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麥肯茲最新發布的《全球煉油廠關閉威脅分析》揭示了行業轉型期的殘酷現實:至2035年,全球21%的煉油產能(1840萬桶/日)可能被迫退出市場。這一系統性風險源于石油需求峰值臨近、碳成本激增與技術迭代的多重擠壓,不同區域與資產類別的生存能力呈現顯著分化。
不僅如此,根據2030年的預期凈現金利潤率,伍德麥肯茲已確定465個篩選煉油廠中的121個“有關閉的風險”。分析顯示這意味著累計煉油能力為2020萬桶/日,相當于去年全球煉油能力的21.6%。
歐洲煉廠率先暴露結構性矛盾
歐洲石油化工協會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歐洲約有30座煉油廠關閉。
伍德麥肯茲的分析顯示,由于碳排放免費配額的取消,歐洲煉油廠的凈現金利潤率將從2030年開始下降,而發達國家的運輸燃料需求預計將從明年開始下降。研究顯示,2030年代初全球石油需求觸頂后,產能過剩將導致煉油毛利持續下滑。歐洲市場已率先暴露結構性矛盾——電動汽車普及使成品油年需求下降1.5%-2%,疊加歐盟碳價年均8%-12%的增幅,部分煉廠運營邊際利潤已壓縮至盈虧平衡線邊緣。
2030年代初全球石油需求觸頂后,產能過剩將導致煉油毛利持續下滑。歐洲市場已率先暴露結構性矛盾——電動汽車普及使成品油年需求下降1.5%-2%,疊加歐盟碳價年均8%-12%的增幅,部分煉廠運營邊際利潤已壓縮至盈虧平衡線邊緣。
研究人員和分析師Wood Mackenzie寫道:“中國的流動性需求將在2027年達到峰值,并隨著該國積極實現道路運輸的電力化而開始下降。非經合組織國家的需求將在2030年后持續增長,但隨著全球運輸燃料需求的下降,其煉油商也將無法幸免。”
今年早些時候,非洲最大的Dangote煉油廠啟動后,歐洲與尼日利亞的長期燃料出口貿易額也可能大幅下降。交易員和分析師本月早些時候告訴路透社,這筆交易估計每年價值170億美元,可能會受到Dangote煉油廠產量飆升的威脅。Dangote煉油廠的加工能力為每天65萬桶,預計將100%滿足尼日利亞對所有精煉石油產品的需求,并且每種產品都有盈余可供出口。
與此同時,石油巨頭最近宣布即將關閉歐洲煉油廠,這些煉油廠將被改造成生物燃料生產設施。最新的包括埃尼集團在意大利利沃諾的煉油廠和殼牌在德國威塞爾靈的煉油廠,這些煉油廠將被改造成基礎油生產裝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獨立煉油裝置成為風險集中區
獨立煉油裝置成為風險集中區,其缺乏向化工品延伸的能力,在原料成本攀升與需求萎縮的雙向擠壓下尤為脆弱。即便配置深度轉化裝置的復雜煉廠,也因區域碳價差異陷入競爭劣勢:歐盟煉廠碳成本占比高達運營支出的15%-20%,較亞洲同類裝置高出5-8個百分點。
與化工裝置耦合的煉油資產展現出更強韌性,其30%-40%的毛利來自化工品銷售,可部分對沖成品油市場波動。但該模式并非萬能解藥:在101家高危煉廠中,僅13家配置蒸汽裂解裝置,且北美頁巖氣產區的裂解裝置正面臨原料價格波動與產能過剩沖擊。一旦核心化工單元停擺,關聯煉廠將喪失高附加值產品出口通道,其關停風險反而較獨立煉油裝置提升40%。
煉油利潤下降和碳稅政策是主因
根據WoodMackenzie的分析,煉油廠關閉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運營成本不斷攀升和政府政策施加的去碳化壓力。尤其是在歐洲等地區,因征收碳稅,許多煉油廠將承受更為沉重的經濟負擔。這些增加的費用迫使煉油廠重新評估其運營模式,未能投資低碳技術的煉油廠,尤其是缺乏碳捕獲設施、能源效率升級及替代燃料的企業,處于劣勢。
至2035年的產能洗牌本質是一場多維能力競賽:NOC憑借政策護盾維持戰略資產,IOC通過技術迭代保留低碳樞紐,而獨立煉廠則需在區域供需壁壘中尋找生存空間。對于參與者而言,能否將碳成本轉化為技術壁壘,將決定其在這場產業重構中的最終席位。
綜合重磅化工消息、煤油一體化和智慧能源之窗整理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