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柔然被消滅后,北方的突厥崛起,占據了漠北草原,成為中原的大敵。
面對突厥的威脅,隋朝的長孫晟建議楊堅采取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式來對付突厥,只要有十年的時間,突厥必然會遭遇到內部的分裂,從而無法構成對隋朝的威脅。
為什么說長孫晟的這個方法后來為隋朝解決突厥的問題立下了大功?為什么說這個方法對于解決強大敵人的威脅一直是最有效的方式呢?
我們今天來讀一讀《資治通鑒》里面記載的突厥的威脅和長孫晟的建議這段歷史。
01
《資治通鑒》原文
(原文和譯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參看本公號同步發布的原文和譯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設置放大觀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僅放置圖片
原文文字版本請點擊以下鏈接閱讀:
??
02
譯文
03
收獲與反思
關于突厥崛起的歷史,在之前我們寫的文章:中我們就曾經談到過。
突厥的歷史中說自己是匈奴的分支,后來被滅族,只剩一個小孩被砍斷手足扔到了草原。后來被母狼所救,跟母狼交合生下了十個男孩,這就是突厥的來歷。所以突厥以狼為圖騰。
當然這個傳說有很大的演繹成分,大概率是突厥是匈奴中的一個小部落,后來跑到了阿爾泰山附近,慢慢發展壯大起來。后來歸順了柔然,因為擅長鑄造,所以成為柔然的奴隸,負責鐵工。
后來因為柔然的分裂以及北齊對柔然的打擊,導致柔然越來越弱,最終被突厥所滅,由此突厥也占據了柔然之前占據的漠北草原。
最早在柔然衰落,突厥崛起之際,北周跟突厥結成同盟共同對付北齊,當年楊忠北路伐北齊就是跟突厥聯合。而北齊當時跟柔然通婚,來對抗北周和突厥的聯合。
而當柔然滅亡后,北周和北齊都盡力的拉攏突厥,所以突厥這時開始兩邊吃好處,坐山觀虎斗,這時也是突厥得以大發展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突厥向西大力擴張,在滅掉高昌之后,突厥的領土延伸到了西域。隨后又討伐吐谷渾,聯合波斯滅白匈奴,至此突厥的領土已經延伸到了現在哈薩克斯坦的咸海附近。后來因為和波斯帝國(現在伊朗)發生矛盾,突厥又聯合東羅馬帝國聯合共同對抗波斯薩珊王朝。這個時期不管是領土還是兵力,突厥都發展到了其最高時期。
而隨著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北周和北齊都要拉攏突厥的需要就消失了,反而突厥就成為北周北邊的隱患。當然當時北周為了穩定北部邊疆,還是決定和突厥通婚,把宇文招的女兒封為公主嫁給突厥可汗。
之后北周就派長孫晟護送公主去突厥成婚,之后又賄賂了突厥,將北齊的高紹義交給了北周。
而也就是這個時候楊堅篡位了。
楊堅篡位之后一方面對突厥的態度轉變了,停止了對突厥的歲貢,這就引發了突厥的不滿,所以突厥就想以為宇文氏復仇的名義對隋朝進行報復。
而這個時候,突厥內部又發生了一些變化。佗缽可汗病故了。然后也出現了繼承人的危機。
因為游牧民族過去很多是兄終弟及,當時佗缽可汗的哥哥木桿可汗沒有傳位給兒子大邏便,而是將可汗的位置傳給了弟弟佗缽可汗。所以佗缽可汗臨終就希望讓兒子庵邏將可汗的位置交給大邏便。(突厥的第一任可汗是佗缽可汗的父親阿史那土門,阿史那土門死后將可汗的位置給了大兒子阿史那科羅,阿史那科羅死后傳給弟弟阿史那俟斤,就是前面說的木桿可汗,阿史那俟斤死后將可汗位置給了弟弟阿史那庫頭,也就是佗缽可汗)
史書上說因為大邏便的母親地位比較低賤,而庵邏的母親的地位比較高貴,所以突厥很多部落首領對于讓大邏便做可汗不滿。
所以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不管是當時的隋朝還是突厥,母親一方的勢力因素對政治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婚姻本身就是政治聯姻,兩個強大的家族聯姻,那么就必然讓其他勢力忌憚的。這里面很可能不是部落首領不滿,而是庵邏的母親的家族對各位部落首領給了壓力。
而當時跳出來明確反對的是阿史那土門大兒子阿史那科羅的兒子攝圖,當時他是小可汗,統領東部部落。他明確提出來如果讓庵邏做可汗,他同意,如果讓大邏便做可汗,他反對。(其實攝圖的意思也很清楚,他父親是阿史那土門大兒子,是第二任可汗,所以大邏便去爭可汗沒道理,如果說父死子繼,那么就是庵邏,如果按照順序來,怎么也該是自己而不是大邏便。
在攝圖給與的壓力下,最終部落首領們還是將可汗位置給了庵邏。
