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湯湯,
經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歷千年而興。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四季,我們邀請了上海戲劇學院閔行附屬學校的青少年來誦讀《申江記》。今天,你將聽到的依然是《一個馬橋,幾多人物》節選。
難說董其昌。這是個獨一無二的人。但在馬橋,在董其昌去世二百多年后,又出了一位人物,在民國時期聲名顯赫,被鄉人們長期奉為“傳奇”。
我在讀小學時就聽說過他的故事,鄉人們說他文武雙全,能說善寫,武功深湛,能在栲栳上輕易行走。雖為書生,卻喜騎烈馬。他于青年時代棄文從武,后又從政,并長期擔任要職,但他廉潔奉公,謙虛儉樸,兩袖清風,有口皆碑,無論在官場還是在鄉人中,都被稱為“好好先生”。平時喜著長袍馬褂,足蹬短馬筒靴,與人聊天,經常是一口土話,“叫啥末事……阿伲……蠻好……交關……”等。鄉人聞言倍感親切,而不了解者則以為其學識見聞淺顯,殊不知他是中式舉人,行過伍打過仗出過國留過洋,見過大場面。
這個人就是上海本土籍民國元老鈕永建(1870—1965),馬橋俞塘村人。俞塘村因村前有俞塘河流經而得名,還是馬橋文化遺址所在地。如果說董其昌以書畫作品傳世,那鈕永建先生讓鄉人感念至今的是他留下了一 所百年學堂——馬橋強恕學校,直到現在還在造福本地學子。從傳承上來說,我也是屬于這所學校畢業的。
作為同盟會早期成員,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鈕永建忠誠追隨孫中山先生,主張革命,“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積極投身于“反清”“拒俄”的洪流中。辛亥革命爆發后,參與領導光復上海之役,后又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1912年初,鈕永建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參謀次長,后陸續擔任過南京國民政府秘書長兼江蘇省主席、國民政府考試院副院長等職。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京逝世,鈕永建隨侍在側。在國葬典禮上,他是二十四名抬棺者之一,為第二組執紼守靈人員,同組中有李大釗、于右任等人。
同董其昌相似的是,鈕永建雖一度名列國民政府高層,但他在關鍵時刻懂得激流勇退,醉心于民眾教育,造福鄉梓。馬橋自古以來文風甚盛,曾名震一方的吳會書院創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主要創辦人是世居荷巷橋鎮的近代教育家顧言。書院規模、課業與當時上海城內著名的敬業書院相同。顧言主持吳會書院前后長達二十九年。要求學生嚴于律己,造就了一代新人,其中就有鈕永建。他赴日本留學前拜訪恩師,發覺這里的 教學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便向顧言提出,應將書院改建為新式學堂,增添“新學”課程,使學生得到智育、德育、體育知識,成為適應時代潮流的人才。顧言深有感觸,表示全力支持鈕永建實施“新學”主張,后來又根據他的建議,把新式學堂取名為“強恕公學”。1900年,強恕學堂正式開學,由鈕永建少年時的同學蔣清鏡擔任首任校長。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時的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二人為鈕永建)(資料圖片)
鈕永建熱衷民眾教育,敢于棄舊圖新,耄耋之年還在家鄉馬橋傾心掃盲,啟智民眾。俞塘民眾教育館是鈕永建在30年代初淡出政壇后,造福鄉梓的大手筆。雖然他主政江蘇時,聯合被譽為“民眾教育保姆”的女教育家俞慶棠共同努力,在全省建立起了三百多所民眾教育館、八十二所農民教育館,然而這些都是公立的,而俞塘民眾教育館卻開了中國私人捐資創辦民眾教育館的先端,而且規模宏大,教學內容豐富。為了使其成為改良鄉村建設的樣板,鈕永建親自主持并確定了俞塘民眾教育館的工作目標:一是從農民的實際生活出發,謀增進農村生活;二是從完成地方自治上著眼,謀改良農村組織;三是根據三民主義,完成訓政,促進世界大同。根據這一思想,民眾教育館著重開展民眾生計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家事教育、文學教育和公民教育。先以俞塘為實施全民教育實驗區域,同時兼顧馬橋、北橋及其他附近地方,謀將來擴大。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憑著自身人脈廣、名望高的有利條件,鈕永建組建了一個最強大的董事會,特聘其至交吳稚暉和全國著名教育家、社會學家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和黃炎培等為俞塘教育事業指導委員會成員,由俞慶棠擔任教育館董事會董事長,江問漁、李云亭等十一人為董事。特聘江蘇省立教育學院院長、享有盛譽的鄉村教育家高陽為館長,鈕永建的侄子鈕長耀為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館長。俞塘民眾教育館在俞塘、馬橋、青 登、西村、俞南等五處設點,創辦了“沒有門檻”的民眾夜校,以當地歌謠為教材,讓因貧窮沒有上過學的農家子弟識字學文化。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四季,我們邀請了上海戲劇學院閔行附屬學校的青少年來誦讀《申江記》。描寫和記載黃浦江的各類書籍和文章特別多,有文史典籍,有學術研究,也有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而《申江記》是首次以文史散記形式為黃浦江立傳。從“水脈”探索“文脈”,深耕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全景式描繪了黃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風光,東西方文明互鑒圖景和波濤洶涌千帆競發的時代變遷,記錄下上海從江南小聚落蝶變為國際性大都市的千年歷程,為上海“人民城市”建設提供了生動而鮮活的注腳。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吳玉林
朗讀: 上海戲劇學院閔行 附屬學校 雷萌
編輯:湯婧嫻
初審:陳依婷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