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自己是在體驗未來,其實是在參與一次“人類信任實驗”。
打開某智能電動車的“NOA智能駕駛”后,小馮第一次在高架上“放手”駕駛。語音助手溫柔提示路線,屏幕上顯示擬人化導航軌跡,車身像游戲角色一樣流暢并線變道。她忍不住錄了視頻發小紅書配文:“科技真的改變生活。”
一周后,她在城區道路上繼續使用NOA,系統卻在識別紅綠燈時發生延遲,險些撞上前方剎車的出租車。她慌忙接管,事后聯系客服,對方回應:“請您確保在使用過程中全程監控駕駛狀態,該功能目前仍為輔助系統。”
小馮有些憤怒——如果是輔助,為什么系統做得像在“自動接管”?如果我必須隨時接管,那為什么體驗設計又讓人“相信它比你更穩”?
在智能駕駛的高速進化里,一種危險的錯覺正在普遍發生:我們以為買到的是一個聰明的駕駛員,實際上也許只是一個非常會演的AI“助理”。
廠商為何偏愛“賣科技感”?
你有沒有注意到,今天的智能駕駛產品介紹,幾乎全是視覺系:儀表盤3D動畫、動態路線圖、實時感知模型、帶情緒的語音助手。看起來像科幻,聽起來像智能,體驗上卻常常“跟不上”。
但這并非偶然,這是被精心設計過的。
1. 新能源車卷到極致,智能化成了唯一的差異戰場
當電動車的續航、電控、外觀設計趨于同質化,留給主機廠的唯一出圈路徑,就是“智能駕駛”這塊金字招牌。
但問題是:智能駕駛技術成熟度遠未達到L4理想,真正能賣的,只剩“體驗感”。
于是,一整套“科技感強化策略”應運而生:UI界面風格化 → 擬人語音系統 → 流暢路徑動畫 → 可視化環境建模 。
這些并不提升安全,卻顯著提升感官愉悅與“未來錯覺”。
2. “安全”是慢變量,“科技感”是快反饋
安全是用來長期積累的,科技感是用來短期成交的。對于追求增長的車企來說,選擇“科技感”幾乎是本能反應。
用戶試駕智能駕駛系統時,不會用60天去驗證故障率,但能在30秒內判斷“炫不炫”“酷不酷”“像不像電影里那個未來”。
這正是廠商的默認路徑:把不可見的技術可靠性,轉換成可見的科技幻覺。
3. 從汽車到“智能設備”,智能駕駛正在被“內容平臺化”
更深一層,是認知模式的改變:汽車正被重新定義為“智能終端”。
當你坐進車里,面對的是大屏、語音助手、視覺交互,而非引擎與方向盤。這讓“體驗為王”替代了“結構為本”,讓車企越來越像在做App,而不是造車。
結果就是:
產品不再圍繞“可靠性”構建,而是圍繞“沉浸感”與“內容感”構建。安全,變成了默認值,而非核心賣點。
廠商沒有明確撒謊,但構建了一個“可見即能力”的認知陷阱。
而這種陷阱,對技術理解不足的普通消費者而言,往往是危險的:我們以為自己在“體驗科技”,實際上正在“承擔系統的風險外包”。
功能認知錯位:
用戶為何會“過度信任”智能駕駛?
智能駕駛最危險的,不是它還不夠智能,而是它看起來已經足夠智能了。
1. 感知與真實能力的“認知錯配”
在用戶眼中,一款能自主變道、打燈提醒、語音回應、屏幕上實時顯示車輛環境感知圖像的系統,就已經“足夠智能”了。
尤其當這種系統還能叫出“城市NOA”“領航輔助”等聽起來就很厲害的名字時,人們自然會默認:這已經接近“自動駕駛”了。
但實際上,這些系統的工作原理依然基于L2~L2+級別的“有限規則設定+簡單模型推理”,遠未達到L3“條件自主”或L4“高度自治”。
功能定義沒有改變,但視覺、語言、交互的包裹方式卻讓人感知失真。
2. 產品設計正在引導用戶“放棄主動控制感”
動畫界面越做越像游戲HUD(HeadsUp Display);
語音助手越來越“像個搭檔”而不是工具;
駕駛艙按鍵越來越少,自動控制比重越來越高。
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地傳達一種信息:系統知道你要去哪、要怎么開、你只需享受旅程。
這不是AI變強了,而是“信任界面”變得更具誘導性了。
久而久之,用戶開始放松注意力,從“主動駕駛者”退化成“監督機器的乘客”——可這臺機器,本身就不夠自主。
3. 從科技好奇 → 高頻使用 → 信任依賴 → 風險轉嫁
用戶在體驗中,會進入這樣一個路徑螺旋:炫酷體驗 → 多次無事故 → 形成信任 → 放松警覺 → 突發問題 → 無法反應 → 承擔全部后果。
這不是個案,而是大多數“輔助駕駛系統”在長期使用中不可避免的心理機制。
正如許多NOA用戶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的:“剛開始手放方向盤會緊張,后來越用越放心,直到出一次錯才知道不能完全信它。”
這不是用戶的責任缺失,而是產品塑造了一個不對等的信任假象。
智能駕駛系統沒有在“騙人”,它在“誘導人”—— 誘導你相信它能替你思考、替你感知、甚至替你決定。
而這一切,建立在“你不出事”的基礎上。一旦系統邊界被突破,你要為自己信錯了它而負責。
這就是當下智能駕駛最大的不公平:明明是“輔助系統”,卻被使用在“自動場景”中;責任不在產品,后果歸用戶承擔。
誰來負責這場誤信?