但這樣一來大邏便又不滿,天天去鬧,最終庵邏沒辦法,就把可汗位置讓給了攝圖,畢竟攝圖在他們這一代是大哥。攝圖被稱為沙缽略可汗。
而為了平衡兄弟之間的關系,沙缽略可汗讓庵邏遷到獨洛水,稱為第二可汗,又封大邏便為阿波可汗,回去統領原來的部落。又封沙缽略的叔父玷厥,居住在突厥國西面,稱為達頭可汗。但這樣的解決方案并沒有解決兄弟之間核心的矛盾。
突厥內部的矛盾告一段落后,沙缽略可汗就將精力放在了剛剛建立的隋朝身上。面對楊堅不給突厥納貢,沙缽略可汗就決定入侵隋朝,當時突厥就和北齊原來的宗室勢力高寶寧一起出兵。楊堅面對突厥和高寶寧的入侵,只能抽調大軍駐防幽州和并州,并開始修建長城抵御突厥的進攻。
但幾萬大軍守在北邊邊境開銷太大了,所以楊堅痛苦不堪。這個時候送千金公主去突厥的使節長孫晟回來了。
談到長孫晟這個人也非常不簡單,他是鮮卑人,是北魏太師、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長孫稚當年也是北魏的風云人物,所以長孫晟是妥妥的勛貴后代。
但長孫晟雖然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但是其不僅出身好,還很刻苦,尤其是擅長騎射,在北周聲名在外。
所以當時宇文赟派長孫晟出使突厥,突厥可汗也非常欣賞長孫晟的騎射技藝,就留下了長孫晟,讓他教皇族子弟學習騎射(一箭雙雕的典故就是長孫晟出使突厥留下的,當時長孫晟隨沙缽略可汗出獵,遇到兩只雕飛著爭肉吃,沙缽略可汗給長孫晟兩支箭,說:“請射取它們?!遍L孫晟于是彎弓奔去,正遇雙雕相奪,他一發而射穿兩雕。沙缽略可汗大喜,讓各位子弟貴人都與長孫晟親近,學習其彈丸和射箭的本事)。而也就是在這個期間,長孫晟認識了沙缽略可汗之弟處羅侯,而處羅侯當時被沙缽略可汗所打壓,非常不滿,所以就暗中和長孫晟結盟,將長孫晟作為他外援。而長孫晟也趁機和他在突厥到處游獵,所以對突厥的情況非常了解。
所以長孫晟回來之后,了解到楊堅正為如何對付突厥發愁,長孫晟這時就上疏楊堅,指出了突厥雖然表面上強大,但內部也是問題重重的。尤其是沙缽略的叔父玷厥統治西部突厥,勢力強大,早就不想做沙缽略的下級,所以他們之間已經產生裂痕。處羅侯當時被沙缽略可汗所打壓,非常不滿,早就在尋找機會。而大邏便也是三心二意,并沒有完全效忠沙缽略可汗,所以這里面就有很多機會。
所以長孫晟提出了一個概念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因為玷厥統治西部突厥,和隋朝不接壤,但是如果隋朝和玷厥結盟,就會讓沙缽略面對腹背受敵的局面,為了防止玷厥攻打他,勢必就要派大部隊去防范,這樣就能減輕隋朝這邊的壓力。然后隋朝再聯合處羅侯以及其他對于沙缽略不滿的勢力,就會造成沙缽略可汗腹背受敵,雙拳難敵四手,這樣局勢就能徹底的改變。
楊堅聽了這樣的建議,非常高興,完全采納了長孫晟的建議,然后派人去結交玷厥,還故意把玷厥的使節放在沙缽略使節的位置前面,然后又派長孫晟去突厥的東部賄賂契丹,奚等部落,這時突厥內部就產生了互相猜忌,內部矛盾越來越深了。
其實長孫晟這個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策略非常的聰明。因為現實世界中一個國家再強大,也難以抵御四面八方的敵人。一個國家的財政是有限的,所以能豢養的軍隊也是有限的,如果四面樹敵,那勢必就造成把有限的軍隊還要分散到不同的方向去,在每個方向都不能形成優勢,就會形成被吊打的局面。而如果要增加軍隊,就得增加稅收,稅收太高老百姓過不下去也會反了。
所以一個國家再強大,也會害怕四處樹敵。所以要想在世界上生存下來,一定要清楚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當前跟誰矛盾最突出,那么就可以把誰當做敵人,而對于其他勢力,就要拋棄前嫌,進行拉攏,最終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才能扭轉不利的局勢,創造對自己有利的局面。
其實不管是人在職場,還是一個國家在世界立足,都是這個道理。
所以在現在國際局勢紛繁復雜的情況下,千萬不要聽從某些極端勢力的教唆,死抱著某些刻板的印象不放,盲目的覺得自己可以打俄羅斯,打印度,打越南,打日本,去四面樹敵,否則一個國家即使沒有被外敵打垮,因為財政等問題內部也可能崩盤。而應該聚焦到當前國際上的主要矛盾,緩和其他矛盾,這樣才能集中精力打好關鍵一仗,才能有獲勝的把握。而主要矛盾解決了,才有可能回過頭來解決次要矛盾,這個道理在解決任何問題上都應該是我們應該遵循的真理。
關注《讀史學文》,解碼更多王朝興衰密碼
加入讀史明智知識星球,探討更多感興趣的歷史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