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生啃西蘭花、白煮雞胸肉、原切胡蘿卜……這屆職場人引領極簡帶飯上班潮流。有人自嘲,“吃草啃菜葉,湊活就行”;有人拿塑料袋、保鮮膜隨手一兜,連碗筷、飯盒都不用洗了。如此帶飯看似寡淡,實則暗含一些上班族的隱痛:午休時間緊、外賣花銷大、做飯精力不濟、午餐儀式感太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物質豐裕時代,“少即是多”的極簡主義漸成各個領域的生活新理念。一餐外賣動輒幾十元,吃進嘴里的還可能是重油重鹽的預制菜,價格刺客疊加健康隱憂,迫使年輕人回歸廚房、回溯原味。水煮、清蒸甚至生吃,簡餐主打一個簡單、原始、步驟少,十來分鐘制作完成,成本低至幾元錢。
自炊看似潦草簡陋,卻能掌控食材來源,盡可能避開了“科技與狠活”,還能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和精力成本,達成“自己動手”的心理滿足。更有甚者,生啃菜葉蘸醬,將摳門哲學發揮到極致,以寡淡飲食解構消費主義的精致包裝,用舌尖上的極簡主義找回生活掌控感。
帶飯上班,也讓時間管理更上層樓:任務又多又急的時候,用餐無需離開工位,節約了下樓取外賣的時間,甚至能邊啃胡蘿卜邊敲鍵盤。從“民以食為天”到“飯以速為美”,這種以簡餐兌換效率的“工具理性”,雖有自我規訓之嫌,卻被存在主義黑色幽默巧妙化解:飯前給紫甘藍拍照發朋友圈,配文“今日份光合作用打卡”,主打一個我飯隨我心。
圖片來源:李伯清微信公眾號
簡餐如同生活的隱喻,投射出快節奏的時代鏡像,見證著年輕人直面壓力的適應性反應。時間成了稀缺資源,年輕人索性將效率原則移植到生活中,以工業思維優化流程,剝離烹飪中的冗余動作:能使剪刀,不碰菜刀;能一鍋燉,不分開炒;能用袋裝,就不刷碗。簡餐像是開了“快充”模式,有效提升了做飯任務的“投入產出比”。
從四菜一湯到糊弄一鍋,父母輩或許很難理解這種“敷衍”:菜都不切,飯能好吃嗎?簡餐被貼上了“懶人”標簽,但年輕人不以為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糊弄的是過程,而非結果。還有不少人通過蛋白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精準配比的簡餐,既省了時間,也收獲瘦身減脂的雙重利好。
糊弄,但沒全糊弄。在有限條件下對自己好一點,在吃飯這件事情上,也能找到“主體性”。短視頻平臺上,教人5分鐘組裝帶飯簡餐的教程獲得數十萬點贊,許多上班族將其視作精神按摩。生活里滿是KPI和Deadline帶來的壓力,卻被看似荒誕的烹飪方式意外消解。正如網友調侃:“做飯糊弄學,學的不是做飯,而是如何與生活和解。”調查顯示,盡管每天做飯的年輕人僅12.7%,每周做幾次飯的年輕人仍有36.6%,不少上班族選擇周末下廚,燒熱鍋灶打打牙祭,“工作日極簡風”與“休息日儀式感”在這方小天地里共生,職場極簡餐與居家煙火氣并行不悖。
可繁可簡,有舍有得,從這個意義上說,年輕人也在吃飯的選擇中達成效率與體驗、工作與生活的再平衡,努力探索“必要”與“冗余”的人生智慧。辦公室簡餐承載效率、周末大餐治愈內心,鍋碗瓢盆中不只是維持生命的卡路里,更是細膩可感的生活顆粒度。
這正是:
簡餐將就也講究,識食物者為俊杰。
莫笑年少潦草客,嚼得菜根知世味。
大家晚安!
(文 | 戴林峰)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