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建筑新聞獎(World Architecture News Awards,簡稱WAN Awards)公布了2024年第十七屆最終獲獎名單。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教師袁柳軍、金捷(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團隊作品“中國宣紙小鎮國紙客廳及國紙水街”建筑項目獲2024 WAN Awards世界建筑新聞獎綜合使用類別金獎。
世界建筑新聞獎由全球著名建筑設計媒體英國建筑門戶網站世界建筑新聞網(World Architecture News)創建,是重要的國際建筑獎項之一,每年舉辦一次,至今已成功舉辦16屆。參賽項目具有廣泛的全球覆蓋率,每年邀請國際頂尖專家擔任評委,健全的評審體系,為原創設計提供公平的競爭平臺。
2024 WAN Awards評語說道:“一座將‘宣紙’意境具象化的建筑奇構。素雅中見精微,空靈處顯匠心,榮獲金獎當之無愧。”
建筑鳥瞰
1號樓內外空間實景
建筑屋面
建筑設計以“紙山行”為概念,以白色清水混凝土切片為主要元素,通過建筑與景觀一體化設計,在烏溪江畔,安放一座可以進入的如畫“紙山”。
建筑以“紙山行”為概念,試圖用一種園林式的連綿不絕的空間體驗,來呈現一種東方式的宏大與詩意。在一系列不斷被開啟的洞天空間中,讓觀眾墜入一層套一層的夢境里,讓“紙山”的意象從視覺經驗逐步轉變成身體經驗,在一場又一場的迷失里,在上上下下的不斷漫游中,使其逐漸獲取一個豐盈而強烈的“紙山”記憶,感受一種中國園林式的連綿的震撼。
中國宣紙小鎮位于安徽省宣城涇縣,以中國紅星宣紙造紙廠為核心,是以宣紙文化為載體,集合生產、展示、售賣、住宿、研學、旅游等功能的特色小鎮,未來希望打造成中國宣紙文化的精神高地。本建筑項目坐落于中國宣紙小鎮入口,毗鄰宣紙博物館和烏溪,四周群山環抱,潔白的戶外曬紙場隨著山勢連綿起伏。建筑依溪而座,主體面積為10695平方米,建筑造價1.2億,包括游客中心、紅星宣紙制作表演區、紅星宣紙制作體驗區和紅星宣紙售賣區四個功能區塊,與宣紙博物館一起,成為小鎮宣紙文化展示的核心區塊。
宣紙原料戶外曬場
“紙山行”的概念源自于對宣紙及以宣紙為載體的山水畫境的整體想象,如何將自然中的游山體驗轉換為人工化的“紙山”建筑空間,在五代畫家巨然的山水畫《湖山春曉圖》中,我們似乎找到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在這幅山水畫作品中,畫家把山體進行切片化處理,通過層疊交錯的山體切片把畫中人裹挾在一片不盡的褶皺和幽深之中,引發觀畫者不盡的遐想。在這座精心打開的山體內部,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如此稠密而又秩序井然的、人工化的山水自然。正是畫家的這種個人化的處理,廣袤的自然被濃縮于咫尺之間,獲得了一種引人入勝的如畫的重現,給觀者帶來一種連綿不絕的沉浸式體驗。
[五代] 巨然,《湖山春曉圖》(局部),絹本墨筆
縱223厘米,橫87厘米,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湖山春曉圖》這種呈現空間的方式為我們“紙山”建筑空間的營造提供兩層重要的啟示:
其一是內外空間的連續性。在巨然的《湖山春曉圖》中,山的外形與內形連綿一體,他用這種均質化處理手法,把山林空間的深遠層疊表達得更加純粹有力。畫面中的山體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在一片近乎均質化的皴法處理中連綿不絕。這就是一片抽象化的人工山水,在均質化造型元素的不斷反復重疊中逐步生發出空間的復雜變化,實現一種純粹而豐富的體驗。這也正是我們“紙山”空間的原型。
1號樓內部空間實景
其二是對山“勢”的表達。在《湖山春曉圖》中可以看到,山體空間的內與外始終處在一種聯動的關系中,借助切片邊緣的次第漸變,產生一種連綿不絕的韻律和勢,這種時間帶動空間,在運動中不斷生發而出的勢,和中國的書法邏輯一脈相承。在巨然的另一件作品《萬壑松風圖》中,這種單純序列變化的“勢”表達得更加純粹有力,在不斷地重復漸進中逐漸構建起一種動態有序的外部形象。
[五代] 巨然,《萬壑松風圖》(局部),絹本墨筆,縱200.7厘米,橫70.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左)
建筑北立面實景(右)
