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最近幾年傳統曲藝行業的發展現狀,可以說是一家歡喜一家愁,混的好的,比如相聲行業的德云社和郭德綱,目前在娛樂圈如日中天,混的不好的,像小品、評書、雜談,基本上都已經逐漸沒落了。
當然,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論,就像小品,不是沒有火過,只是最近這幾年缺乏一個領頭人罷了,回想十幾年前的傳統曲藝,小品是絕對的中流砥柱,甚至在那個百花齊放的年代,不僅僅是小品,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連這些行業衍生出來的綜藝節目,收視率都非常火爆,比如曾在央視熱播20年,如今卻早已停播的《曲藝雜壇》
相信對很多常看電視的80、90后,提起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巔峰時期,《曲藝雜談》在國內的收視率僅次于新聞聯播,而且這檔節目的壽命也是出了名的長,從1991年到2011年,《曲藝雜談》不知熬死了多少同行,又捧紅了多少藝人?
1.《曲藝雜談》的歷史
其實提起《曲藝雜談》這檔節目就繞不開一個人名,那就是主持人汪文華,當初就是他一手開創了這個節目,汪文華早年是文工團的主持人,體制改革以后,她先是在香港做了一段時間的電臺主播,后來回到北京,跟著大師袁闊成學了幾段評戲,退役以后,汪文華被調到央視工作,而此時的她也萌生了開辦曲藝類綜藝節目的想法
2.節目的特色
《曲藝雜談》最初劇組的工作人員只有三位,除了汪文華本人身兼數職,另外兩位工作人員也是起早貪黑,既要準備節目的劇本,又要電話聯系各路曲藝大師參加節目,而為了能夠滿足節目的收視率,汪文華還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創新,那就是通過電視錄播的方式,讓一些說書大師,直接把電視節目當書場
這個想法雖然大膽,可播出之后卻收到了奇效,那句開頭的定場詩“論古論今、今古奇觀”,想必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電視書場》開辦以后,節目的收視率開始迎來了暴增,也恰巧,當時傳統曲藝行業迎來了衰落,很多評書大家都賦閑在家,汪文華就邀請了包括單田芳、田連元、劉蘭芳等人在內的多位評書大師,在節目上連軸演出,讓幾位大師的名氣再次迎來了暴漲
3.改版后的巔峰
正是因為《曲藝雜談》收視率的增加,汪文華也得到了領導的重視,不僅增加了劇組的工作人員,還將節目播出的時間定在了下午的黃金檔,而為了能夠滿足不同觀眾的胃口,汪文華也對節目進行了改版,除了保留原本的電視說書,又增加了相聲、魔術、評曲等多個小節目
其中最出彩的莫過于《洛桑學藝》,這個節目也成功捧紅了兩位主持人洛桑、傅林
4.巔峰后的沒落
其實細心的人都會發現,《曲藝雜談》在2000年以前,收視率一直非常好,哪怕是在全國節目中也名列前茅,可為什么過了短短十年的時間,這檔節目就又面臨著停播呢
其實主要的原因有三點,首先是節目內容的變動,2000年以后,知名的評書大家要么隱退要么去世,再加上相聲類的曲藝變得沒落,《曲藝雜談》就進行了第二次改版,增加了更多評取和魔術類的表演,但這種做法也讓很多喜歡電視說書的觀眾不滿,而這些觀眾恰巧是主要的收視人群
其次是節目風格的軟件,很多人應該都發現,2000年后的《曲藝雜談》,沒有了往日單純的歡樂,而是增加了很多說教成分,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汪文華被要求讓節目更有教育意義
還有一個不太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的一些年輕人,經濟發展以后,多數人最喜歡的還是看直播或者現場,電視反而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
人才凋零、節目改版、再加上傳播方式的單一,《曲藝雜談》的沒落也就成了必然,只是唯一可惜的是,十幾年后的今天,傳統曲藝行業再次大火,可我們卻再也聽不到那句
“東西南北中,君請看,曲苑雜壇、曲苑雜壇”!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于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均無低俗等不良引導,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