智能駕駛的責任轉嫁機制
這不是一場單純的技術進步,而是一場正在悄然發生的責任游戲。
在智能駕駛的光環之下,車企正在用“模糊定義”與“產品幻覺”,將風險悄悄轉嫁給用戶。
1. 功能歸類模糊,責任邊界游移不定
目前絕大多數市售智能駕駛系統,都停留在L2 或 L2+級別,官方定義上明確要求:
“駕駛員應時刻保持注意力,隨時準備接管車輛。”
但你打開任何一家新勢力車企的官網或App,會發現這些功能常常被包裝為:“高速NOA”“城區通勤輔助”“智能泊車全自動”…… ,配合帶動畫的路線圖、語音播報、甚至“自動變道”演示視頻。
官方定義不變,營銷話術卻越過了技術邊界。這就導致了一個危險結果:系統出了問題,它是“輔助”,用戶出問題,是你“誤用”。
2. 事故發生時,廠商如何“合法規避”?
我們來看看廠商在智能駕駛輿情事件后的標準流程:
事故發生 → 平臺炸鍋 → 媒體曝光,
廠商回應:“當前系統為L2輔助,駕駛員未及時接管”,
用戶承擔全部責任,甚至無賠償依據。
例如某品牌城市NOA用戶在復雜路口系統誤判車輛變道后發生追尾事故,車企回應:“根據后臺日志,系統在變道前已多次發出提示,駕駛員未接管。”
技術層面或許沒錯,但這背后的信任邏輯,早已偏移:你讓用戶相信了“可以放心交給系統”,卻在關鍵時刻退出了責任共擔。
3. 更大的風險在于“灰色輿情系統”掩蓋了長期問題
車企對智能駕駛事故有一套成熟的“輿情冷處理”機制:
快速發聲明、統一話術、引導“個體失誤”輿論走向,
通過KOL、粉絲社群傳遞“系統總體可靠,個別誤操作”的敘事,
這種操作在短期內有效,但長遠來看,卻削弱了用戶群體對產品邊界的真實理解,進一步加劇了“誤信誤用事故”的惡性循環。
自動駕駛要落地,技術成熟只是門檻,信任機制才是護城河。
而當前的模式本質是:“我制造信任,你承擔后果”。如果是這樣,那它不是未來,它是偽未來。
智能駕駛真正該賣的是可靠性
不是幻想感
如果說電動化解決了“動力系統”的問題,那么智能駕駛就正在試圖解決“決策系統”的問題。
但我們必須承認:今天的大多數智能駕駛系統,還遠未成熟到“替代人類”,甚至不夠格做一個合格的“副駕駛”。
1. 真正的智能駕駛,不該以“炫”為目標,而該以“穩”為底線
真正值得信任的智能系統,不是“看起來聰明”,而是“始終如一”。
在關鍵時刻給出提示、在突發場景避免驚嚇、在邊緣工況保持沉默,而不是在演一場酷炫的“科技秀”。
工程意義上的智能,是穩定性優先、邊界清晰、反饋透明。
而不是“看起來會飛”,實際上卻連“剎住”都做不到。
2. 廠商需要回到“系統責任”思維,而不是“界面包裝”邏輯
重新定義人機邊界:讓駕駛者明確系統何時接管、何時退出;
提升系統可解釋性:不是“讓人相信它”,而是“讓人理解它”;
拋棄以KPI驅動的功能堆疊,轉向以風險控制和使用閉環為第一性。
智能駕駛不是賣給用戶的幻覺,而是賣給全社會的責任。
3. 用戶也該學會識別:什么是“技術能力”,什么是“設計情緒”
對于用戶來說,應該怎么做呢?別被UI、語音助手、擬人化命名迷惑;學會看清技術真實水平,主動了解車輛的智能駕駛級別與邊界。
用戶需要意識到:今天的智能系統,是“不穩定”的,是需要你“協助它完成工作”的,而非它來“幫你做決策”。
這不僅是科技素養問題,更是保護自己不被幻象傷害的基本能力。
我們已經見過太多炫酷發布會、極限路測視頻、亮眼的交互界面——但真正能陪你跑五年、十年而不出錯的,是那些沉默的穩定系統。
在這個“科技感可以套殼,安全感卻無法偽造”的時代,我們不該再為“會說話的方向盤”鼓掌, 而應為那些真正讓人“敢閉眼放手”的產品喝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