當我們把這種次第生發的“勢”的關系呈現在我們的建筑空間中,因為建筑體量夠大,這種單純的重復將給觀者帶來一種綿綿不絕的沖擊感。同時,它又和觀眾的身體密切相關,隨著身體的移動而變化。更重要的是,這種“勢”的存在讓整座建筑的空間變幻成為一個不斷流轉的整體,而非各自孤立的局部。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空間的流動不同于一般參數化建筑,我們追求的是一種書法式的節奏,圓中見方,筆斷意連的頓挫感。此外,在外部空間的塑造上,這種動態的勢,亦能讓人工“紙山”與周圍環抱的自然群山之間獲得一種內在的連續性與同頻關系,而不是簡單的圖底關系。
建筑鳥瞰
所以,在巨然的山水畫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一種中國古人處理自然山水的人工化方法,感受到一種在有限空間被構建起來的東方式的連綿的震撼與詩意,這也是本次建筑實驗試圖嘗試的方向。在“紙山”內部,我們通過白色混凝土切片的不斷層疊、交錯,為游客呈現一個內部不斷被打開的自足的世界——紙山行不盡,如在畫中游。
草圖 繪:袁柳軍
東方式的連綿的震撼與詩意
白色混凝土切片的不斷層疊、交錯
宣紙質感的建筑化表達
如何最佳地表現白色宣紙的質感,白色清水混凝土成為最合適的建筑材料。其以白水泥為主要凝膠材料,使用白色或淺色礦石為骨料,一次澆筑成型,以現澆混凝土的自然表面直接作為飾面表達,不做額外裝飾,只需在表面涂一到兩層透明保護劑即可。
和普通混凝土做法相比,白色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藝復雜,難度大。為了獲得宣紙般溫潤白皙自然的質感和平整度,我們在設計階段及施工前期做了大量的配比實驗和工藝嘗試,尋找可行實用的高強度白水泥,并通過實驗優化了白色混凝土級配,對高強度白水泥制作的混凝土抗裂問題采取了專項措施研究。同時,我們通過高品質木模板的選擇及3D打印切割模板,以提升模板加工進度。從實驗室小樣到現場1:1清水混凝土樣品澆筑成型實驗,一系列舉措,為項目落地的順利推進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前期實驗過程中,對強度、色度試配的數組十厘米見方的混凝土石塊小樣 設計單位供圖
前期樣板實驗 設計單位供圖
在實現宣紙意象的建筑化表達中,另外一個重要的挑戰就是切片的厚度,如何讓層層疊疊的“紙山”依舊保持宣紙材料給人特有的輕盈意象?結構設計采取連續的混凝土剪力墻結構體系,利用建筑橫向分布間距較密的隔板,落地部分作為混凝土剪力墻。經過反復的結構計算和實驗,我們最終實現在墻體高度最高到12米,且單跨跨度最大達到36.9米的情況下,將每片混凝土墻的厚度控制在200毫米。
2號樓內部空間實景
除此之外, 白色清水混凝土材料在戶外環境下的自然變化(氧化、雨水侵蝕等)可以進一步表達手工宣紙從新紙到老紙的自然演變,讓建筑同時成為一個時間與歲月的容器,就像紅星宣紙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老愈佳。
白色清水混凝土
紙山行旅的建筑化表達
如何在一座建筑空間中實現中國人對山的想象?它不是簡單的外部造型的塑造,需要的是一種進入其中的身體的切身實踐,如同巨然畫中不斷開啟的起伏層疊的內部空間。
我們在建筑內部與外部、屋內與屋頂之間精心構建了一套極其復雜的路徑體系,通過流線空間豎向標高的豐富變化,形成大量連續的坡道(主流線上)和臺階(支流線上)。游客既可在長坡道構成的主游線上有目的的游走,也可以借助臺階、汀步不知不覺中完成室內外切換,進入一個又一個被不斷開啟的休閑空間。
屋面是整套路徑系統的高潮部分。三幢建筑借助三種不同的登山路徑,最后在一片連續的屋面空間匯合。在此,層層疊疊的白色切片剪力墻頂起伏連綿成一整片兩百多米長的白色山脊。漫步在屋頂的白色廊道中,在“紙山”中環視四周群山,最后在腦中建立起對“紙山”的完整印象,我們通過這種以人的身體為向心點的綿綿不絕的沖擊,來試圖傳達出一種中國式的山水意趣。
建筑鳥瞰
建筑屋面
建筑內部實景
長鏡頭式的空間敘事
“元祐丁卯,余為汝南郡學官,夏,得腸癖之疾,臥直舍中。所善高符仲攜摩詰《輞川圖》視余,曰:‘閱此可以愈疾。’余本江海人,得圖喜甚,即使二兒從旁引之,閱于枕上,恍然若與摩詰入輞川,度華子岡,經孟城坳,憩輞口莊,泊文杏館,上斤竹嶺,并木蘭柴,絕茱萸沜,躡槐陌,窺鹿柴;返于南北垞,航欹湖,戲柳浪,灌欒家瀨,酌金屑泉,過白石灘,停竹里館,轉辛夷塢,抵漆園,幅巾杖履,期弈茗飲,或賦詩自娛,忘其身之匏系于汝南也。數日疾良愈,而符仲亦為夏侯太沖來取圖,遂題其末而歸諸高氏。”
