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祁東縣雙橋鎮江南新村的田野間,200余畝煙葉與晚稻輪作的耕地如綠色織毯,40畝蛙稻共生基地里此起彼伏的蛙鳴與稻浪交響。這片曾被拋荒的土地,如今因一位身殘志堅的“新農人”而煥發生機。
56歲的彭新平,用15年時間書寫了一部“荒田重生記”,更以三級殘疾之軀,蹚出一條“土地增效+產業融合+弱勢群體共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拋荒田里長出新經濟學”
祁東縣作為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202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21.23億元,但耕地碎片化、勞動力外流曾讓江南新村陷入“有田無人種”的困境。2011年,在外從事建筑行業的彭新平響應鄉賢返鄉號召,將全村320畝拋荒田全部流轉,創新“煙稻輪作+生態種養”模式:煙葉與晚稻兩年輪作提升地力,蛙稻共生田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年收益突破200萬元。這種“時間換空間”的集約化經營,與祁東縣黃花菜產業的“全產業鏈增值”思路異曲同工,成為破解耕地撂荒的鮮活樣本。
“土專家”的科技興農辯證法
沒有種植經驗的彭新平,硬是靠“白天蹲田埂、晚上啃農書”成為技術能手。他獨創的煙葉病蟲害“三級預警法”,通過觀察葉脈顏色變化提前干預,將煙葉優質率從60%提升至85%;在蛙稻共生田引入物聯網水質監測設備,實現溶氧量、pH值實時調控。這種“傳統經驗+現代科技”的融合,恰與祁東縣推動農業機械化總動力達103.23萬千瓦的發展戰略形成呼應。村干部彭雙玉感慨:“他讓鄉親們看到,種田不再是‘面朝黃土’,而是門需要鉆研的學問。”
共富工坊:弱者的反脆弱試驗
在彭新平的基地,6名殘疾員工構成特殊生產單元:右手萎縮的他親自示范單手套袋技術,聽力障礙者負責需要高度專注的蛙苗分揀,腿部殘疾者操作改裝過的電動除草機。這種“因人設崗”的包容性就業模式,與祁東縣石亭子鎮“分散養殖、集中孵化”的集體經濟創新同樣體現精細化運營思維。基地還采取“保底工資+產量分紅”,讓施素乾等60余名村民年均增收2.4萬元,殘疾人家庭收入增幅達35%。
從個體突圍到系統變革
彭新平的實踐,折射出祁東縣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通過培育“頭雁”激活土地、人力、技術要素。正如該縣通過電商將黃花菜賣向全國,彭新平正籌劃建設冷鏈倉儲,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鎮黨委書記表示:“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社會企業家’,既懂市場規律又有鄉土情懷。”
身患三級殘疾的彭新平站在田埂上,身后是被重新定義的鄉村圖景——這里不再有“廢棄”與“弱勢”的二元對立,只有土地與人相互成全的生機勃勃。
他的故事證明:鄉村振興不僅是政策的落地,更是無數個體在時代機遇中的創造性突圍。正如祁東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4億元的實踐,江南新村的蛻變揭示著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密碼:讓每一寸土地都承載希望,讓每一個生命都找到舞臺。(格祺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