙
作者簡介:王吉友,男,1963年2月生,陜西蒲城人,大學文化程度,曾在西藏部隊服役19年,少校軍銜,1998年復員軍官。從事記者工作23年,現已退休。1984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數百篇散文、小說作品刊發報紙、雜志,出版有散文集《留著雪漬的腳印》。
來源:蝶語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