——秦觀《書輞川圖后》
秦觀《書輞川圖后》里一系列連續的動詞表達,呈現出一種長鏡頭式的連綿空間,這種進入畫中的游觀,同時也是中國園林空間敘事的核心。中國園林不是給你制造一個個赫然眼前的奇觀,而更多是邀你進入奇觀的內部,在連續的漫游中,經由可見之物,讓你逐漸感知隱藏其后的詩意。
為了強化這種長鏡頭式的敘事表達,我們在空間中設置了多條超長距離的連續路徑,觀眾可以實現連續的上上下下、層層疊疊的空間穿越,以及室內外空間的自然切換。而這些路徑都牢牢地控制在建筑1.2米間距的白色切片剪力墻模數下,通過切片的次第開合逐漸呈現出來,強化了這種游走體驗的連續性。觀眾被邀請進入空間的沉浸式連續互動中,空間中某種被隱藏的部分才可能慢慢浮現出來。在此,我們希望給觀眾提供的不是視覺上一次性的強烈刺激,而是嘗試去營造一種中國園林漫游中的連綿的詩意。
建筑內部空間實景
整個建筑群由三幢建筑組成,沿烏溪河東西向一字排開,建筑之間以連廊相接,在功能流線與北面宣紙博物館老館一體化考慮。1號樓國紙客廳作為宣紙小鎮游客中心功能使用,以之為起點,設計有四條不同游徑,滿足不同游客的游覽需求。三幢建筑均控制在1.2米間距的縱向剪力墻片墻模數下,結合各自功能需求,生發出多樣化的內部空間體驗。
俯瞰建筑
建筑平面圖 繪:徐永永
以1.2米間距為模數的剪力墻
一洞天:國紙客廳(1號樓)
國紙客廳主要承擔小鎮游客中心功能,建筑與入口廣場之間以鏡面水池相隔,以橋相連,通過一個精心設計的山洞,邀人入畫。內部空間通過連續的弧形切片,形成一系列相互滲透的紙的“山洞”,在室內外連通的鏡面水池的倒映下,呈現出一個巨然似的充滿褶皺的稠密山水世界。
1號樓內外空間實景
一片田:造紙體驗區(2號樓)
紅星宣紙的生產作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帶有濃厚的手工勞作特色。造紙體驗區結合徽州獨特的梯田地貌特色,在如畫的“紙山”內部,用層層疊疊的曲形臺階,開辟一片可供四百人同時體驗與觀摩撈紙工藝的人工梯田,這也是建筑中跨度最大的無柱空間。
2號樓內部空間實景
一張紙:造紙表演區(3號樓)
造紙表演區以現場展示造紙的具體工序為主要功能,我們提出“一張大紙”的概念,用一個弧形的大坡道把整個空間統一在一個連續的平面中,結合豎向的垂直墻面,把各自為陣的不同工序有序地整合在一個共同的開放空間內,形成一系列空間中的立軸,如畫地展示不同的造紙工序表演。
3號樓內部空間實景
建筑向內探究的過程,從某種角度來說,亦是試圖找回中國建筑空間原有詩意的過程。 雖然此建筑像大多數公建項目一樣,尺度上已經遠超傳統建筑,但這也是當代建造不可回避的問題。 在尺度的巨大差異下,如何繼續和延續中國傳統空間的內在質量? 我們舍棄了造型元素上對中國元素的轉化,而希望在空間營造邏輯上去試圖與中國傳統造園建立某種延續。 如何在流動中理解空間,讓時間帶動空間,在游觀的序列中去營造一系列不斷“生發”的連綿不絕的空間體驗,這也是我們團隊在此項目中回應中國園林空間當代轉化的一次努力和嘗試。
建筑與場地全景鳥瞰
建筑夜景外觀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中國宣紙小鎮國紙客廳及國紙水街
項目地址:安徽省涇縣烏溪
建筑面積:10962㎡
設計單位: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建筑及室內設計主持:袁柳軍、金捷
設計團隊: 徐永永、李瑞、尉杭英、 趙和敏 、盛加喜
結構:張豪、邢家斌、胡一峰
給排水:余偉陽、任政、王棟
幕墻:茅建會、吳特信、石奎
景觀設計:袁柳軍、沈實現、何洋、李瑞、童玲、方芳
攝影及視頻制作:杭州簡直攝影有限公司
設計時間:2018-2019年
施工時間:2019-2023年
建設單位:安徽涇縣宣紙小鎮有限公司
主要負責人:朱大國、陶峰、翟小寧、曹旻峰、劉爽
勘察單位:安徽匯華工程科技
施工單位:1宣城市政建設集團(主體)
2安徽四建控股集團(內裝)
監理單位:合肥工大監理
來 源|有方空間
文 字|袁柳軍 金 捷
攝 影|王大丑 李 瑞 袁柳軍 楊 盛
編 輯|戴佳杰
責 編|童戈辛
審 核|方 舟
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國美學術通訊”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體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